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特种兵,在没有正式接触他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仅停留在刘猛的军事畅销书《狼牙》里的一个人物身上:出身少林俗家弟子、某军区特种大队上尉、黝黑精瘦不爱笑。直到现在混得熟了,他还是不大爱笑。因为他从少林寺出来,我就叫他“和尚”,他否认:“我不是和尚,是俗家弟子。跟和尚不一样。”
我记得五年前刚开始看刘猛的小说《狼牙》,那时觉着,真好看啊!当时和网友们聊天,才发现,“陈勇”这个人物已经成了很多女军迷们臆想中的择偶标准:对爱情专一,责任心强,会照顾人,关键是能打架、有安全感。呵呵。虽然“会打架”不算优点之一,但女孩子一般都不会拒绝这个“缺点”。 因为刘猛的书一直是由我们公司出版,所以和猛子颇为熟悉。有一次和猛子在咖啡厅聊天,他这才告诉我,“陈勇”这个角色是有人物原型的,就在某军区特种大队,是他的小兄弟。尽管我当时心潮澎湃地想认识这个传说中的特种兵,但我还是矜持住了,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我竟然会和他面对面地聊天。而且后来谁也没有想到,我会煽动并撺掇他干了一件颇为大胆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他去马其顿特种部队执教的资料是绝对保密的。除了军报,国内没有任何媒体报道过他。直到今年初他告诉我,他的某些资料可以对外公开了。于是,
从那一刻起,我心里就开始“谋划”这个大胆的计划――以图文记录的形式将他在马其顿特种部队的传奇经历呈现给读者,也就在那一刻我才知道,他的马其顿之行创下了我军历史上三个第一:第一个被派往欧洲的军事专家;第一个到欧洲执教的特种兵教官;第一个进入欧洲的中国特种兵――郭小俊成为第一个走在欧洲大街上的中国特种兵。
尽管现在所谓的颓废文学或伤痕文学大行其道,阴柔的无病呻吟充斥了整个图书市场,但每个人的心底其实都是有一个“英雄情结”的,只是还没有被挖掘。我始终认为,正义、勇敢、忠诚才是这个社会主流文化的最终回归。战争的结果是对精神文化的占领,如果没有战争,那么英雄或者勇士,便是这种精神的唯一载体。“英雄在废墟中诞生,勇士在砺炼中成长”,我一直坚信,读者是需要这种精神内核来引导和感知的。 我决定把书名定为――《勇士》。
选题策划、宣传亮点、推广难度、读者调查、市场分析、与出版社沟通„„当所有事宜都万事俱备时,我才联系作者――我承认,这一点我有悖职业程序,“请了所有的宾客最后却忘了订菜”,这相当于自己给自己下了一套,作者要不干活,这场怎么收?――所以我必须说服他。这期间历经多次“太极推手”,他千方百计的和我打太极想溜事,但都被我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教育着。
为了把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做到最好,我需要了解他的
所有――当然涉密部分除外。陈勇也一直给我讲他的经历和故事,其中在马其顿的183天里,在为期半年的执教生涯中,外国学员们始终无法接受中国功夫的理念和训练模式,他只好数次修改教学训练大纲,结合我军格斗训练的特点,不断完善训练计划。用他的话说,“183天他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183天里,由于语言不通,却迫使他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这也为他现在的写作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一种触动你心底的力量,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就如内森?黑尔所说“:我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我的祖国。”它使你精神振奋,热血奔涌。
他在日记里记录的真实文字,最后都被我摘进了书稿里,我觉得这是一个军人对自己祖国和军队的热爱,至情至性。全都凝结在这本纪实图书里。
在书的后半部分有一节叫“似是故人来”。读过刘猛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的读者都知道书里有一个系着迷彩汗巾的女孩出国了,只因那个军人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不能离开我的军队。”从此,女孩系着那条迷彩汗巾远走异国。我无法感受一个中国军人在异国他乡说出这句话的分量,但我知道,战士为祖国而战是军人永恒的命题。
“我从来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勇士,我只是一个战士。”这句话他说了又说。
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完成了这本书的文字、图片和
排版工作,我们精心选取了两百多张真实照片介绍了陈勇在马军特种部队“狼队”的训练情况。军人天生的严谨让他精细核准每一个词语和每一张图说。
我知道,男人总是羞于表达情感,尤其是男人之间的表达,一旦讲出来便极具爆发力。我把下面这段话放在了这本书的插页上,这是每一个从军者的硬汉梦开始的地方,梦中所想。 “献给――永不能遗忘的北大队 和曾经生死共存的同胞们
和拥有世界最高荣誉的中国陆军特种部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