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刻舟求剑》
二、课型:拓展课
三、教学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 察今》,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课文只有53个字,虽文字浅显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该篇讲的是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蕴含了一个大的道理。这个故事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死守教条;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
三、学习者分析(前测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本学期首次接触以文言文形式表达的寓言故事。文言文距学生生活较远,因此他们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诵读文章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示范朗读使学生整体掌握文章内容,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应运用看注释,观插图等方法学习文言文,注意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感悟寓言道理上同样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对故事蕴含
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确定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涉、遽、契、吾、坠、亦
2、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4、理解寓言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懂得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六、学习活动设计
(一)图解“寓言”——看图片猜寓言故事
同学们,你们好,这节课我们将探索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迷糊、荒唐的事,比如忘记才说过的话,到处寻找拿
在手里的物品,或者做出与初衷相矛盾的事。在寓言中,我们不仅能够发现许多荒谬可笑的事情,还能并从中明白道理、获得启发。
(出示图片)图片所示的寓言故事相信同学们都猜出来了,他们分别是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在短小的故事中蕴含深意,表达深刻的道理。
活动意图说明
【说明】揭示课题,利用媒体资源,以熟知的寓言故事为切入点,给学生们建立学习寓言的心理预设。
(二)深度拓展——补充背景知识
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题目意思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寻找宝剑。
这个故事选自《吕氏春秋》,是用文言文表达的。
《吕氏春秋》是由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吕不韦是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吕氏春秋》语言十分精炼,在《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其成书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说明】积累文学常识,从总体上明确作品的语言特点,建立对文本的初印象。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了解完背景知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初读要读准字音,一边读一边记录生字词的读音,熟悉字形。
这几个字的读音大家都掌握了吗,我们来认一认。(涉、遽、契、矣、若、吾、坠)
(学生思考)除了读准字音,我们还要适当停顿,划分节奏。
同学们都划对了吗?我们根据划分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说明】解决字音、句读问题,教师示范朗读,特别是朗读的停顿,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四)理解课文——圈点生词、看图释意
通过刚才的朗读,相信同学们对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有了大概的理解,但在部分字词意义上还存在疑惑。不着急,我们把这些重要的字词圈出来,跟着课堂去细细体会。
(出示连环画)
图一:同学们,请看第一幅图片,你们看到了谁,在哪里?在做什么?哦,是两个人,他们乘着船,在水面上行进,所以是“楚人有涉江者”,“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者”:……的人。那么“涉江者”就是“渡江的人”。
图二:再看看图二,发生了什么?看起来发生了意外,“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剑从船上掉入了水里。“坠”是“掉下去”的意思。
图三:剑掉入水中,怎么办呢?他拿起一把小匕首在船舷上刻着木痕,为什么呢?看看文字能不能给我们补充说明——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遽”是“立即、匆忙”的意思,“契”正是我们看到的“雕刻”的意思,“是”表示“这”,“坠”表示“掉下去”,“所从坠”意思就是“掉下去的地方”。他立即在船舷上雕刻,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哦,原来他是在标记剑掉下去的地方。
图四:“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所契者”是“雕刻记号的地方”,舟停了,他从刚才雕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寻找宝剑。
(学生讨论)读到这里,太阳之子发问了——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这样能够找到剑吗?为什么?很显然,他这样不能如愿找到宝剑。故事结尾和我们解释得很清楚。“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不亦……乎”常常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不亦惑乎”意思是“不是很糊涂吗”。
(学生交流)通过这组连环画,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吗?
【说明】运用看注释,观插图等方法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探究寓意——讨论激思、寓趣于学
(学生讨论)你觉得故事中的楚人是怎样的形象?
故事中的楚人不慎将剑掉进江中,却在江边根据刻在船上的记号下水找剑,忽视剑不会随船前进的情况,这则寓言故事恰恰讽刺了现实中像楚人一样不知变通,固守成规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则寓言又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刻舟求剑》告诉人们: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应该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
(学生表达交流)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楚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
随堂检测,教师小结。
【说明】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有限的问题设定上将学习、发现的主动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不仅学习知识,还培养态度、锻造思维。
七、板书设计
楚人涉江-- 遽契其舟 --舟止寻剑 --舟行
剑坠水中 --做好标记 --没有寻到--(原因)剑不行
寓意: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 而变更自己观念和方法
八、学习效果分析(后测)
学生能够按标准读音、合理的节奏划分熟练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涉、遽、契、吾”等生字;能理解寓言的内容,并通过回忆用自己的语言将《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讲述给他人听;对故事蕴含的道理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并用言语说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部分学生还能联系生活中的事件来进行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使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九、教学反思
故事道理的现实生活映射方面表达交流还不够,如果再增加现实案例,学生对寓言道理的理解会更深入具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