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来源:好走旅游网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丰富,我还没能够一一拜读,即使是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也只是初识皮毛。不过即便只是如此,该书对我的影响也是震撼性的:原来教师是可以这样当的,书,也是可以这样教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是很多的。这里,我仅仅谈谈他的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以人为本

“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苏霍姆林斯基把他作为百条建议中的第一条肯定是有深意的。我的理解是,人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因素,理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按照我们通常的想法,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对大纲教材的理解,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等等。但是,苏霍姆林斯基把对人-----儿童的关注作为第一条,引导并要求我们应如何善待每一位学生。他觉得我们最重要的不应是分数,他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位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他们的课堂充满着“那种师生互相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一些家长因为怕烫着孩子,不敢让孩子烧开水;一些老师因为怕出事,就禁止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这么说,不管做什么事,如果不能以人为本,缺少了对人的关注,缺少了对学生的真诚的关爱,那么,他的成就肯定因此大打折扣。而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学生。学生应该是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亦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二、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在本书的开篇第一条,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普遍又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后进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分析了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他认为:“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中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缘故。”换句话说,也就是未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效进行差异教学。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展现出来的智能特长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差异教学时要根据不同人的智能优势,扬长避短,经营特长,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孩子的潜能。 三、差生转化

对于差生转化,我们都有一些方法,但收效甚微,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他为转化差生而开设的思维训练课的时候,说:“这些活动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落后程度和所取得的结果,需要进行2至3年。这里需要再一次说明:这件工作的成果不是一节课看出来的,可能一百节课看起来都是毫无结果的,可能到了第一百零一节课的,你才能看到儿童眼睛里放射出好奇心的第一个火星。一百节课是什么概念,如果每周三节课,那就是一年的时间,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到的。苏霍姆林斯基用一位女教师教一名叫巴浦里克的学生的例子告诉我们:“许多学校里还有这么一批老师,他们善意地爱护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抠课本,但他们这种关心归根到底却把事情搞坏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成功不在于教师的心有多好,而在于教师的行为是否对学生有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教育教学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必须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我们教师看来有一条适合他们自己发展的学习之路。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还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不会有永远的后进生。他用毕生的精力在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在他的眼里,这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后进生,每位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对后进生从来不放弃,而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研究学生特点,进而寻找到帮助学生

的方法,最终让他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这么做,是跟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密不可分的。而我们呢,提高不了后进生,便抱怨他们,甚至是放弃他们,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失去了等待后进生转变的耐心,再加上平时忽视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无几,研究学生更无从谈起。这样又怎能帮助后进生提高呢?读了此书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就一定要多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想要帮助后进生就一定要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经验去研究学生。两者相结合,就会在教育工作中寻找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

以上只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远不能透视这部著作的全部内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还有待于广大的同行们通过精心地阅读、细细地品尝,在应用实践中体验、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观念,坚持在上课时积极运用这些知识,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