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做一个“三心二意”的教师

做一个“三心二意”的教师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教学笔记/ 10.3969/j.issn.1671—489X.2012.16.143 的教师 做一个“三心二意’’ 李湖生 1前言 多工作很难进行准确量化评价,这就使得许多环节和工 “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 作只能凭教师自身的责任心去实施。可以说责任心是促 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 使一名教师干好工作的动力,成为影响教师工作质量、 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 效率和成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笔者认为责任是 运。”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师重新审视教 一种使命。一名教师,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责任心,就会 育的目标和方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 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能使教育教学过程 的个性对年幼的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 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亲 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 近老师、敞开心扉、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这对于学生 量。”教师的文明行为,如金色的种子,能深埋在学生 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强烈的责任心会促使教师热忱 的心底;如光亮的火炬,能照耀学生的未来。由此可 地、自觉地、积极地、认真地投入工作。责任心强的教 见,教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要做一名好的教师,就要 师不需强制,不需责难,甚至不需监督,他们将教书育 “三心”“二意”。“三心”即要有责任心、爱心、宽 人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 容心,“二意”即要满意、创意。 2教师要“三心” 2.1责任心是前提 去体现在教书育人上,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节上, 去于细微中发现丰富,于琐碎中寻找欢乐,于平凡中创 造奇迹,才会“为了几十个舍一个”“衣带渐宽终不 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一项良心活儿,许 悔”“润物细无声”“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辅助”决定了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 彼。文学作品把世间各种具体和抽象的事物转换为文字 而不能代替教学。但是,尽管这一观点很多教师都明 符号,读者通过解读,把这些文字符号再在脑中还原为 白,可是反映在具体的课件设计上,课堂教学上却仍然 各种形象。这种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个性 会犯喧宾夺主的毛病。特别在语文课上,许多教师以为 化的过程。作者写作是一次创作,读者阅读是一次再创 在课堂教学的某几个环节中放几幅图片,看几段录像, 作,同一文字形象,在不同读者的心目中,其映像是不 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形象,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 或听几段朗诵,就是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功能,就起到 尽相同的。无可厚非,每一位《哈姆雷特》的读者,都 了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 4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服务,真正 姆雷特。金庸笔下的武功招数多么灵动,用电影拍出 起到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 来,实实在在的一招一式,就失去神韵而不精彩了。故 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语文课的教学目的达到 而,企图把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通过计算机用影视的方式 致。语文教学重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能力训练。 加以表现,连作文都以为不必用文字,在计算机上制作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本着形象、具体、简洁、实用的目 故事片等几乎不顾及语言文字自身特性的做法,恐怕不 的,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到用文字和语言所无法达到的宽 仅不能给语文课带来福音,还会带来灾难。 一度 课件在设计时应注意有用的图像、音乐或声响等, 阅读文字跟“阅读”影视是不能划等号的,两者带 是在帮助学生思考,还是在学生思考;一堂语文课 给人的想象和享受是不一样的,影视根本不能完全取代 的教学目的是否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并且是否能 文字。这就决定了设计语文课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只 达到传统教学达不到的效果。 能从实际出发。 反过来,语文课程的特点也制约着语文课件的制作。 2)应该把计算机看成粉笔和黑板。粉笔和黑板在哪 汉语言丰富灵活的表现与计算机严谨的数理原则存在许 里都是一样的,利用它们上课,不同的教师可以讲出不 多咬合上的困难。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这 同的风格和效果。计算机课件应该具有与黑板和粉笔一 样的鲜活的语言运用,目前的计算机无论如何也是“玩” 不出来的。对此,编程者自然是束手无策。 样的功能:同样的课件,在不同的使用者手中发挥出不 同的功效。记得曾听优质课评选,一位参赛者把多媒体 语言文字给读者带来的独特的审美和想象,是包 的运用时间占到整堂课的一多半,效果很差;而另一位 括计算机在内的其他媒介所不能替代的。正如中国的 参赛者在运用多媒体时,简洁、明了、形象,达到预期 《二泉映月》,硬用文字详加诠释便只会败坏欣赏者的 的效果。 兴致一样,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性,不能随意以此代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 .f市大坞镇邵庄小学) 2012年6月上第16期(总第274期) _l丽。 143—. \教学笔记\ 2.2爱心是法宝 砸同学的王友的宽容,既肯定了王友的正义,又使他认 识了错误……宽容使人少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使人更能 西方教育家罗素说过: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这 看到。宽容让教师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发现学生 充分说明教育者具备一颗爱心的重要性。“爱心”是 心中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当发现单车的轮胎气芯屡次 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 被拔,千万别一查到底,痛斥一番,因为那很可能是一 律,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就是给学生一些 个不为你所不注意的学生对你无声的。 爱心,就向农民种庄稼那样,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心 教师应该是情感特别丰富的人,能为花开而笑,也 他们的冷暖,照顾他们的吃住。优生要爱,差生更要 为叶落而悲;又应是有很强观察力的人,能看出学生心 爱,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而不纵,严而不凶, 爱在细微中,严在当严处。 中细微的变化;又是有博大胸怀、虚怀若谷的人,能宽 容学生的缺点,并加以引导。 爱心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好行为,是他们健康成长的 3教师要有“二意” 可靠保证。点燃希望之火,扬起生活之帆,让他们产生 3.1满意是对学生工作的肯定 积极向上的愿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一种自尊和成功的 喜悦,从而激发出追求新的目标和新的成功的欲望,才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教师就要热爱学生,而这种 爱是艰难的,是无保留的。爱是人间最美的花朵,爱是 心灵之弦,是最悦耳的鸣响。 2.3宽容心是良药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 递,而且是两个生命体之间情感的对话。所以教师要懂 得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宽容学生的缺 点。 一些教师最大的缺点是整天盯着学生的缺点,而更 可怕的是更多时候盯着差生的缺点。成绩差的学生,哪 怕一点儿微不足道的错误,教师也很容易注意到,然后 又顺理成章地将新的错误加到他以前所犯的错误中,逐 渐构成一个在教师心目中不可原谅的错误集合。即使那 个差生偶尔有那么几次“伟大的壮举”,也不可能将这 个错误的堡垒攻破。久而久之,这个所谓的差生就真变 成一无是处的差生了。而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则截然相 反,在他们成绩光环的掩照下,一些教师几乎找不到他 们的任何缺点,要不就干脆把缺点也当成优点。 不是差生没有优点,也不是优生没有缺点,而是 有的时候教师的心被蒙蔽了,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各有 姿态的生命体,而不是工业化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产 品。教师太渴望把他们培养成为或像他或像你或像我的 人了,而忘记了学生还是学生自己。他们各有不同,各 有优缺。教师的任务应该是“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 处还他个委婉”。如果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岁岁年年 花相似”,又怎么能将他们培养得“年年岁岁人不同” 呢?如果教育出来的学生真如他人所说连什么是自己 的、什么是自己的看法也不知道,那不是教育最大的悲 哀吗? 霍懋征给偷窃的学生一支钢笔是一种宽容;麦克劳 德的两幅解剖画体现了校长韦尔登的宽容;苏霍姆林斯 基的三朵玫瑰是他对一个摘花小女孩的宽容,并使他发 现了小女孩的善良与孝顺;四块糖果是陶行知对用泥块 20l2年6月上第16期(总第274期) ..144-— 满意,即对学生的行为保持满意。俗语说:“庄 稼别人的强,孩子自己的好。”想做好班主任,不能把 学生当做自己的庄稼,当成自己用来和其他教师比较的 对象,把学生的表现当成自己收成的体现;而应该把学 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懂得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 言一行 一位名人曾说: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 了地方的资源。”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不仅欣赏学生 的优良品质,而且要欣赏他们的缺点与失误。“金无足 赤,人无完人”,教师都不能保证自己事事都对,更何 况学生呢?所以,教师要满意学生的每一份成长,要用 满意的眼光而非挑剔的目光去对待他的每一件事,去指 导、鼓励甚至夸奖,让学生在教师的满意中成长。 3.2创意让教学更有活力 教师作为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创新教育思 想和创新教育行为的具体实施者,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方 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在教育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 师以自己的意见为主,学生很难自由表达个人的意见。 学生因教师的权威而顺从,而非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人格 魅力;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坚持一个答案 的教学,学生被教导得只会单一思考而不懂发散思维, 从而相对地失去很多思考创新的机会;有的教师为了赶 教学进度,迫于时间和考试压力,不能或不肯花时间、 精力来引导启发或聆听学生的想法,不鼓励学生多元思 考,许多知识变得“速食化”。只求赶完进度,不管学 生实际吸收,更不要说培养主动思索、提问甚至辩论的 习惯了。这一切都在有意无意间一步一步逐渐侵蚀学生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动脑筋思 考、质疑,只要像一个容器一样把教师的讲授内容和书 本知识装进去,就能得到高分和表扬时,他们就会不愿 乃至不屑去质疑教师和书本内容是否正确,其结果必将 导致他们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失去对、真理探寻 和求索的信心和勇气。而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不幸和悲哀 啊!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二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