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入秦工程——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自流灌溉工程引大入秦工程是甘肃省跨流域调水的大型自流引水灌溉工程,将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大通河水调至兰州市以北约60km的秦王川地区。工程主要用于安置甘肃省东部贫困地区8万移民和解决灌区内40万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改善秦王川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增加植被,在兰州市北部形成绿色屏障,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引大入秦工程于1976年开工建设,主体工程于1995年建成通水。工程设计年自流引水4.43亿m3,灌溉面积5.87万hm2,年增产粮食约1.5亿kg。工程由引水渠首、输水渠系及其建筑物和田间配套工程组成,总干渠从天堂寺引水渠首到甘肃省永登县香炉山总分水闸,全长86.94km,设计引水流量与渠首进水闸相同。在香炉山总分水闸将水分至东一干渠、东二干渠和45条支渠流入灌区。东一干渠全长52.66km,设计引水
3
流量14m/s,灌溉面积2.11万hm3;东二
干渠全长53.62km,设计水流量18m3/s,灌溉面积3.38万hm2。
引水及输水建筑物布置在绵延山岭地带,穿越崇山峻岭,输水线路长,支渠以上渠道总长度约880km;渠系建筑物多,且以隧洞群为主。
总干渠和干渠工程共有隧洞71座,总长度110km,隧洞所通过的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隧洞埋深大,岩石为软岩类,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难度大。渡槽38座,其中东二干渠庄浪河高排架渡槽全长2194.8m;倒虹吸3座,其中先明倒虹吸设计水头107m,全长524.8m,采用直径为2.6m的双排钢管,其规模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居亚洲第一。
工程开工后,曾受建设资金和施工技术条件限制,于1980年停工缓建。1985年工程复工建设时,在长距离隧洞施工中采用了新奥法等先进施工工艺和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悬臂式掘进
机、双臂掘岩台车、锤式掘进机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械,以及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施工中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解决了长距离、大断面、软岩隧洞新奥法施工及超长距离施工通风、光面爆破等技术难题;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在隧洞施工中创造了年掘进10km的优秀成绩,开创了一头进、一头出、一举贯通的先例和10km以上隧洞施工采用1条通风管道通风的先例;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在38号隧洞施工中创造了日进尺75.2m和月进尺1400m的80年代中期世界纪录。
自1995年建成通水以来,工程运行情况良好。截至2000年12月,灌区配
2
套面积达到3.33万hm,移民安置人数为4.2万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引滦入津工程——跨流域引水的城市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是将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引入天津市的城市供水工程。水源地位于河北省迁西县滦河中下游的潘家口水库,在设计保证率75%时,向天津年供水10亿m3。
工程于1982年5月11日开工,1983年9月11日建店通水,总工期16个月,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型调水工程高速度建设的典范。
工程由潘家口水库放水,沿滦河入大黑汀水库调节。引水枢纽为引滦入津工程的起点,引水隧洞穿越分水岭之后,沿河北省遵化县境内的黎河进入天津市境内的于桥水库调蓄,再沿州河、蓟运河南下,进入专用输水明渠,经提升、加压由明渠输入海河,再由暗涵、钢管输入芥园、凌庄、新开河3个水厂。
收稿日期:2019-06-09
引水线路全长234km。
工程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河道整治工程、于桥水库、尔王庄水库、泵站、输水明渠及其渠系建筑物等215项工程组成。
引水枢纽含如津、入唐2个水闸,引水流量分别为60m3/s和80m3/s,分别向天津市和河北省唐山地区输水。
引水隧洞及进出口工程总长12.39km,其中洞长9.66km。隧洞采用圆拱直墙型,净宽5.7m,净高6.25m,沿线穿过罕见的特大断层长达212m。为保证工程质量,借鉴当代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先进经验,采用新奥法并结合实际的新型设计与施工工艺。
整治河道108km,开挖输水明渠64km,修建倒虹吸12座,涵洞5座、水
闸7座。
对已建的于桥水库加高加固后作为引滦入津工程的控制性调蓄枢纽,总库容15.59亿m3,坝体加高1.2m,坝基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及灌浆进行加固。
尔王庄平原水库为引滦入津工程的月调节水库,库容4500万m3。
随着天津市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滦入津主体工程迄今已逐步分流配水,扩大供水支干线6条,预应力混凝土管总长度达414km,新建
3
泵站8座,年增供水量2.58亿m。截至2000年,引滦入津工程已向天津输水
3
147亿m,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