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EcologyandEnvironmentalMonitoringofThreeGorges2018年3月Mar.2018□研究论文DOI:10.19478/j.cnki.2096-2347.2018.01.01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22*
方馨蕊1,,黄远洋1,吴胜军1,,温兆飞1,陈吉龙1
(1.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水库水环境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4;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要: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对我国水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蓄水运用以来,清水下泄,坝下游
河道发生长距离、长时间的沿程冲刷。河道原有自然属性发生改变,下游河段出现水土流失、河岸崩塌、泥沙淤积、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给沿岸地区生态环境、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以坝下游河道自然演变特征为基础,结合主要水利工程措施对河道的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揭示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约60年间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情况。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荆江河曲高度发展,河道问题严重;下荆江裁弯工程改善了下荆江的边界条件,河道演变基本按照人工疏导方向进行;葛洲坝工程运行5年后,荆江河段基本平衡;三峡工程运行初期,相近河段受影响程度较大,部分河段河势变化明显,但由于运行时间较短,深彻变化还未进一步凸显,从目前变化规律来看,仍将保持“冲刷-平衡-回淤”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三峡工程;河道演变;坝下游河段;葛洲坝工程;下荆江裁弯工程
引用格式:方馨蕊,黄远洋,吴胜军,等.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分析[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8,3(1):1-6.Citationformat:FANGXR,HUANGYY,WUSJ,etal.TheevolutiontrendalongthedownstreamchanneloftheThreeGorgesDambeforeandafterimpoundment[J].EcologyandEnvironmentalMonitoringofThreeGorges,2018,3(1):1-6.中图分类号:TV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47(2018)01-0001-06
TheEvolutionTrendalongtheDownstreamChanneloftheThreeGorgesDambeforeandafterImpoundment
FANGXinrui1,2,HUANGYuanyang1,WUShengjun1,2*,WENZhaofei1,CHENJilong1
(1.ChongqingInstituteofGreenandIntelligentTechnology/KeyLaboratoryofreserviorwaterenvironment,ChineseAcademyof
Sciences,Chongqing400714,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TheThreeGorgesDamisthelargesthydrologicalengineeringprojectintheworld,andisofgreatsig⁃nificancetoChina.However,sincetheThreeGorgesDam’simpoundmentin2002,clearwaterdischargedthroughthespillwayofthedamhasbeenscouringtheriver-bedsandriverbanksfiercely.Theoriginallynatural
propertyoftheriverhasbeenchanged,andaseriesofproblemshasoccurredsuchassoilerosion,ripariancol⁃lapse,sedimentdepositionandenvironmentalpollution.Thesehaveadverseeffectsontheecosystemandthecombinedwiththeinfluenceofthehydraulicprojectontheriverchannel,thispaperanalyzedtheevolutionmeanderwashighlydevelopedunderthenaturalconditionsandcausedseriousriverwayproblems.TheCut-offsprojecthasimprovedtheboundaryconditionsoftheriverandmadetheriverwayevolvedbasicallyfollowingthe
收稿日期:2017-09-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D011003)。作者简介:方馨蕊(1993—),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生态学研究。E-mail:*******************.cn*通信作者:吴胜军(1971—),男,湖北崇阳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地理信息工程与环境生态学研究。E-mail:************.cn
people’sdailylifealongthecoastalareas.Basedonthenaturalevolutioncharacteristicsofthelowerreachesandtrendalongthedownstreamchannelsofthedambyusingthehistoricalrecordsofnearly60yearsbeforeandaftertheimpoundment.Differentevolutionfeaturesarefoundtoexitduringdifferenttimeperiods.TheJingjiangriver’s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三峡生态环境监测http://eemtg.yznu.cn第3卷directionofartificialdredge.AfterthefiveyearsoperationofGezhoubaDam,theJingjiangriverhadnearlytained.
struckabalance.AtthebeginningoftheoperationofThreeGorgesProject,theneighboringriverwayhassuffered.
Judgingfromthecurrentcondition,theevolutionpatternof“erosion-balance-siltation”islikelytobemain⁃Keywords:ThreeGorgesProject;riverchannelevolution;downstreamchannelofdam;GezhoubaProject;Cut-offsProject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它的建成投用,对我国水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在防洪、发电、航运、抗旱和供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稳定安全。因为三峡工程“蓄清排浑”的运行方案,清水下泄,坝下游河道发生了自上而下、长时间、长距离的沿程冲刷。特别是迎流顶冲段的冲刷尤为剧烈,促使河道河势发生相应的调整[1]。同时,坝下游河段河流流态受到直接影响,引发冲淤关系改变、主支汊更替、江湖关系调整、物质迁移特性变化等一系列问题[2-4]。某些地方还出现了水土流失、河岸崩塌、泥沙淤积、环境污染等问题,给沿岸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充分认识河流水沙输移及河床演变规律,是研究水沙变化下河流生态环境响应的基础[5]。为此,很多学者针对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特征及
规律进行了研究,但大多着眼于局部特征、单一工程,很少结合工程实施前河道原有自然状况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以坝下游河道自然演变特征为基础,结合主要水利工程措施对河道的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来揭示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约60年的时间里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情况,以期了解坝下游河道历史变化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河道概况
三峡工程坝下游指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属于
长江中游地区,跨湖北、湖南两省,地处29°26′28″~
30°41′42″N、111°17′30″~113°10′51″E,由宜枝构成,河道平面图如图1所示。
河段(宜昌至枝城)和荆江河段(枝城至城陵矶)
三峡大坝秭归
宜昌
枝江
荆14
江口沮漳河
沙市
荆42太平口
①河流摆动,河床弯曲
②河流冲刷侵蚀河床,河曲随之不断发展③河流裁弯取直,原有河曲改变④旧河道成为牛轭湖
——现河岸线
郝穴74
中洲子新河沙滩子新河荆82
葛洲坝
松滋口
荆29
监利姚圻脑荆140荆166
螺山上车湾新河洪山头八姓洲荆江门清江宜都枝城
荆3
关洲
新厂
洞关
荆122
荆185
比例尺
藕池口
20km
石首
荆95
城陵矶洞庭湖Ⅰ水流作用,河床下切展宽Ⅱ泥沙淤积,形成水下浅滩Ⅲ枯水期出露,成为心滩Ⅳ江心洲靠岸,河弯发展
010
Fig.1
图1三峡工程坝下游河段示意图
TheschematicdiagramofdownstreamreachofThreeGorgesDam
]
(改自殷瑞兰&陈力[6)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3卷第1期方馨蕊,等: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3河段全长约480km,其中宜昌至枝城河段长约60km,属山区型河道向冲积平原河道过渡的蜿蜒河道[7],河床结构为“沙-卵石-基岩”三层结构,稳定性较高;河道南北岸分布低矮山丘和阶地[8],右岸有清江汇入。荆江河段长约420km,按照河段组成特性不同,将藕池口作为界点,分为上、下荆江两部分。上荆江长约180km,属微弯分汊型河道,为“土-砂-卵石”三层垂向结构,河岸上层抗冲性较强,河道外形较为固定,河岸较少崩退,河床每年随水位涨落发生周期性改变:自然条件下,弯道凹岸崩坍、凸岸边滩淤长,边滩切割和分汊段的主支汊兴衰交替[9]。下荆江长约240km,属于蜿蜒型河道,呈典型的“土-沙”二元结构,河岸抗冲性差,易发生崩岸,河道形态历史上曾多次改变[10-11]。弯道凹岸崩坍、凸岸淤积,河弯半径逐渐变小,有出现“(凹岸)撇弯(凸岸)切滩”的可能[12]。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出现自然裁弯的现象,随后河道会重新发展弯曲,在纵向蠕移、横向摆动、河床延伸和缩短的过程当中不断调整[13-14]。
断修堤围埦,江南、江北不断淤积缩小,江汉平原形成。
江汉平原形成初,荆江属于沙质河床,抗冲性弱,极易冲刷。在水流作用下,河床迅速下切展宽,流速降低,水流挟沙能力被削弱,河床底部的泥沙由此逐步淤积形成水下浅滩。泥沙的堆积作用增强,以致河流横断面缩小,水流流速加快。水流持续侵蚀两岸,河岸后退,河道弯曲。粗砂粒受环流增强的影响,在浅滩沉积。滩体因而不断扩展淤高,最后在枯水期暴露水面成为心滩。心滩的出现,将大大削弱河床的容蓄作用,河流水位变幅加大,流量不均匀系数增加,河床洪水过程日益显著。洪水过后,悬移质加积,形成粘土层。当心滩滩面超出水面,植物的出现与生长稳定洲体,江心洲产生。江心洲将水流逼向两岸,形成分汊现象。长此以往,水流会冲开沙质河岸形成分流,分流口的沙洲开始堆积。此外,在洪水期,河漫滩上大量堆积由洪水携带的泥沙,促使河漫滩相粘土层的产生。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河滩的加剧抬升更使得沿江两岸分流口逐渐淤积,进而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性,使河滩不断淤高,粘土层加厚。河岸稳定程度增加,江心洲逐渐靠岸,形成河弯凸岸边滩。凸岸边滩形成后,逼使水流弯曲,侵触彼岸,使河弯继续得到发展[19](见图1中Ⅰ,Ⅱ,Ⅲ,Ⅳ)。2.2
下荆江裁弯工程
下荆江河段崩岸剧烈,碍洪碍航严重。为改
2演变趋势分析
三峡工程坝下游河道地形复杂多变,历史上,
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而洪灾尤为严重,在1788年到1954年期间出现次数达到6次[15]。由于所发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洪水对两岸人民带来的灾害严重、影响深远。洪水的泛滥,更加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14],致使大量泥沙进入河道,部分河道发生淤积,河床形态发生改变。为有效地整治该河道状况,国家采取了下荆江裁弯工程、葛洲坝水利工程以及三峡水利工程等多种水利工程措施。工程的实施运用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水情,但也导致河水冲刷江心洲洲体,引起洲体面积缩小和整体蚀退,给河槽稳定、沙洲湿地和江心洲上的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影响[16-18]。2.1
自然演变
江汉三角洲形成于古云梦泽。作为三角洲水
善通航条件和增强泄洪能力,分别于1967年和
1969年实施了下荆江中洲子和上车湾人工裁弯工程,1972年沙滩子弯道发生自然裁弯,3次裁弯共缩短河道里程78km,约占下荆江河长的1/3。裁弯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新河发展、老河淤积以及对上下游河段的影响上。
新成河床比降大,河道平面呈微弯状,横断面为梯形。新河放水后,几乎没有分流,河道普遍冲刷。随后,过水断面不断扩大,新河分流比相应增大,比降调平。在发展过程中,由初期两侧展宽逐步转为凹岸单侧展宽;在断面上从初期普遍冲深逐步形成凹岸深槽,并开始出现凹岸冲刷、凸岸淤积的冲淤规律。当新河比降调平基本完成时,其演变过程同一般弯道相似,即汛期冲刷、枯期淤积,凹岸崩坍与凸岸淤积基本平衡,过水断面不再继续扩大,河床平行位移。为巩固
系的主要通道,荆江与汉水泥沙的堆积致使江汉三角洲继续发展,云梦泽逐渐淤积衰亡。江汉三角洲在荆江两岸河滩不断抬升的情况下逐渐被分割为江北、江南两大部分。河滩抬升促使人们不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4三峡生态环境监测http://eemtg.yznu.cn第3卷裁弯效果,已在新河凹岸实施护岸工程,弯道横向变形因此受到限制,近凹岸深槽进一步刷深[20]。裁弯45年后,新河上下游河势稳定,已形成曲率适度的弯曲性河段[21]。
老河由于流量和比降减小,导致流速减缓,沿程发生淤积。原有的河床冲淤变化规律暂不改变,弯道段仍旧表现为汛期冲刷,枯期淤积;顺直段则为汛期淤积,枯期冲刷。之后,随着老河流量和比降进一步减小,河床原有冲淤变化规律发生变化,逐渐转化为单向淤积,淤积量增加。当老河上口淤积高于中水位时,仅会在高水位下过流。但上口门淤积较缓,下口门因受倒灌、回流以及异重流的作用持续淤高,中下段形成牛轭湖[20](见图1中的①②③④)。
受裁弯影响,裁弯段上游河段主要变化是:(1)上游河段比降加大,流速增加,洪水期水位降低,安全泄量增大[22];同时,较长河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刷,且自下游向上游递减。(2)在上游来水不变的情况下,藕池口分入洞庭湖的分流、分沙量减少,枯季停止分流的时期提前[20]。裁弯下游河段主要变化则表现在:(1)上游河段水位降低引起的槽蓄减少,以及裁弯新老河同时过流等,下荆江流量加大,下游洪峰传播情况改变[23];(2)下荆江洪道含沙量增加,砂粒变粗,河床淤积;进入洞庭湖的沙量减少,淤积速率放缓,湖水出流削弱了对荆江的顶托作用;而中低水位的抬高反过来对下荆江河段的冲刷造成抑制,下荆江顶托严重,裁弯效益降低[24-27]。2.3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
葛洲坝工程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
河道冲刷作用被削弱[30]。当库区淤积达到平衡后,坝下游悬移质粒径又由细变粗,恢复到与蓄水前相近水平[31]。有资料表明,在水库运行3~5年后总体基本达到平衡,水库运行10余年后全库段达到淤积相对平衡[32]。葛洲坝工程运行至今,对坝下游河道的影响正逐渐减小。2.4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94年12月正式开
工,2003年6月初期蓄水,2010年首次蓄水至最高水位175m。蓄水运用后,大量泥沙拦蓄库内,出库沙量大幅减少,尤其是在枯水期[33]。这些都促使坝下游水流变清,下游河道水流处于不饱和状态。水流为寻求泥沙补给,持续冲刷河床,从而引起河道河床形态的调整[34]。虽总体河势基本稳定,但局部河岸崩岸严重、河势调整剧烈。下面将分区域就三峡工程对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规律进行阐述。2.4.1
宜昌至枝城河段
该河段距离三峡工程较近,两岸多为低山丘
陵以及受阶地控制的影响,再加上河床多由卵石夹沙组成,因此河势较为稳定[35]。河道边界条件良好,横向变形受到抑制,河床变形主要以纵向冲刷为主[36]。从冲淤纵向总体分布来看,坝下游河床冲刷强度以宜昌至枝城河段为最大[37]。冲淤形态由蓄水前的“冲槽淤滩”变为“滩槽均冲”[38],该河段的洲滩总体呈现萎缩状态。深槽变化剧烈,以范围扩展和槽底高程降低为主,深泓纵剖面平均冲刷下切,断面宽深比减小[39]。河床年内冲淤呈周期性变化,年际间冲淤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8]。2.4.2
荆江河段
上游来沙减少,清水下泄,其坝下游河段河
部分,它是在不断评估和论证三峡大坝的选址问题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它于1970年12月动工兴建,1981年5月开始蓄水运用,1988年12月全部竣工。
葛洲坝工程是低水头径流式枢纽工程,水库基本无拦蓄作用,蓄水后调洪削峰作用不明显。在年内来水特征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基本上遵循蓄水前的规律。水库对上游来沙起着“淤粗排细”的作用,出库泥沙特征发生变化:水流含沙量降低,粒径细化,推移质数量大为减小,河床变形呈现漫滩河槽下切与扩宽变化[28]。随着河床的冲刷下切,洲滩和边滩呈现萎缩趋势,河床组成逐渐粗化[29]。糙率增大,水面比降调平,流速减小,
道由此产生沿程冲刷,河道总体冲淤情况由基本平衡转为局部冲刷[39]。荆江逐渐成为了冲刷最剧烈、强度最大的河段[35]。由于上荆江河道守护较好,河床冲刷难以在弯曲分汊段、凹岸段进行;而凸岸原先过流较少,一般较少守护,水流冲刷致使凸岸支汊开始活跃[40]。近期凸岸支汊发展才成为较普遍现象,分汊河型的分流格局也由建库前稳定的主支汊分流向主支汊易位转化,在一定程度下存在“主消支长(凹岸主汊消失、凸岸支汊延长)”的可能[41]。此外,上荆江下段主槽受三峡水库下游冲刷的影响变为卵石夹沙河床,河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第3卷第1期方馨蕊,等: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坝下游河段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5势基本格局愈加稳定[42]。
下荆江河段,由于地势低洼、河道蜿蜒曲折,其河势调整情况相对剧烈,演变特点也较为复杂。受三峡工程蓄水冲刷影响,流量过程坦化、输沙骤减,河道相对平衡状态受到扰动。河流对两岸土地侵蚀加重,上游河槽粗颗粒泥沙下移,在原有凹岸侧的深槽落淤,急弯段出现较为明显的、有趋向性的冲淤调整[43-44]。在这期间,弯道顶冲点下移,凸岸边滩冲刷后退、面积萎缩,急弯段河势问题愈发严重,崩岸继续出现
[45]
河段两岸河床抗冲性较强,又有护岸工程守护,该河段河势不会有较大变化,部分河段的河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细微调整。下荆江河势总体不大,但局部河势会因河床冲刷、洲滩与深槽的冲淤消长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调整[39]。总的来说,坝下游河段仍会继续经历长时期、长距离的“冲刷-平衡-回淤”过程[6,35,53,54]。
3结论
一直以来,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都会伴随着
。从崩岸沿程
区域环境的变化。历史上,荆江河段洪水问题严重,归根结底与河段所处位置地理条件是分不开的。相关文献已经指出,荆江河段蜿蜒曲折,自古就有“九曲回肠”的说法。由于地势低洼,上游泥沙大量在此淤积,致使下游河床抬升,极易引发洪水,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已构成严重威胁。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应政策,并采取了多种水利措施,包括下荆江裁弯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以及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这些工程虽有效地缓解了地区灾害,拦截了上游泥沙,但清水下泄,坝下游河道自此发生了长距离、长时间的沿程冲刷,部分河岸崩塌严重,很多洲滩逐渐消失。根据各项工程所带来的实际影响,分析河道沿程变化,揭示出以下演变特征:
(1)自然条件下,荆江河曲高度发展,河道问题严重。
(2)下荆江裁弯工程改善了下荆江岸线的边界条件,是抑制河道崩岸的有效措施,使河道基本上按人工控导的方向演变。目前,下荆江已成为限制性弯曲型河道。
(3)葛洲坝水利工程运行初期,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下游崩岸,但河床经过一系列的调节,在运行后5年已基本达到平衡。
(4)由于三峡水利工程施工时间长、空间跨度大,因此其影响程度将远超葛洲坝。虽造成坝下游冲刷在时空格局上大大加剧,但鉴于其正式蓄水运行时间较短,河道、岸势的深彻变化还未进一步凸现。从目前演变规律来看,坝下游河段仍会保持“冲刷-平衡-回淤”的变化特征,今后发展趋势还将得到持续关注。
分布来看,上荆江因护岸工程的实施崩塌范围较小,下荆江崩岸则明显多于上荆江[46]。这主要归因于其“土-沙”结构,下荆江河岸下部细沙层的起动流速比近岸小,易受水流冲刷;上部粘性土层崩塌前抗冲强度很大,但多为低液限粘土且相对松散,崩塌后堆积在岸边容易分解并被水流带走;河岸稳定安全系数在一个水文年内呈周期性变化,落水期时最小,故易引发较大程度崩岸[47]。崩岸使局部河道展宽,增大了部分过渡段主流摆动空间,加剧了河道滩槽的不稳定性[48]。另一方面引起断面流速减小,退水过程中河道输沙能力减弱,部分顺直河段河心形成潜洲,滩槽格局趋于散乱[49]。此外,河床的下切和比降的增加导致三口分流减少,促使城陵矶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洞庭湖出口水位抬高,致使河槽淤塞[50]。这不仅影响河道防洪安全,还给通航带来不利影响。考虑到三峡工程正式蓄水运用时间较短,很多问题还未凸显,所以,未来该区域演变趋势值得关注。2.5
趋势预测
三峡水库首次蓄水至最高水位至今已近7年。
在此期间,清水下泄,不仅引发下游的河道纵向侵蚀,而且伴随着强烈的河床横向侵蚀和掏蚀。河床横向演变时,原有岸线、岛屿、洲滩崩塌,新的岸线、洲滩出现,并在向中、下游发展过程中逐步调整,直到河床适应水动力状态为止[51]。目前看来,坝下游河段仍将呈现持续冲刷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冲刷速率将减小[52]。宜昌至枝城河段冲刷幅度将会逐渐减小,并趋于相对平衡状态;河床冲刷仍以基本河槽冲刷为主,枯水河槽冲深适度展宽,总体河势基本稳定。上荆江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6三峡生态环境监测http://eemtg.yznu.cn第3卷报(自然科学),1965,9(1):97-122.
参考文献
[1]班璇,姜刘志,曾小辉,等.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水沙
时空变化的定量评估[J].水科学进展,2014,25(5):650-657.
[20]潘庆燊,史绍权,段文忠.长江中游河段人工裁弯河道演
变的研究[J].中国科学,1978,21(2):212-225.27-30.
[21]潘庆燊.下荆江人工裁弯30年[J].人民长江,2001,32(5):[22]陶家元.荆江裁弯工程对荆江和洞庭湖的影响[J].华中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23(2):263-267.人民长江,1978(1):13-33.1997,28(5):22-24,47.水电,2005(6):33-36.
[23]长江水利水电科学院河流研究所.下荆江裁弯经验总结[J].[24]潘庆燊.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及对策[J].人民长江,[25]吴文胜,何广水.下荆江河道演变特性研究[J].湖南水利[26]石国钰,许全喜.长江中游江湖顶托对高洪水位影响分
[2]王越,丁艳荣,范北林.三峡工程蓄水后荆江河段河势变(Z1):117-122.
化及生态护岸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
[3]薛兴华,袁龙义.河流景观生态学视角下三峡工程对荆江
2012,9(3):15-19,23.
河段的生态效用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夏宜琤.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J].湖泊科学,1993,5(2):181-191.
[5]何用.水沙过程与河流生态环境作用初步研究[D].武汉:
武汉大学,2005.
[6]殷瑞兰,陈力.三峡坝下游冲刷荆江河段演变趋势研究[J].
泥沙研究,2003(6):1-6.
[7]胡向阳.三峡工程下游宜昌至湖口河段河道演变研究[J].
人民长江,2012,43(24):1-4,24.
[8]李海宁.水沙变化条件下长江中游河道调整响应[D].北
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6.
[9]潘庆燊,卢金友,胡向阳.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河
道演变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7,14(3):19-22,38.人民长江,2006,37(12):92-94.23-25.
[10]高志斌,段光磊.边界条件对三峡坝下游河床演变影响[J].[11]张仲逵.长江荆江段河流概况[J].人民长江,1956(11):[12]江凌,李义天,孙韶华,等.三峡工程蓄水后荆江沙质河
报,2010,18(1):1-10.
[13]段文忠.下荆江裁弯与城陵矶水位抬高的关系[J].泥沙
研究,1993(1):39-50.
[14]胡向阳.近50年来长江中游泥沙输移变化[J].长江科学
院院报,2007,24(4):5-9.害学,1992,7(3):61-66.
[15]蔡明理,杨达源.历史时期荆江洪灾及其成因分析[J].灾[16]李志威,王兆印,贾艳红,等.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中
境,2015,24(1):65-73.
[17]傅开道,黄河清,钟荣华,等.水库下游水沙变化与河床
演变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2011,66(9):1239-1250.[18]SHAOXJ,WANGZY,WANGGQ.Fluvialprocesses
reservoirimpound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SedimentResearch,2005,20(2):102-108.
析[C]//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出版者不详],2003:508-514.20-22,30.
[27]仲志余,胡维忠.试论江湖关系[J].人民长江,2008,39(1):[28]师哲,龙超平.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分析[J].长
江科学院院报,2000,17(1):13-16.
[29]唐从胜,宋世杰,王维国,等.葛洲坝枢纽运行对下游河
段影响的监测研究[J].人民长江,2001,32(11):11-13,56.分析[J].人民长江,1997,28(5):25-28.
[30]卢金友,罗敏逊.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河段水位变化[31]李楚南.葛洲坝下游河道冲淤分析[J].人民长江,1988
(2):8-13.
[32]何文社,袁杰,曹叔尤,等.葛洲坝水库运行后库区及下
游河道冲淤变化分析[C]//中国水利学会.第六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郑州:[出版者不详],2005:507-512.
段河床演变及对航道的影响[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
[33]李明.长江中下游浅滩演变对水沙条件变化的响应机理
及治理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34]GREGORYKJ.Thehumanroleinchangingriverchan⁃[35]刘小斌,卢金友,林木松.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影
nels[J].Geomorphology,2006,79(3/4):172-191.
响分析[C]//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大坝委员会.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昆明:[出版者不详],2006:1290-1294.
下游江心洲的演变及其机理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36]卢金友,张细兵,黄悦.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
73-76.
与岸线利用影响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29(5):
inthelowerJingjiangRiver:impactofthethreegorges
[37]许全喜.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前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
淤规律研究[J].水利发电学报,2013,32(2):146-154.游河道演变初步研究[J].泥沙研究,2011(2):38-46.[38]许全喜,袁晶,伍文俊,等.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长江中
[19]林承坤,陈钦峦.荆江河曲的成因与演变[J].南京大学学
(下转第20页)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0三峡生态环境监测http://eemtg.yznu.cn第3卷(上接第6页)
[39]姚仕明,卢金友.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规律及冲淤预测[J].
人民长江,2013,44(23):22-28.
[40]张卫军,魏立鹏,渠庚.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不同河型河
道演变分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19(11):56-59.[41]渠庚,朱勇辉,唐峰,等.荆江河道水流运动特性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28(6):76-81.
[42]韩其为,何明民.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
的趋势[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7,14(1):12-19,20.[43]洪林,董磊华,李文哲.三峡工程建库后对洞庭湖水位、
泥沙和水质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利,2007(6):13-14.凸冲凹淤成因[J].水科学进展,2017,28(2):193-202.典型冲刷研究[J].人民长江,2011,42(17):1-3,15.岸机理[J].人民长江,2006,37(12):75-77.
[44]朱玲玲,许全喜,熊明.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急弯河道[45]何广水,姚仕明,金中武.长江荆江河段弯道凸岸边滩非[46]龙慧,严光云,段光磊.荆江河段近岸河床演变规律及崩[47]夏军强,宗全利,许全喜,等.下荆江二元结构河岸土体
特性及崩岸机理[J].水科学进展,2013,24(6):810-820.
[48]韩向东,渠庚.三峡水库运用以来大马洲水道演变特性
及对航道条件的影响[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12):1335-1338.
[49]郑力.斗湖堤水道航道条件变化趋势及整治措施[J].中
国水运,2013(12):45-46.
[50]从振涛,肖鹏,章诞武,等.三峡工程运行前后城陵矶水
23-28.
位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14,33(3):
[51]刘树人,穆桂春,刁承泰.三峡水库建成后对长江河床演
变影响的预测与对策[J].地球信息科学,2003(1):1-4.[52]朱玲玲,葛华.三峡水库175m蓄水后荆江典型分汊河段
演变趋势预测[J].泥沙研究,2016(2):33-39.
[53]董耀华,卢金友,范北林,等.三峡水库运用后荆江典型
河段冲淤变化计算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22(2):9-12.
[54]方春明,毛继新,陈绪坚.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荆江三口
分流河道冲淤变化模拟[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5(3):181-185.
学术编辑:孙启耀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