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第3期 2013年5月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V0l_15.No.3 Mav 2013 Journa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文章编号:1009—315X(2013)03—0330—04 搭建产业框架打造传媒人才孵化基地 ——国内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调整策略 佟伟冬 (大连金州新区广播电视台,辽宁大连116605) 摘要:针对当前传媒行业整体“劳动力”供求失衡的现状,提出顺应行业发展,以产业经营的思路灵活 调整传媒专业教学,纵向拉长实践教学时间链条,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横向拓宽实践教学范围,增加传媒 专业师生进入该产业的角度和领域;促进与传媒实体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把高校传媒专业打造成为 传媒人才的孵化基地。 关键词:传媒;新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e Base to Train the Media Talents ——Study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djustment of the Journalism Major in Domestic University TONG Wei——dong (Jinzhou new area radio&television station,Dalian Liaoning 1 16605,China) Abstract:In Media Industry,the supply of labor force has exceeded the demand.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adjust news spe- ciahy teaching with new idea of the industrial management.Longitudinal elong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chain should be performed,which can increase operat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An university should laterally widen the range of practice teaching to provide advantage complemen— tary and resources share with the media entity and construct the practice base to train the media talents. Key words:media;news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越来越 1供求失衡的成因分析 1.1 宏观背景 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传媒产业发展 逐渐加速。进入新世纪,新媒体的崛起,加剧了传 媒行业的竞争,同时也推动传媒产业迅猛发展。 普遍的现象。其中,传媒专业的毕业生也是不被 用人单位认可的族群之一。其原因主要是传媒专 业毕业生供求失衡,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大多不能 达到传媒单位“来即能战”的要求。笔者以为,在 传媒行业整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宏观背景下, 破解当前尴尬局面最简捷的思路是:顺应行业发 截至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接近7000 亿元,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2%…。虽然传媒目 展,以产业经营的思路灵活调整传媒专业教学,增 加实践教学的时间覆盖和内容覆盖,提高学生的 传媒职业素养,把高校传媒专业打造成为传媒人 才的孵化基地。 前还不能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但作为一个行业 被独立提出不过十余年,能达到这样的规模和水 准,其发展速度相当惊人。 收稿日期:2013—01—20;最后修回日期:2013—03—07 作者简介:佟伟冬(1969一),男,满族,辽宁新宾人,记者,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3期 佟伟冬:搭建产业框架打造传媒人才孵化基地 331 传媒产业跨越式的发展速度让国内一大批高 校乐观地估计了该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随之 出于对学生实习会耽误工作、妨碍生产、影响产品 质量、经济效益和声誉的担心,传媒单位往往安排 实习生充当打扫卫生、整理资料、外出采访时帮助 媒体编采人员携带设备等“力工”的角色,加之实 习期只有几周的时间,因此,不要说学生通过实习 而来的,是高校传媒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设立。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0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 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13万余人,每 年的毕业生人数达3万余人 。 从纵向梯度看,开设传媒专业的高校上到国 内特大城市的著名学府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 媒大学,下到很多仅在本省,甚至所在城市才略有 知名度的地方院校。从学校的横向学科分布看, 在很多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 体育类院校当中传媒专业也遍地开花。中国新闻 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媒体对能从事一 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 和;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报道内容方面的专 业性、权威性和对专业题材的深度挖掘,很多媒体 在招聘人才时更加青睐有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 背景的毕业生。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也是高校 的核心工作。从教育产业的层面理解,高校本身 也是在生产社会需求的人才。过去十年,各高校 传媒产业开足马力,向社会输送了几十万名经过 一定专业培养,但动手能力并不过关的毕业生,蓦 然回首,却发现社会并不需要如此多的“产品”,于 是,绝大多数高校的传媒专业“一哄而上”之后,不 久即陷入了“供大于求”的尴尬境地。 1.2现实成因 数量上的供大于求已经使传媒专业毕业生就 业压力重重,质量上不尽如人意也让传媒单位拒 绝接受刚出校门的学生事出有因。几乎所有的传 媒单位都不愿意投入成本,对新近入职的学生进 行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与此并行的,是绝 大都数传媒专业毕业生都不具备直接上手,进入 编采流程的能力。高校、学生、传媒多方原因,造 成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学生的就业需求、媒体的 人才需求相脱节,高校成为传媒人才“半成品”输 送基地。最终,三方都没有从合作中受益。 (1)传媒单位对与高校合作、降低生产成本、 拥有发展智库、培养潜在人才普遍忽视。 国内大多数传媒实体接受实习生大多出于人 情,或者出于对原有的合作关系一定程度的尊重, 并没有对高校现有的制作设备、相对雄厚的专业 知识、高校师生的生产能力进行深度开掘。同时, 具备直接上手工作的能力,就连媒体固有的编采 流程都不甚了了。实习结束后,高校没有借助媒 体的业务流程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媒体也没有 利用实习生增加自身生产能力,合作共赢根本无 从谈起。 (2)传媒专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动 手锻炼、增强书本知识实际应用几个方面没有主 动协调、契合,造成学生对实习态度摇摆,最终几 乎荒废了宝贵的实习期。 实习时间段的设立是造成学生对实习举棋不 定的客观原因。根据学校规定,大部分传媒专业 学生都要在大四上学期初实习,而这个阶段恰恰 是考研、就业最关键的阶段。这个时期,让心智尚 不完全成熟的学生全身心投入实习的确有些勉为 其难。现实情况是,很多准备考研,或就业目标不 在学校联系的实习单位的学生往往敷衍了事,甚 至通过私人关系出具实习证明交差。对于这部分 同学来说,实习没有任何作用,书本上的知识自然 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高校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对于 传媒这样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教育影响尤为明显。 为了提升自身档次,高校的财政政策大都向 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研奖励等方面倾斜。加之 扩招,学校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如何维持正常的教 学工作上,对毕业实习不够重视。对于研究型大 学和偏向培养理论人才的专业来说,这样的办学 思路影响不大,但传媒专业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要求极强,轻视实践教学等于刻意培养半成品。 另外,高校教师搞科研、评职称的压力很大,指导 毕业实习既无名,又无利,因此很多传媒专业实习 指导教师很少过问学生实习的情况。调查发现, 传媒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每个月指导一次的占 48.9O%,几乎没有指导的有40.40%,这两者之 和为89.3% ,指导效果可想而知。 如前所述,高校传媒专业本质上是生产社会 所需的传媒人才,而现实状况是,国内大部分高校 进入了这一领域,却并未按照教育产业应有的规 制展开生产流程。作为生产主体,过多寄望于需 332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第15卷 求主体,也就是传媒单位接收毕业生,帮助消化自 身“产品”,这种想法并不现实。因此,高校传媒专 业必须立足现实,按照市场经济的思路,培养合格 的传媒人才,打破现有的尴尬境地。 2解决策略 已知的现实是,第一,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 进展不以高校教学现实状况为转移;第二,大部分 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并不符合传媒产业发展要 求;第三,少数先知先觉的传媒院校(专业)与社会 媒体开展了顺应产业发展的合作,并取得了可喜 的成果。基于这样的现实,高校传媒产业应该结 合自身实际,主动融人传媒产业发展洪流,以产业 化的思路,打造符合媒体需求的人才孵化基地,面 向市场,实现教学的华丽转身。 2.1 纵向拉长实践教学时间 从传媒专业的现状看,除去部分院校存在的 兴趣小组性质的新闻实验室(工作室),以及部分 学生自行联络、利用寒暑假参与的实习外,大多数 高校传媒专业实习都只安排在高年级,甚至毕业 前夕。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直接动手操作的 机会,传媒教学也呈现“教——学”单向链路的特 色,学生很少能够在具体应用当中发现自身不足, 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若要打破这样的现状,比 较现实的做法是,从低年级开始,就增加学生的动 手机会,让他们按照媒体单位的实际操作流程应 用已经学到的知识,甚至直接参与到媒体实际工 作中。学校(二级学院)应该创造这样的机会,采 用选修课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媒体”的可能。 通过时间覆盖的增加,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 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尽早具有媒体的职业 体验。 2.2横向拓宽实践教学范围 (1)利用校内资源,在本地域、甚至跨地域寻 找为媒体配套生产的机会。2009年7月16日,国 家广电总局向各地广电局下发文件《广电总局关 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修改稿)》,三 年后,制作与播出分离已经成为电视媒体重要的 生产方式之一,《中国好声音》等轰动全国的效应 就充分说明制播分离的成功。不仅仅是电视,合 作、外包等生产方式早就超出传媒行业。对于大 多数高校的传媒专业来说,独立生产《中国好声 音》这样水准的电视栏目,或维护门户网站级别的 网络平台的确不现实,但为电视媒体负责部分拍 摄、剪辑业务,为广播、平面媒体承担一些资料收 集、文案策划、初级编辑等业务就显得比较轻松。 因此,高校传媒专业可以和当地媒体多方联络,甚 至跨地域争取类似的配套生产,创造机会让在校 学生成为传媒产业链上的生产者。通过实际操 作,培养合格的传媒人才。 (2)依托互联网,尝试开办覆盖高校,乃至部 分社会领域的实验性媒体。高校开办媒体并不是 非常新鲜的话题。创办于1908年的美国密苏里 大学新闻学院就拥有九大实践基地,包括《哥伦比 亚密苏里人》日报及其网络版、《Vox))周刊及其网 络版、KOMU—TV(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NBC下 属地方电视台)及其网络、KBIA—FM(美国公共 广播NPR下属地方电台)等等。极为贴近实践的 教育方式让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人才辈出,获得 普利策新闻奖的该校毕业生不计其数。在国内, 2003年,浙江传媒学院就成立了实验电视台,经 浙江广播电视局批准,这家电视台如今已经覆盖 了整个杭州下沙高教园区 。 互联网的发展,为视频传输提供了十分广阔 的空间,任意高校的传媒专业都可以联合所在城 市的其他院校、单位,利用自身设备、人员力量,开 办实验性媒体。直接的效果是能够让在校学生直 接按照媒体运作流程接触实践,间接效果还可以 创造学生接触市场运作、商业合作等传媒产业发 展的其他方面。 (3)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校期间即创办网 站、制作公司等产业实体。今天的高校毕业生职 业选择多元化是不争的事实,自主创业是当代大 学生人生规划中很重要的内容。如今,很多高校 都给学生提供资金、场地支持,鼓励年轻人创业。 适应这样的时代基调,高校传媒专业也可以尝试 由教师指导,辅导在校学生创办网站、杂志、制作 公司等面向社会服务的产业实体。市场经济的铁 律是,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层出不穷的制作公司说 明市场对社会化制作需求量在不断增长。高校提 供方便,让在校学生创办传媒产业实体,既可以培 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把原本仅有书本知识的“半成 品”锻造成为合格的传媒人才,也能够增加未来学 生走上社会之后的生存技能和就业可能性。 2.3与传媒实体双向合作 传媒实体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邀请高校 第3期 佟伟冬:搭建产业框架打造传媒人才孵化基地 333 教师参与栏目的策划与制作,高校邀请专业媒体 人来讲座等,严格地说,这些只是单向的服务而不 是合作。合作必须要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 效果。 (1)资源共享。目前,国内很多院校的传媒专 业都拥有可用甚至比较专业的制作设备,包括平 面媒体需要的相机、广电媒体的摄像机、非线性编 辑系统等。日常教学中,这些价值百万、千万的设 备,除了实验课的45分钟或90分钟时间内让学 生看看、摸摸,听听讲解、尝试操作之外,大部分时 间发挥不出其他效益。传媒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这些设备满负荷使用也会很快落后,何况闲置。 同时,除去部分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之外,大 多数高校所在城市媒体限于自身实力,虽然拥有 合格的技术维护人员,但制作设备数量往往捉襟 见肘,经常不能满足编采业务需求。针对这种现 状,高校方面可以把传媒专业的师生编组,携带教 学设备到传媒单位实习。这样,学生可以在媒体 实践中学会设备使用,媒体设备不足的现状能够 得到改善,从而增强媒体接受实习生的意愿,高校 “沉睡”的设备得以唤醒,成为传媒专业师生进入 产业领域的工具,也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维 护,可谓一举三得。 (2)优势互补。国内现有媒体,尤其是二、三 线城市媒体中,沉淀了很多二十年前就进入传媒 行业工作的从业者。这部分人员业务熟练,但对 行业前沿动态知之甚少;反观高校,传媒专业的教 师理论修养、对行业发展动态的研究层次较高,但 大多不具备媒体从业经历。两者对传媒专业学生 隔断式教育和辅导,难免造成学生理论、实践偏向 一方的知识结构。因此,加强高校与媒体的优势 互补,在校内开办选修课,由资深媒体从业人员教 授实践课程;在媒体内部开展研讨,聘请传媒专业 教师从行业发展角度研究、指导媒体业务开展,并 增加学生对这些业务内容的接触,将形成双赢的 格局。 从2007年开始,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先后 与大连电视台、大连报业集团、大连金州新区广播 电视台等媒体开展合作。媒体方面选派从业多年 的工作人员进入学校,教授学生设备操作技能,介 绍编采业务流程;文法学院教师也多次应邀前往 媒体,参与栏目、节目策划、制作。合作两年后,文 法学院新闻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其中 部分毕业生进入国内知名媒体。2012年,该专业 已有毕业生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 3 结语 作为一项产业,传媒的属性早已经明确。近 年来,国内运作状况良好的媒体、传媒院校(或高 校的传媒专业)的共同特点就是,思路、实践完全 符合市场规律。这样的现实雄辩地说明,抱残守 缺继续沿袭多年前的传媒培养方式正在被时代淘 汰。潮流不可阻挡,对于传媒专业来说,尽快融人 产业发展的潮流,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传媒人才不 但是必须的现实选择,也是发展的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1]崔保国.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徐璐.从模拟到实战专业过剩背景下的传媒专业外向 型实践平台建设[J].现代营销,2012(3):95—98. [3]尹戴忠.高校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破解对策[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93—95. (责任编辑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