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o.l27No13,2008
文章编号:1006-2920(2008)03-0085-03
冯沅君小说女性主体意识探析
张亚璞
摘要:冯沅君的作品生动鲜活地表达了/五四0时期青年男女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通过对爱情理想和爱情认知这一辛苦历程的展现,表现了知识女性主体的真实存在和觉醒,是反映当时女性处境的宝贵文献。
关键词:冯沅君;爱情;女性主体意识
作者简介:张亚璞,平顶山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平顶山467000)。
主体性关联着生命存在的基本问题,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表现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自主独立的个体人格意识,是女性主体按自己的意愿在实践活动中创造自我本质的自主意识,是女性作为独立的有特定性别内涵和内在主体欲求的人的确立前提。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带来全新的精神觉醒。自我意识的确立,使女性成为灵魂上独立的主体;性别意识的拥有,使女性明确自己作为与男性有差异的性别所拥有的自身特点,从而为全面认识自身,开发自己作积极主动的把握。因此/女人不能通过设计和目标来实现自我,她只能从她人身的内在性去寻找她的现实性0[1]756。只有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实现自己,表达自己,参与社会,从而塑造自己的/真相0。正是缘于女性强大的生命内驱力,冯沅君大胆地在两爱冲突、两性世态中寻找爱情,以爱情作为现代人主体性的重要标志踏入了爱的自我体验,并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我言说,讲述着女人的爱情以及爱情中的女人,开始了作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冯沅君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在启蒙话语与男性话语的断裂处,寻找到了女性话语的空间,通过爱情追寻女性的真实存在,追求自我主体的存在方式。
一、徘徊下的抗争:/爱情神话0下的女性主体意识剖析爱情作为社会关系最为集中的体现,它既是指涉自我身份最本己的场域,又是社会关系网络中/我0与他者关系的最基本单位。在/五四0启蒙话语中,爱情成了表述个人主体的核心能指,
[2]6
对、光耀门楣、传宗接代之类的社会性内涵,言/情0只言伦理
[3]121-之情,/儿女之情0是痴,是魔,是/笔端罪过0。
122
曹雪芹
在5红楼梦6中借宝黛的痴心泪,感叹/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0。蒲松龄也只能在5聊斋志异6中借鬼狐来抒写男女之情。就连鲁迅也说:/爱情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中国的男女大抵一对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着,不知道有谁知道。0[4]封建礼教的桎梏严重破坏了人的正常的、健康的情感认知能力。在现代女性文学史上,冯沅君第一个大胆地、赤裸裸地描写爱情,真诚地展现女性恋爱心理和爱情欲求,迈出了中国女性冲出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意识形态的约束的第一步,以女性主体的身份寻找爱情、阐释爱情,建立新型的现代爱情理念。
1924年,冯沅君在5隔绝6中第一个大胆率直地发出了令人震撼的恋爱自由的时代宣言:/生命可以牺牲,意志不可以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人们要不知道争恋爱自由,则所有一切都不必提了,这是我的宣言。0[5]4勇敢地把爱情作为人的权利和人生需要,提到了神圣不可缺少的地步,从而把爱情作为现代人格建构的重要体现和创建新文学的重要途径。对挑战封建社会旧道德伦理规范和行为规范的爱情进行坦率真挚的展现,是冯沅君在5隔绝6三部曲中流露出的深具时代特色的/爱情神话0。
称它为神话,因为它与封建专制作斗争的策略性过强而产生的不/现实0性。5隔绝6三部曲鲜明地把爱情定位为人性的自由表露,生活隐私领域中美好和高尚、理性和善的观念的实际体现,主体精神的自我实现。这种爱情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境界。因此,作品中的爱情不仅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而存在的一种理想和信仰,同时还是一项神圣的使命。在人们根本不知/爱情0为何物,把自由恋爱称为/吊膀子、轧姘头0,情感认知能力极度匮乏的社会文化现状下,以文学的形式描述了一堂/最甜蜜的爱的功课0,生动地展现了一种建立在平等自由、相互尊重的两性关系基础上的
是女性与社会产生联系的最主要环节。爱情
问题集中涉及了与女性主体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文化问题,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它不仅是女性生命体验和生存经验最为熟悉的领域,也是女性与自我命运抗争、选择的起点。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中,/爱情0一词却长期失落,在封建礼教的长期制约下,婚姻的夫妻关系备受重视,而婚姻中的个人情感与个人幸福根本没有立锥之地,在封建礼教秩序下形成的婚姻制度饱含着门当户
#85#以情爱为基础的、崭新的现代爱情,并指出社会自由、人的主体性存在是爱情实现的重要条件。这是冯沅君爱情意识令人赞叹的地方。
但爱情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历史的产物,并受到时代文化心理的影响。司汤达曾把爱情称为文明的奇迹,是同作为个性的人的形成过程紧密联系。
[6]477
她们只有用/棉花0来弥补脚的缺陷,用新女性的服饰/新绒鞋0取代绣花鞋作为代步工具,才能提高女性的最基本的行动能力,而作为在社会习俗生存下的大多数传统女性,母亲/她提了个大包袱往外走;东扭西歪,仿佛力不能胜0[5]52。5劫灰6中农村妇女面对土匪的劫掠,连最基本的逃生能力几乎丧失,没有男人的帮助,她们寸步难行。裹足给女人带来的一生的行动能力的不便等一系列独特的生存体验,大大加深了女性在封建文化处于性别劣势所产生的自卑心理。身体是/五四0时期新女性最为蒙羞和丧失自我信心的地方,她们还没有来得及充分认识自己的身体,就更谈不上解放身体了,她们只是拥有了精神解放,却还未意识到同样拥有支配身体的权利。这种来源于性和身体体验的历史性压抑,是/五四0女性拒绝谈性的深层心理原因。但是只有情爱而没有性爱的爱情是不完整的,/这样的爱情与其说是根植于感情性格上的相互吸引和异性间的相互需求,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神话故事:它使女性获得了在逆子身旁出席的机会,同时又以对肉欲的抛弃来维持爱情的神秘性和神圣性0[8]。对性问题的回避也恰恰证明了女性主体结构的匮乏及女性主体在男性文化压抑下的迷失。
二、艰难的成长:母女纽带剖析
和冰心、苏雪林等这一时期的女作家一样,冯沅君也有难于割舍的/母爱情结0,但她既未像冰心那样将母爱提升到/万能之爱0,一味颂扬,也没像苏雪林那样将母爱与情爱并重处理,而是直面现实将二者尖锐对峙,从而在两难绝境中凸显出女性为反对传统争取自身自由独立所作的艰难的努力和决绝的勇气。在冯沅君笔下,母爱与情爱是爱的两种不同显现,它们并没有形成善恶对立的伦理冲突,而是转化为两种不同道德伦理的冲突,是善与善之间不可兼容的社会性悲剧冲突。母爱,一方面是与女儿真实鲜活血脉相连的人伦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携带着在封建伦理秩序下,当父亲不再场时,母亲充当封建父权制的替身的属性。冯沅君没有足够的成熟去审视母亲身上的矛盾性,面对自己慈爱无私又苦难深重的母亲,她把母亲的父权立场和母女深情混为一谈,无力审查母亲们的错误立场和人性缺陷。作品中女性对母亲有着无尽的依恋和认同,这使她们无意识中陷入了封建父权文化营造的/母爱陷阱0,成为像母辈一样的人,在母亲走后,我便/传达母亲的使命0。这时,对争取爱情理想的抗争就不仅仅是两爱冲突那么简单,而是含有对封建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大胆质疑与反抗。冯沅君从女性情感的真实体验敏感地意识到对母爱的过分依恋将会阻碍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成长,自责/不多几年就三十岁了,还是如此的离不开母亲0[5]56。对母爱的依恋、认同与反叛,成了冯沅君作品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作品表现出女性在抗争途中的徘徊悱恻之情,在大胆决裂,以死殉情之时,还深怀着对母爱深深的眷恋,对博大无私的母爱的崇拜致使两爱冲突烟消云散。皆大欢喜的结局和面对母爱始终如一的坚定以及情人的善变、退却和软弱,陷入对两爱妥协的对峙中的内心惆怅迷茫与痛苦无奈,生动鲜活地表现出/五四0时期部分青年男女大胆走出家门,徘徊于家门之外的真实心理。
因此,在5隔绝6三
部曲中对爱情的阐述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瑕疵。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笔下的爱情所产生的心理机制是同情,是在男性一系列的追求行为下产生的牺牲自己完成别人的情感,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一系列爱情的实践。尽管在实践过程中男性对女性非常尊重,但这种牺牲自己完成别人的情感的心理机制仍是奉献女性以成全男性爱情渴求的男性
[7]话语思维。把女性作为慰藉男性爱情主体的从属者,而不
是作为和男性同等的爱情主体,对社会现存的男性中心文化爱情伦理的无意识地接受,必然会在爱情的实践过程中导致女性主体意识独立性的迷失。这就与冯沅君笔下指涉现代人主体性体现的现代爱情之间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张力。
冯沅君不断地在主流话语和男性话语的模仿中加以甄别,最终在女性主体体验的基础上,用一种来自女性生命体悟、清晰透彻而又深含感情的笔致,解构了男性话语对爱情以及女性经验的扭曲。冯沅君在5EPOCHMAKING,,6中说道:/在六年前,我是不知道-爱.的,而且也害怕在异性朋友间发生-爱.。,,我要牺牲我自己成全人家。,,不意数年朋友的结果,他处处负我的期望,我于此发现我同他的志趣不合,,自寻这场苦恼。0[5]111-112
用女性自我的认知能
力和判断能力,质疑和解构了男性文化塑造的/爱情神话0,以女性的真实经历验证了同情不是爱情,并对爱情作出阐释:对于真正具有平等自由人格的人来说,他们的爱情来源于性格志趣相合。爱情不再只是一种空洞的时代宣言,被赋予了生活层面的内容,不仅质疑、并走出了/爱情神话0的束缚,体现出女性主体意识觉醒、成长的真实的认知历程。
对于现代爱情理念来讲,性爱和情爱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冯沅君却对性爱问题的表述采用了十分明显的主观回避态度。5旅行6中相爱的两人十几天同衾共枕,肉体接触只限于接吻与拥抱这一叙述情节的设计,不仅明显带有与旧道德决裂,维护爱情的神圣与纯洁的叙述策略意图,同时也是冯沅君受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约束尚不能建立以灵肉统一为尺度的现代性爱标准的体现。/在论及-五四.早期女作家情爱主题时,多数评论者都会不无遗憾地注意到女作家有意规避性爱题材的深度描写。0[8]这也反映了长期以来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女性的性意识一直处于被压抑被禁锢的境地,性对于女性记忆来说是空白的、被拒绝的;更重要的是刚刚浮出历史地表的女性没有意识到,作为人,女性可以像男人一样拥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她们只是意识到她们可以和男性一样拥有做人的价值尊严,但是在心理深处,她们还没有抚平封建父权社会所留下的身体的伤痛。在冯沅君的文本中主要通过裹足来隐喻女性身体的缺陷:我手里拿着好些棉花,一面说,一面往一双新绒鞋里塞,因为九点一刻我需往V校去,此时已快九点了。作为时代的新女性,
#86#三、寻找女性存在的本真
当/五四0的叛逆之女作为叛逆之子的盟友迈出反叛封建家庭的第一步时,她们发现自己的处境要比叛逆之子们要
[9]38
艰难得多、复杂得多。她们只有一个女儿身份,与家庭有
在5林先生的信中6少女的单纯可爱;5误点6中女性各自独特的文化气质、风采与装束,以及5潜悼6中文小姐的温润柔媚,等等。她刻画了很多美好的女性形象,但遗憾的是这些形象也都没有完全摆脱男性话语的影响。5潜悼6、5我在爱情面前犯了罪6对文小姐、吴秋帆形象的刻画,明显的是按照男性的眼光,沿用了男性中心文化的女性评价标准,在欣赏肯定女性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把她们物欲化,按照男性的色欲消费心理刻画她们的女性美,她们的性格也是男人所需要的既温柔羞怯又充满风情的理想性格。以女性视角对女性形象描绘的场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试图摆脱男性话语的约束所作的努力。5误点6中她以继之的视角对女性特殊的风采和装束进行了简单描绘,尽管冯沅君已经注意到她们所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个性色彩,但她却没有用语言加以更深入的描述和表现。也许是因为作家女性话语的缺失,只能借用传统的男性话语来表达女性特征,用男性话语中物欲化的语言赞赏阿瑜独特的东方美,用服饰来展现女性的个性风采。这一切都流露出冯沅君在潜意识中对男权文化所形成的女性特征评价标准的认可与接受,说明当时的女性在社会中仍被充当为/花瓶0处于被人观赏的境地,她们缺少行动,而社会空间也缺乏女性社会实践和行动的空间。因此,即使作家试图对女性气质、女性的美加以赞扬和探求,但也因女性主体行为匮乏,女性话语缺失,无力建构评价女性特征的标准而作罢。
冯沅君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她的作品不仅生动鲜活地表达了/五四0时期青年男女的思想、情感和心理,同时还是反映当时女性处境的宝贵文献。参考文献:
[1]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
出版社,1998.
[2] 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2006.[3] 徐仲佳.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鲁迅.随感录四十[J].新青年,1919,6(1).
[5] 冯沅君创作译文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6] 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7.
[7] 李玲.直面封建父权、夫权时的勇敢与怯惧[J].江苏社会科
学,2000(6).
[8] 陈宁,乔以钢.论五四女性情爱主题写作中的边缘文本和隐性
文本[J].学术交流,2002(1).
[9] 刘思谦./娜拉0言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女人都是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女儿、妻子、母亲。她们和社会的隔膜是如此之远,以至于社会根本没有给她们提供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更无从谈起她们的主体性。这种性别认同的深层焦虑使冯沅君无意识地在5劫灰6中大量考察了女性作为性别的社会存在,通过婚恋来接触社会,审视在中国存在的不同爱情观,发掘男女两性在婚恋中所出现的两性差异的过程中以女性意识的本能寻找女性存在的本真。
5劫灰6首先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主体性严重残缺的现实。在逃避土匪袭击的过程中,这些农村妇女有的由于恐惧能把自己的女儿捂死,有的吓得在水中泡两个时辰不敢动把自己泡死,还有作为土匪胜利的报复品被摧残死。女人的生命从肉体到精神脆弱得不堪一击,如蝼蚁般在雾蒙蒙的无数劫灰中毫无意义和希望地生存着。对于她们来说,爱情更是奢谈,有的也只是5女贞6、5缘法6中在吃人的封建婚姻制度和交易婚姻下的变态爱情。何姑娘,一个饱受封建婚姻摧残和封建礼教毒化了灵魂的农村妇女,被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却执意拖着病重的身子去慕府给婆婆吊丧。恪守妇道贞节而死的悲惨命运,最后以/死在慕家,葬在慕家0获得了自己的/身份0与/体面0,触目惊心地显示出:把女性生命献祭给夫权的奴隶教条内化为传统女性的/愚节痴情0,而女人除了做夫权的奴隶,只有戕害自我生命、无地生存的悲惨社会
[7]现实。5缘法6则以嘲讽的笔法描述了一场以财为交易基
础的包办婚姻引发的夸张的/爱情0变化。5我已在爱神前犯罪了6、5潜悼6则以男性自叙方式讲述了男性泛爱心理的内心爱情纠葛;5林先生的信6、5晚饭6表现了女性对男性情感世界的隔膜与猜忌和在爱情面前的无奈与焦虑;最后在5EPOCHMAKING,,6中表现了知识女性素秋面对爱情的成熟冷静与理智,摆脱了男性中心文化心理的限制,克服女性自身的弱点和不足,自己发现和阐释生活的种种真相,从而形成女性爱情的主体性。以真实的体验来证明:爱情不是同情,只有拥有事业的基础,具备生存能力的人才能够认知和把握爱情,猜忌和忧郁是爱情体验过程的陷阱,并不是女性特有的爱情心理特征,面对爱情,男人也会产生猜忌心理,在爱情面前两性是平等的。
然而由于作家把表达的重心都集中在爱情婚恋问题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女性主体意识的深层展现,因此作家并没有刻画出一位/五四0时代形象鲜明的新女性形象,女性主体意识也在参差不齐中逐步迷失女性主体立场。对女性的赞赏和认可是冯沅君文本最鲜明的性别色彩,如5我已在爱神面前犯了罪6中,女性纯洁优雅、羞怯灵慧的气质;
(责任编辑 张燕萍)
#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