刚峰宦囊》阅读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点击数:866 更新时间:2014-4-26 7:34:10
峰宦囊
都御史刚峰海公①卒于官舍,同乡宦②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苏点其宦囊③,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③、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
得!王司寇凤洲⑤评之云:“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①刚峰海公:指海瑞。刚峰,海瑞的字。 ②宦(hu6n):作动词,做官。③宦囊:指海瑞死后的遗物、遗产。囊,口袋。 ④端:古代布
度单位,一端为二丈。⑤王司寇凤洲:指王世贞。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即千万言谀之 2.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下列对“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千言万语来奉承阿谀海瑞,也不如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
B.使用千言万语来赞美海瑞,能及得上王世贞这三句话的评价吗?
C.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就是不同于对海瑞千万言的奉承阿谀。
D.王世贞这九个字的评语,为千千万万对海瑞的赞美作佐证。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怀民一人。
2.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
、文中最能表明海瑞一生清廉的文字是
、引用王世贞的三句话,在人物描写的方法是
、1.赞美 2.结党营私 二、B 三、1.在南京做官的同乡,只有户部苏怀民一个人 2.这九个字是对海瑞一生最准确、最完美的评价 四、点
囊,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 五、侧面描写
文
都御史海瑞在上任时去世,他在南京作官的同乡只有户部的苏怀民一个人,苏怀民清点他的遗物发现,只有竹笼中的俸金八两,夏布六丈和几件旧
而已。这样的都御史哪里还能有啊!司寇王世贞评价他说:“不怕死,不贪财,不拉帮结伙。”这九个字恰当评价了海瑞的一生,即使再有千万句话来赞
,还能比这几句更准确吗?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④,使臣受吏民之垢⑤,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⑥。”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词。
1.一国吏民皆来贺 2.有一老父衣粗衣 3.岂有说乎 4.敬受命 5.心益小
二、文中那位“老父”在服饰、行动上与“一国吏民”有什么不同? 三、文中那位“老父”对孙叔敖提出治楚“三策”的内容是什么? 四、文中孙叔敖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参考译文和答案】
译文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宰相,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自己富贵了却对人傲慢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的很对,我一定会牢牢记住它们
答案
一、1.闷都 2.穿 3.是不是有„„ l教育,教诲 5.看低、看小(自己) 二、“老父”是“吊”,而众人是“贺”,行动不同,服饰也相异。 三、“位已高„„不敢取”,引导孙叔敖正确处理与民、与君、与财的关系。四、谦逊有礼,虚心纳谏。
2010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训练6
.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④不继,日昃⑤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适:古时指女子出嫁。 ②世家:家世。 ③南都:今河南商丘。 ④饘(zhān)粥:稠粥。 ⑤昃(zè):日偏西。 ⑥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之南都 B.之虚所卖之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子将安之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范仲淹二岁而孤( ) 2.去之南都(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 2.若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故事》
一、D 二、1.年幼丧父 2.离开
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于是就博通《六经》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治国安民 阅读答案 治国安民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得徭役不兴2.征求无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皆朕所目见: 2.夫治国犹如栽树:
三、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四、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五、找出文中与\"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相呼应的句子。 【参考译文和答案】 196、《治国安民》 译文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答案
-、1.兴起,发生2.停止二、1.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2.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三、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四、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五、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初三文言文阅读练习王勃故事
2006-09-19 15:31【大 中 小】 【我要纠错】
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然④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注释] ①宿:事先。
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③勃:指王勃。
④汎(fàn)然:轻松、愉快之意。 ⑤语益奇:(勃文)语益奇。 ⑥矍(jué):惊惶貌。
⑦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⑧寤:睡醒。
译文
王勃路过钟陵,正赶上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背地里命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兴奋地说:“这真是个天才!”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做文章的时候,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磨数升墨汁,然后大量饮酒,拉过一床被子蒙头而卧,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一字不改,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阅读训练]
一、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寤”的意思与学过的《狼》一文中“_________”(填一词)的意思相反。
二、选出对画线句子“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理解准确的一项( )。 A.因此拿出纸和笔来请遍所有的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当真的。 B.于是,拿出纸和笔逐一请客人(作序),(客人)没有一个敢承当的。 C.于是,出示纸和笔邀请所有的客人,(客人)没有一个敢来的。 D.因为出示了纸和笔遍请客人来吃饭,(客人)没有一个敢答应的。 三、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寐 二、B
三、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都督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新奇,都督也就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四、开始并不怎么着意构思,而是先研磨好几升墨汁,接着痛快地喝酒,再将被子蒙在脸上睡觉,等到睡醒后提笔;一挥而就并且一字不改。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译文〕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3、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 ”一句中。 (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
答案: 1、诚然、引起、依靠、失误 2、(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杨修颖悟
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出门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而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使人题门作“活”字 2.即令坏之 3.众莫能解 4.次至杨修
二、选出下面“夫”字义项的正确答案,填人括号中。( ) A.丈夫 B.发语词 C.那 D.成年的男子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夫战,勇气也( ) 3.其夫呓语(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三、指出下列疑问句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1.复何疑?( ) 2.且焉置土石?( ) 3.子何恃而往?( )
--------------------------------------------------------------------------------
参考答案来源: 一、 1.写 2.拆毁 3.理解 4.按次序 二、
1.C 2.B 3.A 4.D 三、 1.何 2.焉 3.何
杨修为曹操的主簿。当时正为曹操建造相国府的大门,才开始造好屋檐的前端,让人在门上题了一个“阔”字,便走了。杨修见了,马上叫人拆了重建。建好了之后,杨修说:“„门‟中„活‟,即„阔‟字,大王是嫌门太阔了。” 有人送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少许,在盒子的盖板上题一“盒”字,拿给大家看,众人都不知道是何意思。传到杨修手中,杨修打开便吃,边吃边说:“曹公叫我们一人吃一口,还迟疑干什么?” 曹操曾经率军从曹娥碑下经过,杨修跟着他,看见碑后题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曹操对杨修说:“理解吗?”杨修回答:“理解。”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说:“我已经知道了。”让杨修另外记下自己的理解。杨修说:“黄绢,有颜色的丝帛,解做字就是„绝‟;幼妇,说的是少女,解做字就是„妙‟;外孙:女儿的儿子,解做字就是„好‟;齑臼:说的是„受辛‟,解做字就是„辞‟。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写好了,同杨修的一模一样,于是感叹地说:“我才不如你,相差三十里。” 曹操征讨袁绍,整理军队的装备,多余几十斛竹片,都有几寸长。大家都说没什么用了,正要把它烧了。曹操想这东西还可以派上用场,但并没有明说出来,派人去问杨修。杨修应声而答,与曹操想的完全一样。大家都极其佩服他的颖悟。
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①,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注释】①知举:主持考试。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乃先具姓名以白上
2.若榜出,别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 3.取舍汝当自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欲托上旨以自重。
2.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三、回答问题。
文中太祖的一段语义正辞严,语气激烈,使用了\"\"和\"\"两个反问句,以及两个祈使句,其作用是。
【参考译文和答案】 199、《宋太祖怒责宋白》 译文
宋太祖时,宋白主持科举考试,收受他人的贿赂,在评选时偏袒他人。他怕红榜贴出后,别人会有争议,于是先列出中举人的名单报告给皇上,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抬高自己的身价。皇上愤怒地对他说:\"我让你去主持科举考试,中举的名单应当是你自己决定,为什么要向我报告?我怎么知道这些人合不合适呢?如果红榜贴出后遭到别人的非议,我将你斩首向天下人谢罪!\"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都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单贴了出来。
答案
一、1.列出,报告2.招致,砍3.决定二、1.想要借皇上的旨意抬高自己的身价。2.宋白很害怕,就将榜单上的名字都改掉,使它符合大家的意愿,然后将榜贴了出来。三、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使宋太祖责备的语气更加强烈。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阅读训练】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2.父去里所 3.为其老,强忍4.良业为取履
二、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三、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四、翻译下列句子。张良奇遇 阅读答案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五、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参考译文和答案】 200、《张良奇遇》 译文
张良曾经信步闲逛到了下邱的一座桥上,(这时)有一位穿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张良身边,故意让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回过头来对张良说:\"小家伙!到桥下把我的鞋子捡来!\"张良一楞,真想揍他,又想想他是老人,(就)竭力忍住(气),到桥下把鞋子捡来。老人(对张良)说:\"替我穿上鞋!\"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捡了鞋子,(就替他穿上吧),于是两膝踞地替他穿鞋子。老人伸
出脚(让张良)穿(鞋子),(鞋子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张良感到非常奇怪,就望着他走。老人走了一里路光景,又折回来,(对张良)说:\"小家伙(还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会面!\"张良(更)感到他很怪,(就)跪着回答道:\"好的。\"
五天后,天一亮,张良去(桥上赴约)。老人已经先到了,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跟老人约会,(竟然)后到,什么道理?\"(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五天后早点来会面:\"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去(赴约)。老人又先到了,又气呼呼地(对张良)说:\"(还是)后到,什么道理?\"(转身就)走,(边走边)说:\"五天后再早一点来会面!\"
五天后,还不到夜半,张良(就)去(赴约)。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很高兴地(对张良)说:\"应当这样。\"(接着,)拿出一卷竹简编成的书,说:\"好好读这卷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今后十年,你的事业兴盛。十三年你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话。(张良)没有再见到(老人)。
天亮后,(张良)看看他送的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感到这件事实在怪,(从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答案
一、1.处所,这里指张良身边。2.表示大概的数目。3.因为4.替(老人)二、C三、D四、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五天后早晨,跟我在这里再见面。\"五、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