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Feb. 2019 Vol.34 No.2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贺莉莉
(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摘要: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重大挑战。高校要利用网络舆情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提 升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的辨别能力,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时效性、抢占网络教育新天地,提高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创新中图分类号:G641 收稿日期=2018-05-20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十三五”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渭师院 科〔2017〕22 号)
作者简介:贺莉莉(1990—),女,陕西铜川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法学硕士,主要从 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对21世 纪互联网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观点,8卩“从整体上 加快互联网的整改,营造积极、清朗的网络空间环 境”。在互联网教育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意识 形态的区分,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必须要旗帜鲜明 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在全国髙校思想政治工作 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正确认识网络 生活,充分抓住大学生在网络生活空间中的思想意 识,针对这些思想意识进行分析与研究,给予大学 生正确的引导。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通信方式的不断发 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方式均出 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对以前有质的改变与提 升。人们做到了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天下大事,自主 性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 联网来表达自身的想法与愿望。随着互联网技术 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人们表达意愿的需求日益增 强,技术新名词“网络舆情”也随之逐渐走入了人 们的日常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髙校工
作者必须要具有时代敏感性,根据时代的变化,调 整自身的想法,迎接挑战、解决问题,这是新时期高
校工作者新的历史使命。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9-5128 (2019) 02-0024-06
一、网络舆情环境分析
(_)网络舆情概述
网络舆情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指 的是:随着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 的不断发展,通过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 端设备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的总和。而狭义的 网络舆情其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局限于政 治领域,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统治阶级制定的 发展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种管理方式的认可程
度。m具体表现为:若群众的认可程度越高,表明 他们对社会的满意程度越髙,其幸福指数也就越 高;若认可程度越低,表明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实 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满足,他们自身的幸福 指数也就比较低。21世纪的大学生身为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最为敏感的群体,
2019年第2期贺莉莉: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25 ■
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刚好为当代大学 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他们以此为契机,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来表达思 想意见与想法,从而逐渐形成高校网络舆情。高校 网络舆情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利用各种互联网信息 技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来表达自身对学校内部所 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情绪、态度以及行为的总 和。[2]
(二)网络舆情特征
网络舆情主要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 互联网信息技术或者移动终端设备所表现出来的 情绪、态度以及行为的总和。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的特征:第一,广泛性。随着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 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以及网络信息的传播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充分体现了网络舆情的广泛 性特征。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民众可以借助网 络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也可以通过简单 的注册与学习,借助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与 意见。网络舆情的传播跨越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打破了阶级的固化,使得不同岗位、不同身份及不 同阶级的民众均能随时行使自己的意见权,网络舆 情的广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二,复杂性。互联 网的草根性以及虚拟性特征,使得民众不用暴露自 己的真实身份,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可以表 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以及不敢表达的意 见与想法,也可以随时随地针对各种社会热点事件 表达自身的看法与见解,甚至通过互联网来相互伤 害与谩骂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网络舆情难以
控制,具有复杂性。第三,冲突性。随着全球化和 全时化的不断推进,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在这 些信息中有的是被一些国家所认可和同意的,但是 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条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与 制约,在一些国家被承认与认可的信息,在另一些 国家可能就不符合标准,所以互联网的全球性、全 时性以及跨国性的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带有明显的 冲突性特点。第四,平等性。网络舆情指的是广大 人民群众通过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或者移动终端 设备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以及行为的总和。网 络舆情的开放性以及互动性特征,使得广大人民群 众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真
实想法,网络的虚拟性特征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不用 表达自己的真实身份,就可借助网络来表达自己的 想法与意见。第五,快捷性。网络舆情的快捷性主 要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借助互联网所表达的情绪 与看法可以快速得到传播。一些热点事件在网络 上被披露出来以后,就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迅速 议论与反应,而热点事件本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 热点事件的议论与反应就会形成一种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的影响
{_)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重视结果、忽视过程;注重形式、忽略内容,这 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误区,也是高校理 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思想政治 教育模式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并且使大学生持 一种厌烦态度。[3]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 断发展以及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的不断丰富,不仅丰 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而且也触动 了大学生敏感的神经。人们经常可以在网上看到 各种助人为乐的事迹、优秀的典型案例,也可以看 到各种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事件,这些都可以成 为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反面教材,极大 扩充与丰富了教育的内容,为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2. 优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手段课堂讲授、单方面的灌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要方式,由于受到时效性的限制以及缺乏 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 果难以实现。但是,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开放性以及草根性特征,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 微博、微信、校园论坛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
通过网络平台,大学生能够获取到他们在课堂以及 书本知识之外的最新最全面的信息,网络平台通过 图像、文字、声音等形式将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大学 生,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 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平台网络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限
• 26 •渭南师范学院学指_第34卷
制的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网络平台 上表达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的意见与观点,抒 发他们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参与 到网络舆情的互动中,通过网络平台来了解大学生 的真实想法以及了解可能遇到的问题,来帮助他 们,引导他们。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 络舆情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并且比较 喜欢的一种教育新载体,教育者可以充分借助网络 舆情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与交流的过 程中检验教育的预期效果能否实现。教育者与大 学生借助网络舆情的沟通,是一种在尊重双方主体 地位的前提下的平等式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 效果将得以实现。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
影响
1. 网络舆情中的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正确价
值观的形成
当代大学生几乎是以“95”后为主体,他们在 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对于网络舆情不 能客观地辨别与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复杂多变,有 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的网络舆情信息,也 有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形成的不良信息,当代 大学生面对各种变幻莫测的网络舆情信息容易迷 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以及别有用心的人的鼓 动,成为不良信息以及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影响其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网络具有草根性和及时性 的特征,大学生在网络上所传播的一些不良信息容 易被别的学生快速点赞、评论和转载,扰乱高校的 稳定与健康发展。
2. 网络舆情的自由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网络的自由性以及草根性的特征使得当代大 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注册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 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但是大学生由于在生理、 心理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他们在网络平台上所发 表的观点、见解中可能包含一些负面的舆情信息, 这些负面的舆情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快速传播,无疑 会增强教育的难度。除此之外,网络上充斥着大量 复杂的网络舆情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充斥着一些不 良的网络舆情信息,与教育者所传授的主流社会价
值相违背,容易误导大学生,阻碍教育预期效果的 实现。
3.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一直单 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 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育者与 学生之间主客体的关系特别明显。[4]随着网络信 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者的权威性弱化了。学生 借助网络平台可以充分了解各种信息,可能比教育 者了解得更多或者更早,使教育者处于一种滞后的 地位。网络舆情信息是变幻莫测的,学生在接触一 些信息的过程中,会对这些信息有自己的看法与见 解,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如果 与学生已有的看法与见解不一致的话,可能会导致 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一)大学生的辨别和选择能力较弱
大学生作为对新鲜事物最为敏感的人群,他们
一方面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冲 动,不能很好地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 他们由于人生阅历的浅薄,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 的人的鼓动。网络中充斥着丰富的网络舆情信息, 在这些网络舆情信息中既有有益于大学生健康成 长的网络舆情信息,也有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 良舆情信息,大学生在接触这些网络舆情信息的过 程中,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人生阅历的浅 薄,容易被一些表面的网络舆情信息所迷惑,不能 做出客观的判断与分析,意识不到隐藏在事物背后 的本质与规律,仅仅依靠自身对事物表象的理解去 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评论,从而忽视了对事物本质的 分析与理解。
网络舆情信息本来就是复杂多变的,涉及经 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在这些复杂的信息中充
斥着各种不良的信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一些 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社会思潮,而大学生由 于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以及人生阅 历的浅薄与知识的局限性,面对变化莫测的网络舆 情信息缺乏客观的辨别能力与判断能力,容易受到
2019年第2期贺莉莉: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27 ■
各种不良网络舆情信息的影响,也给了一些别有用 心的人可乘之机。
(二) 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不够完善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目前高校日常管理工作 之一,但是部分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还不够完 善,没有形成完善的一整套管理机制。[5]有的高校 缺乏明确的网络管理主体,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舆情 管理与监控中心,更多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落到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身上,但是大多数教育工作 者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以及对网络舆情信息了解的 滞后,不能很好地进行网络舆情与管理工作。主体 的不明确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严重阻碍思想政治 教育预期效果的实现。除此之外,部分高校的网络 监控体系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责任追 究机制,往往是事情出现之后,才去考虑信息的发 布者、监控者以及考核者,没有形成完善的事前、事 中、事后的处理与责任追究机制,严重影响了思想 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由于网络舆情信息控制与管 理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舆情发展的本质 与规律,不良的网络舆情充斥着校园网络环境,影 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舆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较弱
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挑战了传统思想政 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的权威地位。[6]在网络舆情 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模式中被动接受的地位,可以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来 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评论与传播某些热点事 件。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 效果,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关于网络舆情的分析 和判断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媒介意识。
首先,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信息的快速发展, 在部分高校中,并没有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的教育工 作者,加之教育者本身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并且兼 有一些行政职务,不能及时关注与分析网络舆情, 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缺乏良好的网络 舆情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其次,网络舆情的传播具 有及时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了解网 络舆情信息,必须具备一些关于传播学理论的相关 知识,才能准确客观分析与判断网络舆情信息,引
导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网络舆情本身具有复杂性的特征,教育者必 须要明确这些网络舆情信息中的主流信息和不良 信息,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与动态,引导大学生形 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利用网络舆情创新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起力量,承担 着国家振兴和民族发展的希望,而高校作为培养大 学生的摇篮,必须要承担起这一重任。在党的十九 大报告中,*总书记就高校发展的新要求明确 指出:“高校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时 代前进的脉络,处理好网络舆情,实现教育的创
新TVr* 。
”
(—)提升大学生应对网络舆情的辨别能力当代大学生是以“95”后为主体,他们在政治 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还不够成熟,遇到事情也 不能够理性对待与处理,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 误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学生自主意识的 不断增强,大学生越来越想冲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 缚 ,彰显自己的个性。而“微时代”的到来正好为
他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他们 可以充分地借助各种网络平台表达自己在现实生 活中无法表达以及难以表达的想法,使他们在现实 生活中难以吐槽的心声得到释放,这有助于他们健 康快乐地成长。互联网包含着内容丰富的各种信 息,在这些信息中有些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积极 作用,也有些是阻碍他们成长的。[7]而身处校园的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当他们直接接触到虚 拟网络空间中的海量信息时,由于缺少辨别是非和 区分真假的能力,非常容易被不良思潮误导,更有 甚者是被不法分子特意诱导,走上违法的道路。所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时刻关注大学 生在网络空间中的生活状态、密切关心他们的思想 动态、了解他们的发展趋势,提升他们面对事情的 辨别能力,及时有效地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 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情的过程中,也需要持续 不断地培养自己的是非观,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
• 28 •渭南师范学院学指_第34卷
情具有一定的辨别与判断能力。W大学生面对网 络舆情的辨别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面对 网络舆情的选择能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 持续发展,信息全球化与全时化,网络舆情的信息 含量性与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通过网络舆 情所能获取的信息量也在与日俱增,但新时代的大 学生由于在身心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面对纷繁复 杂、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环境,他们很难做出理性 判断,很难选择出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通常会 感觉到无所适从、力不从心。通过本研究能够促使 大学生更加适应网络空间生活,能够使他们面对纷 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环境时,做出理性的 判断与选择,能够选择出真正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信 息,促使自身健康全面的发展。第二,面对不良的 网络舆情的抵制能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 统一的,网络舆情也不例外,它既有利于大学生的 健康发展,也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一些别有 用心的西方发达国家会借助网络舆情来传播一些 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符的价值取向,以达到其政治 目的。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帮助大学生区分与辨别 网络舆情中的不良言论,有益于他们形成明确辨别 是非的道德标准,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舆 情的正面性和有效性,实现自我约束与发展。
(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不断增强,网络信息技 术和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进步,为大学生主体 性的发挥与彰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平台,大学生 充分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来表达自身的想法与意见, 并且借助网络平台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信息。但 是在校大学生在身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不够成 熟,无法正确面对和有效处理在网络上所碰到问 题,极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不良信息的误导。所以髙 校工作者必须要持续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教育网站, 突出网站的正面教育意义与引导作用,体现社会主 义主旋律的教育作用,使大学生在获取自身信息的 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教育,使思想政 治教育的预期效果能够得到实现。同时高校工作 者也必须及时有效地把握好高校网站对大学生的 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网站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 求,使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自身的
利益能够得到切实满足,使大学生能够切身感觉到 大学是他们的家园,并努力维护和保护这个美好家 园,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高校工作者需要不断关注网络平台,了解网络 信息,加大监管力度。由于大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 性不断增强,他们不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去表达自身 的真实想法,往往会借助网络平台来表达他们的想 法与意见以及表达他们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看 法与观点。所以高校工作者要持续不断地关注网 络平台,借助网络交流平台来充分了解大学生内心 的真实想法,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预测舆情信息 的发展趋势,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天地在“微时代”背景下,能否把握住时代的脉络,解决好时代最为迫切的问题,能否把握好网络舆情 发展的新动向,已成为髙校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时效 性的重要准则。[9]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敏感的 群体,他们相比于其他的社会群体来说较为集中、 共同目标的倾向性也较强,所以高校工作者可以充 分利用这一优势,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保持 教育工作的先进性与有效性。
高校工作者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 理念,从对学生进行群体性的教育转变成为关心学 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化教育。在“微时代”背景下, 髙校工作者一定要保持髙度谨慎的思想状态,积极 占领网络教育的新天地,及时有效地把握意识形态 领域的发展趋势,将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作为教育 工作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高校工作者在对大学 生进行教育时,要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导权与便利 性,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可以将网络舆 情当作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面镜子,有效地利用 网络舆情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解决学生所 关心的实际问题。此外,要做到摈弃传统教育的固 定思维模式,利用新媒体创新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有效利用,有助于教育 工作时效性与针对性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 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四)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大学生作为21世纪影响社会发展的后起力量,承担着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希望,所以对大学
2019年第2期贺莉莉: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 29 ■
生的培养工作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作为 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必须要按照中央的指示,遵循 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把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与思 想体系传授给大学生,使他们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 转换,而髙校中对大学生思想体系正确发展有直接 影响的就是教育者,他们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 学生的思想形成与身心发展,所以建设高素质的教 育工作者队伍是保证教育时效性的重要条件。
大学生由于在思想、意识等方面还不够成熟, 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健康成 长离不开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就高校师资队伍 的建设明确指出:“高校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 能力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 作用,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此 外,髙校在建设师资队伍过程中,思想上必须时时 刻刻与党中央的要求保持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还要能够把握时代 的脉搏,利用新媒介创新教育方法,精准地了解大 学生的各种动态,从而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随 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党中央对教育所提出的要 求也不断更新,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意识到教师 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根本性,把提升教育工作者的 思想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中之重,全面 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使之成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 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技术的
持续更新以及当代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不断增强,网络舆情在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加深。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要注意网络舆情的两面性,充分发挥正面的教育引导作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振.网络舆情预测关键技术研究[D].郑州:郑州大
学,2010.
[2]李海峰.大学生网络舆情新特征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2012(19) =258-259.
[3 ]李二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D ].太
原:山西大学,2009.
[4 ]高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研究[J ].
榆林学院学报,2017(4) :40-41.
[5] 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
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 :43
-44.
[6] 叶焕勤.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7(8) : 147-148.
[7] 杨利垚,解昕.大众传媒视角下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
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8(19) =126-127.
[8] 阎舒.不良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是非观的影响[J].吉林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63-64.
[9] 陈冯国.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科
教导刊,2016(4) :66-67.
【责任编辑马俊】
Innovative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HE Li-li
(School of Marxism,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 :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creasing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ushers in opportunities, but also faces great challenges. Using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innovate college student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mprove the timelines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and seize the new world of network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Key word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矜 if)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