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周勇: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学术发展的影响

周勇: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学术发展的影响

来源:好走旅游网
周勇: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学术发展的影响

作者:暂无

来源:《云梦学刊》 2013年第4期

周 勇

(《湖南社会科学》杂志社,湖南长沙410003)

当前,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关期刊评价机构的评价,二是社科工作者所在单位评价体系的评价,三是其他如职称评定、博士硕士点考核、职称级别、课题结题对成果认定时对刊物的评价。下面,就从这三方面的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社科类学术期刊被评价的现状

社科类学术期刊每天都评价着作者来稿的学术质量,同时又时时刻刻被相关评价系统评价着。有为数不少的学术期刊能很好地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理念和办刊风格、特色,但也有一些期刊则完全围绕评价系统的原则行事。

1.在我国,期刊界较普遍地受到相关期刊评价机构评价的影响,这些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使学术期刊在学术界甚至是政府部门产生定性和导向作用。这些评价系统包括国外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国内的评价体系如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评选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武汉大学主持评选的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评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同时,自近两年开始,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持评选的全国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每年公布其“复印报刊资料”的转载排名及确定“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也在一定意义上力争获取期刊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学术研究者所在单位受权利行政部门对某些评价体系的认可度,把利益与学术研究者直接挂钩,从而促使他们在发表文章时对社科类学术期刊产生选择性倚重。在当前,各大高校、社科类研究院所几乎都有一个内部出台的对核心期刊认定的排名表。排名表将全国的社科类期刊分为权威期刊、A类核心期刊、B类核心期刊、普通期刊等等不同类别,并依所谓的期刊“规格”、“级别”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年度奖励或成绩认定,并直接与待遇挂钩。

3.其他如职称评定、职称级别评定、博士硕士点考核、课题结题时对成果发表刊物的评价。比如每个省都有众多不同系列的高级职称评定机构,这些不同系列的职称评定主办单位通常会出台对职称评定的标准要求,这些标准中,参评对象的学术论文是重要的考核依据。比如在武汉某著名高校,评教授必须是最近五年以来的成果,并且要求最近五年的成果中.cssa期刊上必须要有五篇以上的论文,否则视为没有达到参评的门槛而不能参与评审。另外,在博士硕士点考核、职称级别评定、课题结题认定成果时,都有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对成果发表是否为CSSCI,是否为核心期刊等,有刚性的制度规定。通常情况下,主管部门只看重对刊物是什么“级别”、“等级”,而对文章的内容如何,很少进行严格、认真的甄别,从而出现“只认衣裳不认人”的情况。

二、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与带来的弊端

事实上,有学术行为以来,就有与之相伴的学术评价,这是从广义意义上来讲的。而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产生,却是近十几年来才有的。包括前面提到的,在我国产生的几大核心的评价体系。

1.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必要性。尽管存在种种争议,但从现实来看,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评价总体上是客观的。从目前已有的评价体系来看,评价的结果是相对符合当前刊物实际情况的。包括以定量数据进行评价和以定性进行评价出来的核心期刊,总体上是相符实际的,也基本能得到社科工作者的认可。至于其评价过程中产生的导致刊物被分为三六九等,却并非评价体系自身所预期和预设的后果。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对社科类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后,社科工作者对相关期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学术研究过程中进行检索、查找资料也提供了更大的方便。

2.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带来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期刊和作者两大主体在学术成果选择和进行学术研究及选择学术刊物发表方面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是期刊方面,导致不少刊物注重追求评价指标,不以学术为本:盲目跟踪热点,缺乏学术人格:注重综合发展,丧失自身特色。不少期刊为保证自己一直能留在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之中,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甚至有些期刊进行相互之间引用,人为提高影响因子。在稿件选择的过程中,热点问题被关注的程度更高,被转引的机率更大,因而一些期刊热衷追求刊发社会热点问题,而对一些真正有学术价值、追求学术真理的相对冷门但质量优良的学术论文拒之门外。有部分刊物为了迎合评价体系,甚至放弃之前自己有优势的传统学科,转而关注各领域的社会热点,全面发展综合特色,进而丧失自身特色。

二是作者方面,导致不少作者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实质、重发表轻研究。部分作者为了追求发表更多的学术成果,将一个成果分解成几个成果发表,或者将未成熟的成果提前发表,对质量的要求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使得学术水分加大,浮躁之风盛行。部分作者在发表文章时,迎合评价体系的需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往核心刊物挤,导致核心期刊严重“塞车”,而普通期刊则一稿难求。部分作者在自己的学术活动中,重心不是放在学术研究中,而是将大量时间精力放在如何联系核心期刊,如何做好主编甚至是编辑的工作,做好论文发表的工作之中。

以上两方面情况的出现,给当前的学术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余三定教授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的:学术研究由“追求真理”而异化为“追求指标”、“追求数量”,并进而消解了学术研究的神圣性、崇高性和严肃性。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期刊发展,也不利于学术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期刊为评价体系所累,作者也为评价体系所累,在这一过程中,学术发展也因为评价体系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异化,从而给学术的发展带来伤害。

三、对策建议

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客观性,也确实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提出以下建议:

1.社科类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应客观公正地评价刊物,更注重刊物内容本身。尤其对一些利用政策空子,如通过不正当手段人为提升影响因子的行为要进行打击。比如在CSSCI核心期刊评价时,对互相引用的数据要进行剔除,并对相关问题严重的期刊要进行一票否决。对影响因子等相关数据要进行更开放式的评价,而不能只对少部分刊物的影响因子进行认定。当前,中国知网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评定的核心期刊和每年发布的年报数据,通过知网能够进行查实,并且对各类期刊的数据引用都进行计算,为这方面的评价作了新的有益尝试。另外,进行数量评价的同时,也应关注期刊本身的内容,做好定性评价工作。

2.在职称评定、职级评定、博士硕士毕业、课题结题、成果评奖时,各相关的主管部门制定的对学术成果发表刊物的评价标准,应既注重主观的学术共同体的评价,也注重客观的发表论文刊物级别的评价,而不宜偏废某一方。2012年的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奖,即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制定评价标准体系时采取百分制计分,主客观各占50分。主观定性评价包括选题价值、创新程度、成果价值等:客观定量评价包括成果出版发表情况、成果课题来源情况、成果社会引用反响情况、成果获奖情况等。这种方式既能按照定量指标打分,又有主观评价的空间,评价的最终结果受到广泛的好评。

3.社科类学术期刊应追求学术为本,注重内容为王。一定意义上讲,社科类学术期刊本身的稿件选择也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评价行为。恩格斯指出:“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学术期刊在选择稿件时,应注重对学术本身的认识和判断,增强学术评价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社科类学术期刊要真正从来稿和约稿中选取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切实地推动学术创新,让学术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为我国的学术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4.社科研究工作者要坚守学术底线,远离学术浮躁。社科研究工作者要把追求真理作为最高的学术追求。研究成果绝不能粗制滥造,要力争做出精品。要努力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术作品,努力争取成为追求真理而不是追求名利的学问大家。要远离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名利至上思想,遵守学术研究的纯洁性和崇高性,提升学者天然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远离学术浮躁,拒绝学术腐败和不端行为,以强烈的使命意识来作研究,推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有益的学术作品。

改进学术评价工作,是一项影响广泛而又复杂的工作,也是难以一蹴而就的。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也许减少评价本身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向。学术生态环境的净化,需要减少更多人为的影响因素。我期待,随着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今后学术评价体系也有所改观,学术发展能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