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也称“前提”、“先设”。这是最早由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Frege)在1892 年发表的“On Sense and Reference”一文中提出的概念,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被斯特劳森(Strawson),一位英国语言学家,发展这一概念。并且将其的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斯特劳森将预设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预设通常被分为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
一、语用预设的定义
语用预设,也被称为语用前提,这一的概念最早是由Robert Stalnake提出。他认为,语用前提是话语表达和理解的内在隐含共识,也是说话人在组织语言信息时所设定的前提关系。Stalnaker(1974)认为:“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通常来说,语用预设被解释为是交流双方都已知的信息,或者是至少能通过交流上下文可以得出的信息。在交流中,有些信息通常被认为是已知的不需要单独陈列的信息,
这些信息就是语用预设。这种方式可以使交流更简洁而且高效。
何自然教授(1997)曾定义语用预设是指“有关的前提关系”。“前提”暗示预设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在言语结构上,根据逻辑,场景,交际目的,社会关系等推断出话语意义。 二、语用预设的特征
合适性和共知性是Levinson和何自然(1998)为语用预设总结的两个基本概念和特征。语用预设必须依赖于语境,其合适性就是指预设要与语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合适性是与语境紧密结合,前提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如:老师对学生说: (1)课代表收一下作业。
老师提出的“要求”是否合适是有一些了的语用前提作为先决条件的。比如,班上确实有一位课代表,老师之前确实布置了作业,等等。
共知性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者共同的知识系统的, 说者先设定的某些特定信息若是想要被理解, 接受者必须具备先设信息的相关知识。共知性其实交流双方能互相理解,达到共鸣的先决条件。广告语的预设达到效果的根本原因就是在于观众能理解广告的含义。任何一个语用预设,都应该,且必须,能让交流
双方相互理解且产生共识。如: (2)A:“美剧冬歇要结束啦”
B:“太好啦我又可以继续看破产姐妹了” 这里的共知性是,美剧冬歇导致美剧破产姐妹不能播放。这是双方理解彼此的基础。 此外,语用预设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
单向性这里是指语用预设是由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来说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语用预设只对与说话人而言存在。语用预设并不是共享的,也不是设定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通过对话,我们可以对语用预设进行建立,修改和订正。如:
(3)A:“你知道李荣浩这周要踢馆么?” B:“踢馆?什么意思?李荣浩是谁?”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说话者A假想的预设,即说话者B知道他所指的节目,这个前提并不存在,所以导致对话不能继续下去。这正是说明了语用预设的单向性。
其次,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是带有想象和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一定的真实性或者正确性。Stalnaker认为,语用预设不但同语境有
关,也同说话人有关。Leech把语用预设解释为“在说X的事说话人理所应当的认为Y是真的”。 最后,语用预设具有隐蔽性。预设的部分是隐藏的而非暴露的。
很明显,利用语用预设这些特点,可以衍生出交际所需要的策略性。而广告用语的设计对语用预设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策略性。 三、广告用语预设
广告语言是功利而且商业化的语言,特点是精悍,煽动力强,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人们去购买其所传播的产品和服务。语用预设就可以尽量完善广告相对简短的, 它能够帮助广告好的达到其交际目的。 (一)事实预设
Tanaka曾指出观众对于广告的内容普遍持有一种不信任感,其焦点主要在于广告是否含有夸大的成分。考虑到存在这样的心理,广告商应该尽量避免在广告中过度吹嘘他们的产品,以免引起观众的反感。广告的可信度与消费者是否做出购买决定息息相关。但是,倘若消费者接受的讯息包含着难以反驳的事实,那么消费者的行为和态度就会受到微妙的影响甚至改变。就如同俗话所说,“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能够让广告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更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力。
如:
(4)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De Bierres) 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所以这句广告词通过对钻石的事实描写,加入钻石本身附带的情感价值,能更大的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5)全心全速全球。(EMS)
EMS是邮政特快专递服务。它是中国邮政提供的一种快递服务。该业务享有优先处理权,它以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际、国内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资料和物品。由以上的产品介绍可知,广告词中的“全心“对应的是”“ 以高质量为用户传递资料和物品”;“全速”对应的是”优先处理权”;而“全球”则是对应“国际快递邮件服务”。这样与事实联系紧密的广告,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心。 (二)信念预设
广告对消费者施加影响目的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往往受到世界观、人生信念、对具体事物的看法等的支配。因此, 广告用语经常采取的一个较为深层次的做法就是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信念或看法。广告中的语用预设就体现了广告制作者的这种策略。
(6)情系中国结 联通四海心(联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