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名词解释:
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
选择题(不定项):
1.实验动物的来源( )
A、野生动物 B、经济动物 C、 警卫动物 D、观赏动物 E、实验动物
2.实验用动物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 )
A、野生动物 B、经济动物 C、 警卫动物 D、观赏动物 E、实验动物
。
年,第一批无菌动物诞生的实验动物品种是( )
A、 小鼠 B、大鼠 C、豚鼠 D、家兔
年,产生了第一株近交系小鼠品系是( )
A,C57 B, DBA C,BALB/cA D,129
生命科学研究必须具备4个基本要素,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通常称AEIR要素。
针对实验动物伦理学,科技界提出的3R对策是:( )、( )、( )。
实验动物学是研究( )和( )的一门综合学科
第二章, !
第三章, 实验动物学遗传学
1, 起源于同一祖先,其下一代个体至少连续经过20代全同胞兄妹交配,品系近交系数达
到%以上的动物是__动物。
A、 近交系; B、封闭群; C、杂交群; D、重组系
2, C57BL/6J小鼠属于__动物。
A、 无菌; B、杂交群; C、清洁; D、近交系
3, 在遗传上获得近交系同源状态的途径有__。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基因导入 C基因突变、基因导入、强制基因杂合 D 基因突变基因导入强制基因杂合亚系分化
4, 同源导入近交系是将一个差异基因导入某个近交系的基因组内,由此形成的__。
A 一个新的近交系 B 一个新的亚系 C 一个新的支系 D 一个同源性的亚系
5, C57BL/6J‐TgN(CD8Ge)23Jwg表示来源于美国杰克逊研究院(J)、以C57BL/6为背景品系、
由Jon (Jwg)实验室完成____ 小鼠,
A 封闭群B 杂交一代C 近交系D 转基因
6, 对于封闭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频率的稳定不变,可以使群体保持相对稳定的遗传特征。
B 来源相同命名相同的同一远交原种,无论抽样时间,遗传结构都保持不变。
C来源相同命名相同的动物群体,也会导致对药物或某种实验处理的反应性出现差异。
D 某些标记基因的频率变化可用来估计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1,A, 2, D, 3, C, 4, A, 5, D, 6,B
第三章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1, 对实验动物进行等级分级的原因是
A 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对动物生产有影响、使实验被迫中断,造成钱财的浪费
;
B 对动物生产有影响、使实验被迫中断,实验的准确性有质疑、造成钱财的浪费
C 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对动物生产有影响、实验的准确性重复性有质疑。
D 对动物生产有影响、使实验被迫中断、实验的准确性重复性有质疑、拖延研究的时间
2,我们国家实验兔的微生物学分级划分
A 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悉生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B 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SPF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C 一级清洁动物、二级SPF动物、三级悉生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D 二级清洁动物、三级SPF动物、四级悉生动物及无菌动物。
·
3,普通动物的概念应该包括
A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携带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
B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寄生虫、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对实验干扰大的病原
C 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原、不携带对实验干扰大寄生虫的病原
D 不携带所规定的对动物危害大的病原、不携带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
4,符合清洁级动物概念的是
A 根据我国情而设定的等级动物、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在屏障系统
B 根据我国情而设定的等级动物、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在隔离系统
C 二级动物、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在隔离、国际通用的动物
:
D 二级动物、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在屏障系统、国际通用的动物
答案:1 C; 2 B; 3 A; 4A
5, SPF动物的概念应该包括
A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的寄生虫及病原、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不携带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微生物与寄生虫
B 不携带清洁级以下已经排除的病原体及寄生虫、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寄生
虫及病原、不携带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寄生虫及病原
C 不携带清洁级以下已经排除的病原体及寄生虫,不携带人兽共患的寄生虫及病原、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寄生虫及病原
¥
D 国际通用的实验动物等级、不携带人兽共患的寄生虫及病原、不携带主要潜在
感染或条件致病寄生虫及病原。
6,对于“清洁级动物和SPF动物的共同特点”相对比较完整的解释是
A 在屏障系统里生活,内环境中没有致病微生物;生产、实验的效果比普通动物好;
一旦遭到污染后,病原体的传播强烈
B 在屏障系统里生活,内环境中没有致病微生物;生产比普通动物高;一旦遭到污染后,
病原体的传播强烈
C 生活在隔离系统;实验的效果比普通动物好;一旦遭到污染后,病原体的传播强烈
D 生活在屏障系统;人穿普通工作服就可以进入;一旦遭到污染后,病原体的传播强烈
。
7、广义的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检测的内容是
A 细菌、病毒、寄生虫B 微生物、病毒、寄生虫
C 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D 病原菌、病毒、寄生虫
答案:5 A; 6 A; 7 C
8, 符合无菌动物的正确描述是
A 用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生活在屏障系统内;来源于剖腹产或无菌卵的孵化;是国际通用动物
@
B 用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生活在隔离系统内;来源于剖腹产或无菌卵的孵化;是国际通用动物
C 用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生物的动物;生活在隔离
系统内;来源于剖腹产或无菌卵的孵化;是国际通用动物
D 用现有的检验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生物的动物;生活在隔离
系统内;来源于剖腹产或无菌卵的孵化;是我国特有动物
9, 对SPF动物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寄生虫。B 自然死亡率很低。C 长期实验存活率为100%。
D 与普通动物比较实验设计中使用数量多。
]
10,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是指。
A机体内不带有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
B机体外不带有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
C机体内外不带有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也不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D机体内外不带有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但可能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答案:8 B; 9 A; 10 D
第四章 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1, 一种会引起动物的姿式、摄食量、饮水量、母性行为、心跳。呼吸、新陈代谢等出现
—
相应改变的环境因素是 。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
2, 能控制垂体中促性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的环境因素是。
A 噪音B 温度C 湿度D 光照
3, 一种引起呼吸器官粘膜异常,发生流泪、咳嗽、粘膜发炎,肺水肿和肺炎且是动物室
中臭气物质主要来源的环境因素是。
A 风速B 氨浓度C 饲养密度D 粉尘
]
4,一种引起动物群体增重慢、饲料报酬低,肠内异常菌丛增加,并导致传染病的发生率增
加、动物寿命缩短的环境因素是。
A 风速 B 氨浓度 C 饲养密度 D 粉尘
5,光照对动物的生殖影响很大,其关键在于每日光照的。
A 光通量B 波长C 强度D 明暗周期
6,根据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监测标准,屏障环境空气洁净度指标是
A 100级B 1000级C 1万级D 10万级
—
答案:1, B; 2, D; 3, B; 4, C; 5, D; 6, C
7、为了防止SPF级动物饲料营养成份遭受破坏损失,最理想有效的消毒方式是。
A紫外灯照射 B烤箱烘烤 C高压锅高温高压 D 60Co辐照
8,环境温度对动物实验反应性的影响表现在。
A 在10℃-30℃气温环境下,小鼠的呼吸数、发热量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呈直线上升。
B 卵白蛋白引起变态反应所致小鼠的过敏性休克的死亡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C 药物的LD50随环境温度而变化。
D观察麻醉期间的心跳数和呼吸数,均在低温环境下不变。
《
9,在传统的屏障系统空气压差流向是
A 依次是饲养间、清洁储藏室、清洁走道、次清洁走道
B 依次是清洁储藏室、饲养间、清洁走道、次清洁走道
C 依次是清洁储藏室、清洁走道、饲养间、次清洁走道
D依次是清洁走道、饲养间、次清洁走道、清洁储藏室
10,在传统的屏障系统中,人的流向是
A 一更衣室、二更衣室、风淋室、饲养间、清洁储藏室、清洁走道、次清洁走道、缓冲间
B 一更衣室、二更衣室、风淋室、清洁储藏室、饲养间、清洁走道、次清洁走道、缓冲间
;
C 一更衣室、二更衣室、风淋室、饲养间、清洁储藏室、清洁走道、次清洁走道、缓冲间
D 一更衣室、二更衣室、风淋室、清洁储藏室、清洁走道、饲养间、次清洁走道、缓冲间
答案: 7,D; 8, C; 9, C; 10, D
1,动物实验可用R=(A+B+C)*D+E公式表示,其中R表示在动物实验中实验动物的总
反应而D表示。
① 动物种间的共同反应 ②动物的品种品系特有反应③动物的个体反应④环境因素⑤实验误差
2,根据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监测标准,屏障环境空气洁净度
'
指标是。
A 100级B 1000级C I万级D 10万级
3,根据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监测标准,隔离系统空气洁净度
指标是。
A 100级 B 1000级 C 1万级 D 10万级
4, 动物饲养室中的空气含有大量的粉尘,它们悬浮在空气中,这种浮游的粉尘微粒与空
气的组合称之为 。它能引起人的变态反应和导致疾病的传播。
A 气流B 气溶胶C 乱流D 层流
-
5,光照对动物的生殖影响很大,其关键在于每日光照的。
A 光通量B 波长C 强度D 明暗周期
答案:1.④;2,C;3,A;4,B;5,D
第五章实验动物营养学
第六章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 1,小鼠出生体重为___ 。
A B C D
·
• 2,21、小鼠出生一个月后,体重可达到___ 。
A 5-10g B 12-19g C 21-26g D 27-35g
• 3, 小鼠在___部位受精开始卵裂发育。
A 输卵管壶腹部 B输卵管狭部 C输卵管伞口部 D子宫与输卵管的结合部
• 4,小鼠在___ 环境温度区内生长较快,产仔多,活力强。
A 21-25℃ B 15-20℃ C 22-28℃ D 19-27℃
;
【
答案:B /B /A/A/
1,下列动物中体内缺乏葡萄糖内酯氧化酶,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饲料中补充
的动物是
A 小鼠 B大鼠 C豚鼠 D地鼠
2, 下列动物中对青霉素十分敏感,注射后极易导致过敏死亡的动物是。
A小鼠 B大鼠 C豚鼠 D地鼠
3, 实验动物接受致敏物质的反应程度不同,其顺序为 。
A 豚鼠>家兔>犬>小鼠 B 豚鼠>犬>小鼠>家兔
C 豚鼠>家兔>小鼠>犬 D 豚鼠>小鼠>家兔>犬
4, 啮齿目实验动物经常啃食硬物的原因是
A 由于啮齿目动物不耐饥饿,需要经常进食所致。
B 由于啮齿目动物天然缺乏某些维生素导致。
C 由于门齿终生生长,需要经常磨损来维持齿端的长度。
D 由于啮齿目动物光照不够充分,导致缺钙所致。
第七章、第八章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