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运用

来源:好走旅游网
932 ・百家论医・ 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7369(2013)07—0932—02 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已成 为继心脏病和癌症之后的人类第三大基本死亡原因, 由于其全球性的高发率和并发症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 死率,使控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所需费用极为高 昂,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目前 中国糖尿病人群达到9230万¨1],相当于每四个成年 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状态者。在中国,糖尿病及其并 发症的防治已日益受到重视。 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防治,早在两千多年前《黄 帝内经》中就记载有“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它是中医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 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 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日:“上工,刺 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日: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中医“治未病”其思想主要包括 三方面内容: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有病早治,三是既病 防变。现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就“治未病”思想在防治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1“未病先防”与糖尿病的预防未病先防,强调 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糖尿病的未病先防重点是通过 对糖尿病前期的诊治,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糖尿病 前期的定义是: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 (IGR)的阶段,此时血糖虽然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 诊断标准,该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 受损(IGT),两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中医学对糖尿 病前期早有认识。《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 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气之溢也,名为 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 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 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气也。”文中“脾瘅”相当于糖 尿病前期,发病原因有饮食不节,多食肥甘,主要症状 是口中甜腻,形体肥胖。病机为脾胃蕴热、气机失调。 脾瘅若不及时干预治疗,即可转为消渴。中医学认为 糖尿病前期的病因还有禀赋不足、情志失调、劳倦内 *2011年西安市卫生局科技计划项目(J2011034) △通讯作者 陕西中医2013年第34卷第7期 伤。《灵枢・五变》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 枢・本藏》还指出凡是心、肺、肝、脾、。肾脆者均“善病消 瘅”,说明本病好发于先天禀赋不足的青少年及五脏虚 弱的老年患者,这与西医的遗传因素、体质因素相符。 《灵枢・五变》亦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 流,髋皮充饥,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转为 消瘅。”怒则伤肝,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热从内生,表明 情志因素与消瘅有密切关系。《素问・调经论》言:“有 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 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中医理论中有劳则伤脾 气,若脾胃升清降浊失常,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 留滞不行,郁久热生,形成脾瘅,热久伤阴可转化为消 渴。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讲“凡治病,先 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未病先防就是针对糖 尿病的主要病因,制定预防措施,促进糖调节受损人群 向正常糖耐量转化,阻断糖尿病的蔓延,具体内容包括 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的 治疗的基石,来自国外的资料显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降低IGT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可达58 ,说明 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必 要时可配合适当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此时西医治疗以 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但不良反应较多。中药治疗以 健脾化痰、养阴清热、行气消滞等为主,副作用较少,可 以不同程度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2“有病早治”与糖尿病的治疗 有病早治是指 如果疾病已经发生,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在患病早 期,病情轻浅,若未及时发现诊治,病情会由轻变重,治 疗变得复杂化。当患者有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 重下降等典型症状,加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 腹血糖≥7.0mmol/L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 1mmol/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若无糖尿病症状者,需 另日复查明确诊断。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提倡早期、 规范、终身治疗,包含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 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应用降糖药物,即五位一体疗 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糖 尿病专家仝小林主任医师认为,在糖尿病早期,患者无 典型症状时,中医辨证应抓其主症一肥胖,辨其病机为 “六郁”l2 和“络滞”l3]。“六郁”的含义是以食郁为先 导而形成的气郁、血郁、热郁、痰郁、湿郁的病理状态; “络滞”是由“六郁”交互作用而形成络脉郁滞的病理状 态。主要病因为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病性以实证为 主,因食郁中焦,而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中焦郁闭,邪 阻中焦,出现“六郁”和“络滞”,治疗以祛邪为主,中医 药采用开郁清热法。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出现多 陕西中医2013年第34卷第7期 饮、多食、多尿、消瘦典型的“三多一少”时,此时的症状 属消渴范畴,可按消渴辨证治疗。根据“三多一少”症 状的主次,确定上、中、下三焦的病位,分为上、中、下三 消辨证论治。因为消渴症状的复杂性,目前中医理论 933 中医学的精髓,也是中医学重视疾病预防的思维特点。 临床实践表明,“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医学认识相结合, 对防治糖尿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治未病”指导患 者要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医生则要不断提高诊疗技能, 发现疾病于萌芽状态。中医辨证施治侧重于宏观调 控,诊断未病的依据往往缺乏客观指标,从而影响了治 的脏腑辨证逐渐代替三消辨证,认为消渴的主要病机 为阴虚燥热,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痰热互结、热盛伤津、 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型,兼证有瘀血、水湿、浊毒 等。治法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益肾 等。 未病的普及运用。而将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新 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为治未病提供了更好的诊察基础, 从而推动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进程。所以,为促进“治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目前尚无理想控制血糖和根 除治愈糖尿病的药物,最好的方法是中西结合,中西药 并用,配合非药物治疗。 3“既病防变”与糖尿病并发症的诊治 对于糖 尿病早期并发症的防治,北京协和医院梁晓春教授指 出“既病防变,是指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 功能失调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 以防止或阻断疾病的发展与传变。”_4 因此,对于糖尿 病并发症,关键在于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 早期并发症起病隐匿,糖尿病诊断时即应筛查,以求早 诊断。众所周知,糖尿病治疗的难点不是血糖控制,而 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糖尿病肾病、脑卒中、心梗等 各种并发症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已经 出现糖尿病的早期或亚临床表现,而无明显的临床改 变或靶器官损害的慢性后备军及高危人群,治疗应注 重于防止并发症的进展,控制并发症的演变,减少终点 事件的发生。其实在发生糖尿病时可能已存在早期并 发症的病理基础,甚至一部分患者已出现早期并发症。 通过对患者进行西医的相关理化指标检查,可提高糖 尿病早期并发症的诊断率,从而发现邪伏脏损、功能紊 乱的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证候。 中医认为消渴合并症有瘀血证、痈疽、白内障、雀 盲、耳聋、肺痿劳咳、肾病水肿等,病机核心是血瘀涩 滞、瘀血痹阻,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围绕活血化瘀是 治疗消渴合并症的重要手段。对于糖尿病的防治,虽 然中医中药在控制血糖方面没有优势,但其整体调节 对于防治并发症,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养生、药 膳、针灸等中医药综合疗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显 著的防治作用,中医药在糖尿病早期并发症预防方面 突显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中医药治疗消渴是从整体出 发,不只是单纯的降糖,而是通过调节阴阳和脏腑的平 衡而改善患者的症状,防治多种并发症。中医药治疗 具有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使糖尿病从根本上 得到有效治疗,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的防治中运用中医“治未病” 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治未病”理论是 未病”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将中西医理论结合,中西医 并重,取长补短,形成便于临床应用的“未病”指标。将 “治未病”理论与糖尿病防治相结合,探索出具有中国 特色的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Wenying Yang,Juming Lu,Jianping Weng, Weiping Jia,et a1.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N Engl J Med 2010;362:1090—12. [2] 仝小林,柳红芳.糖尿病早期“六郁”病机探讨[J].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7):447—449. [3]潘秋,周丽波,仝小林.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191—193. [4]梁晓春.用“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阻断糖尿病的蔓延 [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249—250. 汪德芬△ 裴瑞霞 高上林 西安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西安710001) 运动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之初探 【中图分类号1 R745.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000—7369(2013)07—0933—02 面瘫又别称为“口眼歪斜”、“口目僻”、“口僻”等, 其发病多是人体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卫外不固, 风寒等邪乘虚侵袭面部进而痹阻脉络之气血,使面部 阳明、少阳等经筋失于濡养,而致口眼歪斜。历代医家 在对于面瘫的治疗方法上可谓是“百花齐放”,而其中 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和疗效更是早已被接受 和肯定,然而临床上虽有“针灸之名”,却往往以针刺为 主,无灸疗之实,对于用运动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则是少 之又少,究其缘由,可能是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卷三 ・头不多灸策》中有述“首为诸阳之会……是百脉之皆 归于头,而头之不可多灸,尤按经取穴者之所以究心 也”之故。但在临床实践中,运动灸是可以用于治疗周 围性面瘫的,故本文对运动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作一浅 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