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整体史观

来源:好走旅游网


整体史观概述

整体历史观亦称全球历史观,它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对西欧中心论的批判不断深入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史学流派。对这个着重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的宏观史观的形成作出贡献的,主要有《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英国)、《世界史纲》的作者威尔斯(英国)、《历史研究》的作者汤因比(英国)、《当代史论纲》和《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的作者巴勒克拉夫(英国)、《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加拿大)等,而以巴勒克拉夫的贡献最大。在国内,以整体历史观研究世界史的史学家,主要有周谷城、吴于廑、李植丹等。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并有很多研究成果,无论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其影响都越来越大。整体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

1.从全局,亦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2.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只讲纵向发展,不讲横向发展以及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影响,就无法说明民族历史或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过程。

4.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这是科学地认识世界历史的一把钥匙。

我国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是按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来安排内容,构建体系的,强调的

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近年一再介绍的现代化史学范式聚焦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程,强调的也是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在注意纵横联系的前提下,更多地是关注横向发展。因此,在按高中现行历史教材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现代化范式扩展学生的纵向深度,运用整体历史观扩展学生的横向视野,岂不更有助他们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和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体历史观与历史复习教学的关系问题提出来了。

整体历史观与世界史复习教学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是一些世界史学者在研究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创立的,它对世界史教学的指导价值是不言而谕的。以下让我们从三个方面略加说明。

1.按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基本理念划分人类历史发展的时期。根据整体历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从远古到15、16世纪之交为第一个时期。此时,各地区各民族在彼此基本隔离的状态下分散发展。

从15、16世纪之交到19世纪末为第二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人类从分散发展转向整体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从20世纪初起,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第三个时期。这时,世界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进行整体发展。

2.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重要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整体历史观的视界中,以下三个阶段十分重要:

15、16世纪之交(1500年前后)。这是人类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折点。新航路的开辟,使旧大陆与新大陆、西方和东方联系起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通过市场把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和民族联系起来。殖民者开始从欧洲走向世界各地,通过血腥的掠夺,构建殖民体系。

19、20世纪之交(1900年前后)。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交往两根主轴加速运转,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殖民体系、政治统治秩序形成,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往讲这一段历史,我们更多地是注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十分强调这种不平衡性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这种说法无疑是对的,但却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不平衡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世界发展的整体性。相对而言,整体性更为重要。如果不是世界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又怎么会发展为世界大战呢?

20、21世纪之交(2000年前后)。这是人类社会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的起点。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国竞争与大国合作相反相成。国际文化交流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人类交往空前方便和频繁。

3.将国际交往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轴之一。整体历史观认为,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是推动历史横向发展,从而使民族历史、地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这一观点启示我们在世界史复习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国际交往史,人类交往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从交往所涉内容看,有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军事交往(包括战争)、思想文化交往。从交往主体的属性看,有官方交往和民间交往等。从交往主体的数量看,有双方交往和多方交往。从交往时间看,有长期交往和短暂交往。复习时可将国际交往设置为一个大的专题,然后在其下面再设若干小专题。如:

交通工具的进步与人类交往的发展。人类交往必需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手段。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以来,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电报、电话等通讯联络工具先后问世,大型运河的开凿,国际铁路、公路、海运、空运网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类交往的发展。

国际会议与人类交往的发展。会议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形式。近现代很多重要国际会议促进了人类交往的发展。对维也纳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复习时应加以充分注意。

国际关系体系与人类交往的发展。近现代的三大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对人类交往以深刻影响,应予以重视。当今,旧的国际关系体系已经瓦解,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建立。许多国际时政热点与此密切相关,值得注意。

国际组织与人类交往的发展。重要的国际组织,尤其是全球性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是人类交往发展的产物,它的成立与有效活动又必将促进人类交往的发展。对这些组织的历史沿革和历史作用等,应加以梳理。对一些重要的区域性组织,如欧盟等也应加以注意。

国际战争与人类交往。战争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重要的国际性战争,尤其是世界大战对人类交往的影响是很大的。一般说来,战争阻碍人们的交往。但不得绝对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团结,对“二战”及战后形势以广泛的影响,要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和重要的局部战争(如中东战争等)对国际交往的影响。

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非物质性的思想文化领域的交往,能沟通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人民的心灵,其影响往往是深刻而长远的。如随着但丁的诗作、莎士比亚的剧作、达芬奇的画作的广泛流传,人文主义在世界传布,成为各国人民反封建争自由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布,则使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共同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复习时要注意思想文化交往的情况及其影响。

整体历史观与中国史复习教学

整体历史观(全球历史观)虽然是一些世界史研究者在对世界历史进行新的探讨过程中创立的,但它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对我们的主要启示是:

1.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独具特色且连绵不断的一种。应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的全局认识中华文明。学生都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世界上最早培育了水稻和粟,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但仅此还不够,还应让他们知道,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栽培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从世界农业文明高度看中国农业文明。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复习重点之一。复习抗日战争的历史,仅仅注意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全局中去认识。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战争和人民战争,同时它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战争也为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第540~543页)

2.更加重视古今中外交往。对于历史上的中外交往,应该说广大师生都是重视的,但

一般还停留在罗列史实的层面上,有待改进和提高。今后。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主干基础知识,以适应文科综合测试对知识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适当地进行概括、分析和理论“提升”,以适应文科综合测试对能力(尤其是综合能力)的要求。如对重要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可进行概括,对不同时期的对外交往的情况可进行比较,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3.凸现最能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重要问题。按整体历史观认识中国历史,就必须把中华民族、中国及其历史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样,国家统一、对边疆的管理、主流思想及其历史作用等重要问题便凸现出来了。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局面和分裂局面交错出现。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古代史上,几次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发展。维护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今天,全国人民正在为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而不懈努力。在中国史复习教学中,统一问题应是一个重点。

当我们用整体历史观来审视中国历史时,历代对边疆的开拓、管理和开发就显得很重要。在这一部分中,从方位来看,西北、西南和东南边疆是重点,从时代来看,与中国近现代疆域直接相关的清朝前期是重点。

统一的国家需要统一的思想来维系。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在中国古代统一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1949年10月1日以来实现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思想保证。

4.关注国内的社会交往。按系统论观点,整体并非铁板一块,整体是由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要素构成的有机体。要素之间必然要“交往”。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其构成要素有

地区、民族、阶级、政党等。复习中国历史要注意要素间的交往(联系)。

A地区交往。地区的划分非常复杂。中国历史经常涉及的有北方(黄河流域)和南

方(长江流域)、内地和边区(如西域等)、东部和西部、大陆和台湾等。古代讲经济重心南移,今天讲西部大开发,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地区交往或交往的影响问题。

地区交往的形式,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人员往来,如张骞和班超去西域,几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等。二是物质技术交流。如麦粟南移、内地铁器制作、打井技术传西域和西域特产传入内地等。在当代则更重视资源的区域配置和资金的地区流动等。

B民族交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交往频繁,民族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

时候,也有友好交往。友好交往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友好交往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民族交往的形式很多,中学历史教材突出的是以下几种:

互市。主要指即通过边境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榷场等问题与此直接相关。

和亲。汉族上层统治者通过与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通婚联姻,加强联系,促进民族融合。

人口迁移。一般是汉族人迁往国境地区,少数民族人民迁往内地,而以“入主中原”影响最大。所谓“入主中原”,即少数民族贵族在中原建立政权,统治中原乃至全国。

C政党交往。近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交往广泛频繁,影响很大,复习中国近现

代史应注意政党间的交往。重点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交往。国共两党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之一。

5.利用“两根主轴”进行历史评价。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李植丹主编:《20世纪世界史》上卷第13页)既然如此,那么,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当然,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交往标准在历史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生产力标准是根本标准,社会交往标准是由生产力标准派生出来的一个具体标准,它是生产力标准在社会交往领域中的具体运用。

将社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要求鲜卑官员说“正音”(汉语)、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等措施之所以被视为改革而得到充分肯定,原因就在于这些措施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我们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为什么?因为按社会交往标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的结果,是中美两国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促进了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交往。反之,我们之所以对魏晋南北朝士族的交往准则、元朝的等级制度、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以及今天台湾当权者对“三通”的态度等,作出否定性评价,盖源于这些准则、制度和政策,阻碍了正常的社会交往,因而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