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问题》(A刊)2007年第2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口柯炳生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四大目标,并提出现代农业的衡量指标是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文章建议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补贴制度。关键词: 现代农业建设;目标;意义;建议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弄清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明确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理清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完善和加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体系。一、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与衡量指标 推进建设现代农业涉及的因素较多,可以概括为四大目标、四大指标、四大条件和四大领域。(一)四大目标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 是比传统农业更为发达的一种农业发展形态。我们所要建设的现代农业,应当具备传统农业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关于什么是现代农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和理解。我认为,如果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现代农业可以理解为“高投人、高产出”的农业形态。其中,高产出是目标。产出低的农业,是传统农业,不是现代农业。高投人是手段,没有高投人,就难以实现高产出。高产出的内涵应当比较丰富广泛,应当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也就是说,建设现代农业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是:(1)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数量;(2)保证农产品供给的质量;(3)促进农民收人增加;(4)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现代农业形态的判断,从根本上说,应当是基于这四大目标的实现程度。这四大目标是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至于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这四大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则是现代农业的外在特征。( 二)四大指标如何衡量以上四大目标的实现程度, 可以利用四个方面的指标,即: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1)资源产出率包括土地单产、饲料转化率、水资源产出效率等。资源产出率高是现代农业最基本的特征,这意味着使用同样的自然资源投人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使用较少的自然资源投人生产出同样数量的产品。这样,在有限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就可以提供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食品消费需要和工业原料需要。(2)劳动生产率直接与农民的收人有关。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民的收入就无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高,商品率必然高,因为人自给自用的数量是有限的,多生产出的东西必然要销售出去。但是,反过来却不能成立。即商品率的高低并不能明显地反映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例如,同样是甘蔗生产者,生产20亩甘蔗的农民和生产100亩甘蔗的农民都可能是100%的商品率,但是劳动生产一 18一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千思考率可能相差很大,后者的劳动生产率会远远高于前者。生产20亩甘蔗的农民和生产100头活猪的农民的商品率都可能是100%,但是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可能相差很大。(3)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直接与产品的可用性和人们的健康有关。质量和数量也有密切的关联性:质量有严重缺陷的产品,至少等于是次品,减少了可用的数量。更严重者还起到反作用。根据具体产品的不同和健康要求的不同,衡量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一定的技术参数。(4)资源利用率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一些本来荒废的资源,例如荒山和水面,利用现代农业措施就可以将其转化为资源,从而提高了资源的数量,减轻了对原有资源的利用压力。或者,一些农产品副产品例如秸秆和牲畜粪便,在没有利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但是,如果采取现代农业手段加以转化利用的话,就可能变废为宝。在农业与农村环境形成了优美的景色时,又可以为开发观光旅游农业提供契机,使得原来没有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农业与农村资源产生出价值。反之,那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生产方式是不能认为是现代农业的。 (三)四大条件实现现代农业的具体途径、 条件和措施,各国各地区可能有所不同。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农场经营是现代农业,荷兰和以色列的集约经营也是现代农业。但是,还是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共性出来。这些共性特征和条件包括四个方面:设施装备发达、生产技术先进、组织经营高效、服务体系完善。设施装备发达表现为农田基础设施好,排灌条件优越,机械化程度高,设施农业先进,农业投人品质优价低等。生产技术先进表现为有高产优质良种,先进科学的生产方法等。组织经营高效是指产前、产中、产后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供、产、销、加等各个环节连接密切,组织方式科学合理,使得整个农产品生产营销系统成本低、效率高。服务体系完善主要是指的支持与服务体系完备,能够帮助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解决那些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事项,例如农业科研和推广、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治、市场信息提供、食品质量监控等等。此外,对农业和农民的各种补贴对于现代农业建设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从国际经验看,这不是必备条件。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较多,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国家的直接补贴并不多,但是现代农业的水平也比较高。同补贴相比较,的服务更重要,是现代农业建设所不可或缺的。(四)四大领域 建设现代农业, 按建设领域,可分为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加工流通业和现代观光休闲农业。现代种植业包括大田种植和各种设施农业;现代养殖业包括各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现代加工流通业包括农产品收购、储藏、加工、零售等;现代观光休闲农业包括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观赏、采摘、渔钓、娱乐、度假、民俗等等。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恋义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现代农业,绝不仅仅是农业部门本身、农村内部和农民自己的事情,而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永远是事关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国是个大国,必须立足国内实现食物基本自给。由于在国际市场供给量、国际运输、国内港口能力、国内运输和国际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不可能大量进口粮食。并且,由于大国效应,我国进口多的产品,世界价格必然大涨;仅仅是这一因素就足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国内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应当认识到以下几点:第一,由于党和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之各种有利因素,近三年我国农业生产同前几年的情况相比较,有了重要的转机和进展。这是毫无疑问和应当一 19一(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7年弟2期给予充分肯定的。第二,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同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较,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目前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都仍然是产不足需,粮食安全存在隐患,2005年粮食产需之间的缺口在150亿公斤左右。2005年我国大豆进口2659万吨,超过国内生产总量50%,棉花进口265万吨,相当于国内生产的46%。谷物(小麦、大麦和大米)进口达627万吨谷物。仅仅这些产品的进口,如果靠国内生产来满足的话,需要近2.9亿亩的播种面积,相当于我国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3%。此外,我国还进口了621万吨食用油,139万吨食糖等。第三,目前主要农产品价格走低是大量进口农产品的结果。仅仅2006年上半年的农产品进口逆差就达22亿美元。第四,农产品的供求弹性都比较小,供求数量一个很小的偏差就会引起价格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一些农产品价格在进口的压力下走低,并不意味着国内生产过剩。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求不平衡的压力更大。在需求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加、收人的增加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增长将是刚性的、持续的、不可逆的。无论如何、天气好坏、农民积极性高低,需求总是不断增长的。据估算,粮食需求每年增长40一50亿公斤。 在生产方面,资源约束将更加突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的下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预计平均每年至少减少500万亩左右,由于复种指数原因,这相当于减少700万亩以上的播种面积。由于经济作物面积下降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耕地的减少基本上是粮食面积的减少。据此推算,到2020年,我国可大体保有14.6亿亩粮食面积,到2030年可保持14亿亩粮食面积。如果耕地保护不力,粮食面积下降的幅度还会更大。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也将日益突出,一方面是水资源供给总量减少,尤其是一些地方利用深层地下水灌溉是不可持续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量日益增大,必将挤占可用于农业的水资源数量。因此,我国已经无法通过增加更多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而只能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而这正是建设现代农业之希望所在。(二) 保障工业原料需求棉花、 羊毛、生皮等是农业提供的最重要的传统性工业原料。其中以棉花和羊毛为主要原料的纺织业提供着1900万人的就业,每年出口创汇1000多亿美元。而目前我国进口棉花已经占棉花消费总量的近1/3,进口羊毛占羊毛消费的一半左右,尤其是细羊毛,2/3以上依赖进口。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国内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国内产品质量,来更好地保障国内加工业的原料需求。此外,近年来生物质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粮食已经不仅仅是食品和饲料来源,也日益成为可再生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来源。例如,我国在东北三省、河南、安徽等5个省的全境,以及河北、湖北、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县市,使用加人10%燃料乙醇的汽油,而燃料乙醇是用玉米和小麦生产出来的。东北地区也开始建立工厂,利用玉米为原料生产化工原料,生产纺织品、薄膜等产品。随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供应的紧张,农产品在生物质经济方面的意义将日益突出。(三)保护消费者健康 建设现代农业也是保护消费者健康的需要。农产品对消费者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药物的使用与残留问题和动植物疫病问题。造成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比较多,其中主要不是技术性原因,而是经济与原因。就经济原因看,我国农户数量巨大而经营规模极为狭小,是基础性原因。我国农户总数将近2.5亿,平均每个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仅为半公顷。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也是以小规模经营为主,例如全国1.05亿农户养猪,其中95%的年饲养头数不足10头。由于经营规模很小,加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又低,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发育程度也低,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难以普遍建立。在方面,主要是国家的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以及农业宏观管理体系不协调。例如,发生重大动物对农民的补偿不是全额赔付,因此,疫病影响区农民在扑杀畜禽方面缺乏积极性。又如,治理有害农药和兽药时,在药物生产和流通的环节控制力度不足,与宏观管理体系不协调有一定关系。建设现一 20一疫病时,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千思考代农业就是要加强和改善所有这些环节,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加大对消费者健康的保护。 (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人问题。解决收人问题有多种途径,包括农业收人(节本、增产、涨价、结构调 整)、农村二三产业收人、进城务工收人、转移性收人(直补、馈赠)、财产收入(房租、利息等)。按照2005年农村居民户计调查的资料看,农民财产收人数额很少,仅占2.7%,转移性支付只占4.5%(其中来自国家的补贴不到1%)。农民的收人来源主体还是家庭经营性收人和工资性收人,分别占57%和36%。从长远看,解决农民收人问题的出路只有两个: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扩大农民的非农业就业机会。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目前的水平仍然明显较低。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生产粮食560公斤,肉类90公斤。而欧盟同期的水平分别是13040公斤和2471公斤,分别高于我国22倍和26倍。如果将所有农产品都按照一定的系数折算为谷物当量,则可以计算出,2000年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不到4吨谷物当量,而欧美发达国家均在100吨以上,其中美国最高为325吨,韩国为11吨,日本为22吨。按同样的方法对我国不同省份进行计算比较,发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纯收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五) 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我国的农产品市场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已经很高。在进口关税方面,977种农产品的算术平均值为巧%,而加权平均值仅为8%左右。我国进口数额大的产品多属于低关税产品,例如大豆和大麦为3%,棉花为1%,羊毛为1%,动物生皮为5%等。在新一轮谈判中,无论按照任何一种方案,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巴基斯坦、韩国、尼日利亚、肯尼亚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削减后的关税水平仍然将显著高于我国现在的关税水平。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增长,但进口增长的幅度显著大于出口,从而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两年出现逆差。2006年前9个月农产品贸易继续保持逆差,逆差额为23亿美元。为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将促进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六)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并不一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刀耕火种、草场退化、水土流失都是传统农业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例。而现代农业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其中直接的有免耕技术、秸秆还田、转基因作物(节药)、精准农业(节肥、节水)、沼气、草场围栏、观光农业等,而间接的促进作用也很突出:更高的单产将导致更少的农业用地,进而可以拿出更多土地面积用于生态保护。此外,通过建设现代畜牧业可实现集约饲养,变放养为舍饲,避免牲畜放牧和过牧对植被的破坏;通过建设现代畜牧业,也可以实现人畜分离,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建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主要是:(1)农户规模狭小并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我国平均每个农户的占地规模只有半公顷;畜牧业的养殖规模也比较小,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殖仍是畜牧业的主体。这种小规模生产方式,既对农产品产量(土地单产和畜牧生产率)有很大约束,也对农产品质量尤其是质量安全有很大约束。突破这种的出路,一方面,在有条件的地方如沿海发达地区,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土地经营权的集中;另一方面,通过农民之间各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区域种植的专业化,用区域种植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克服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缺陷,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跨区收割等都是这种区域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的例子。(2)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能够满足需要。我国农业科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是,同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领域领先,总体有差距;研究方面有领先,应用效果有差距(单产水平:小麦为欧洲国家的50%;玉米为美国的60%;水稻为埃及和澳大利亚的70%);学习仿效的成果多,自主创新的成果少;大宗— 21—《农业经济问题》(A刊)2007年第2期产品成果多(粮棉),经济作物和次要产品方面的成果少(糖料、蔬菜、花生等);作物方面的成果多,畜牧方面的成果少。(3)基础设施薄弱。例如,机电排灌面积不到30%,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地块细碎,中低产田面积大,抗灾能力弱等。(4)农民素质较低的情况也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有37%的人文化程度为小学、文盲和半文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3%。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要求。没有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和农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任何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最终都需要通过他们的努力来实现。但是,职能的发挥对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连续出台了三个一号文件,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与此同时,建设现代农业获得了高度的重视,被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加以强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是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投人,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全面提高的公益服务水平。 具体提出如下建议:(一)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1)加大农业科研投人。按2006年一号文件的要求,“把农业科研投人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人中的比重”,尽快把农业科技投人的强度从目前的0.5%左右提高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2)加强农业科研“国家队”建设,给予重点投人。对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和一些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应当优先给予重点投人,吸引人才,壮大队伍,改善条件,强化能力。(3)改善重大农业科研决策机制。可考虑建立国家农业专家委员会,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确立重大科研项目并进行委托;通过完善重大项目的科研合作和协作机制,整合农业科研力量。(4)改革和改善科研机构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因此,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来,我国超级稻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较大面积的试验田单产水平已经达到了每亩800公斤以上,但是全国平均水稻单产水平近10年来却没有显著提高,始终在420公斤左右徘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力应是原因之一。建议从两个方面着手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1)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的建设,使之成为向上连接各级科研机构,向下连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示范农户、村级农民技术员(村干部)等的纽带。在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农村改革之后,村干部的管理性职能将弱化,可强化村干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信息员职能。从长远看,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全国统一管理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垂直管理,并负担相应的经费支出,是发展方向。如果以县级为主,建立精干的队伍,所需经费总量并不是很大(按照30万人的编制,每人每年工资与业务费3万元,仅仅为90亿元)。如果在短期内难以实行全国统一的,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省实行省一级统一管理。(2)建立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结合当地的主要产业,每个行政村确立一名农民技术员,可以从村干部或者示范农户中产生。主要职能是联系上级技术推广部门,对当地农民实行现场指导。农民技术员属于兼职的,国家可每年给予适当补助。其特点是既节省经费,安心工作,又贴近生产第一线和农民。如果每人每年补助3000元,全国需要20亿元左右。国家投入不多,实际效果会比较显著。实际上,一些地方的村干部或者示范农户已经在发挥着这样的作用,给予他们一定的名义和补助,将会更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更好地发挥作用。(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正在实行的措施已经不少,关键是要按地区特点,突出重点,加大投人。各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西北地区的集水和节水灌溉、山区的梯田修建、沿海低地盐碱区台田建造、平原和丘陵地区的土地整治、东北地区的旱改水等等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将对提高单产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的投人水平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应不断加大和地方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22—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7年度博士后招聘启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创建 二、招生数量及待遇:5一8名。本所将为每位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专门从事农业经博士后每年提供5万元生活津贴(含住房补贴),并济与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承担着为各级政根据研究需要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府和农业企业提供建议和决策咨询,为农业政三、 要求:全脱产;年龄40岁以下;具有相关学策研究、行政管理及企业经营培养高级人才及开展科博士学位;具有经济学、经济法学、国际贸易、农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等任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经济管理及其他相关学科背景;能够从事计量经业经济学家。为配合实施中国农业科学院创建“技济模型构建和分析;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具有研究术()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工作经历,了解农业和农村实际。心和人才培养基地”的战略,加强农经所能力建设, 接收材料截止时间:2006年4月15日。现面向国内外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联系人: 高老师,电话:010 -68919793,一、 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理论与传 真:010 -62187545,方法、农村金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素质、农业Emai l:iae @ mail.caas.net.en,“走出去”战略以及外向型经济与贸易等。网 址:http : //www .iae . org . cn o的财政投人和金融投人。平均地看,每亩一般需补贴投人1000元。如果每年能够投入几百亿元,就可以改造出几千万亩高产稳产良田。(四)完善对农产品的补贴制度 现在已经实行的粮食良种补贴、 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应当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除了粮食之外,棉花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对棉花近年来没有任何扶持措施。建议:(1)对棉花实行良种补贴,每亩补贴巧元。这不仅将减少农民的种棉成本,更主要的是解决品种混杂问题,提高国产棉花的质量竞争力。(2)对棉花制定最低收购价格,每担皮棉550元。同粮食的情况不同,棉花的最低收购价格不需要财政任何负担,而只要调整好棉花进口就行了,即当国内棉花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可暂时停止增发进口配额,这样就可以将国内价格抬起来;等到国内价格超过最低收购价格之后再增加进口配额。(3)对于棉花收割机械的购买也应当实行补贴。对于棉花收获和其他大型农机具的购买补贴,应当不每台机器的补贴总额,而是确定一个固定的补贴比例,例如30%。这将大大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展。(五)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方面的 农产品流通环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产品收购、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可考虑取消有关的税费,包括和销售税(费)。这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也有助于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的发展,对于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加大公益服务方面的投入对农业的公益性服务, 除了科技创新与推广之外,还包括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与标准、食品安全管理、重大科技项目推广、农民教育与职业培训、农民合作社服务与培训、法律法规服务、资源保护等。在上述领域的公益服务,不仅对促进农业生产重要,对消费者保护也同样重要。(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10)责任编辑:李玉勤一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