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咯研究

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咯研究

来源:好走旅游网
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咯研究

摘要:调查表明,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并通过游戏能培养出幼儿规则意识,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会有所影响。针对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交往的现状,提出了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咯。

关键词:角色游戏;同伴;交往能力;社会性发展;问题解决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并且提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的原则。这句话反映出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也说明在游戏中,儿童能得到许多超乎想先的经验。同时,在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中1,也能反映出教师能从幼儿游戏过程中观察出儿童的能力水平。其中,儿童的交往能力是我们尤其关注的。哈特普(Hartup)进一步提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经历构成了其发展的重要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幼儿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技能、态度和经验,由此会影响幼儿一生的适应性。可见,同伴对于幼儿社会化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家庭、学校和周围环境。2 一、概念

(一)什么是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能看到孩子对所涉及到的社会角色的理解,在他们的理解基础上,还可以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因此通过角色游戏,幼儿能感受社会多样性,对此,能获得直接经验。

(二)什么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交往能力的意义

(一)角色游戏能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

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有角色,在过程中,有交流、沟通和相互影响,才会推动游戏进程。

(二)角色游戏能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通过角色游戏的实施,幼儿的规则意识会逐渐建立,了解社会行为规则,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3

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这样一种符合幼儿心理和生理需求的游戏模式展开活动,提高与同伴的交往能力,从而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理解生活。

三、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交往的现状 (一)幼儿参与度高

观察期间,我发现幼儿很喜欢每一次的角色游戏活动,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每位幼儿都自主的积极参与。因为角色游戏的多样性,所以即使是个体差异明显,也能照顾到每个幼儿,使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游戏。 (二)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足

角色游戏的开展,是离不开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如果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局限,接触的社会人群太窄,对生活的观察也比较单一,会导致游戏比较重复和单调。 (三)教师过多干预幼儿活动

教师的随意打断幼儿会影响幼儿的游戏体验,甚至可能打断幼儿的思考,影响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也影响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教师没有留给幼儿与同伴间宽裕的互动空间,幼儿与同伴间的互动就会大打折扣。 (四)幼儿对交往契机没有意识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有许多和同伴互动的机会,这也是发展其交往能力的契机,但是幼儿对此不能很好地把控,因而错失交往的机会。 1.没有主动沟通意识

部分幼儿缺乏主动与同伴沟通的意识,这与幼儿日常的交往习惯有关,因此,当游戏中出现与同伴互动的契机时,不会主动交流,从而措施互动机会。 2.交往质量不高

相关文献表明,幼儿因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使学前儿童缺少交往对象,心理空间的封闭以及现代化的生活造成学前儿童交往媒介的匮乏导致幼儿的交往质量不高。4所以,幼儿对交往契机不重视,容易忽视。 (五)角色扮演意识有待提升

部分幼儿对于角色扮演的意识还是不够,特别是小班、中班的孩子们,还不能很好的区分日常行为与扮演行为。部分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会出现“游离”的状态,这也对游戏中与同伴交往时有所影响。

四、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交往策咯 (一)角色游戏中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的创设对角色游戏是至关重要的,适合的游戏环节及材料能让每位幼儿自然而然的参与到游戏中,获得直接的体验感。 (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活动的基础

角色游戏的开展,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的经验。游戏来源于生活,也能发展幼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角色游戏中得到的交往经验,可以反馈回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任何活动中,我们都要遵循“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这个原则,我们要把游戏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发展的方向……交还给孩子。成人仅作为支持者,应时刻准备好,以适合的身份介入,尽量不要破坏幼儿的游戏体验和游戏发展。 (四)通过突发性问题发展幼儿交往能力

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会有不可预设的问题出现,要抓住契机顺势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能培养幼儿有主动交流的意识是根本。教师还应当创造异龄幼儿交往的机会,扩大学前儿童的交往范围。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在幼儿园实际的教育组织中,幼儿与同龄和异龄的同伴交往是共生共存的,因此,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打破班级界限,为幼儿创造异龄交往的机会,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进而培养幼儿养成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意识,提升幼儿与同伴间交往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游戏理论(Piaget’s theory of play),亦称“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姜勇,李艳菊,黄创.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模型[J].学前教育研究,2015(05):45-54.

[3]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一个专门术语。在西方心理学文献中,把social和development联用表示儿童在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主要内涵即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4]吴育红.我国学前儿童交往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14):16-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