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笙第1 堂箜!塑 247 维生素B 缺乏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 魏妍平 郭玉璞 中图分类号:R591.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1X(2002)04--0247—01 维生素B。。(VitB !)是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过程 中所必需的一种辅酶,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每日最小需要量为 2.5 g,主要由食物供给。VitB 缺乏常见于老年人、长期服用 讨 论 本组5例VitB。 缺乏病人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共济 失调、皮肤浅感觉缺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尿便障碍、视力 下降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确诊前症状已持续 的时间呈正相关。病人肌力与肌张力正常,膝、跟腱反射均降 低或消失,病理征阴性,无锥体柬受损的临床表现。另外本组 病人上下肢SEP和MEP正常,无脊髓长柬损害的证据。综合 临床症状、电生理检查、神经活检结果,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诊 断明确,未发现脊髓侧索和(或)后索病变的征象。所以本组5 例病人不同于常见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而可能是一种独 立的周围神经病,文献中也有此类报道,称VitB。 缺乏可导致 抗溃疡药的病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人、素食者、胃 切除或小肠切除术后的病人及痴呆病人等_】]。VitB。。缺乏是包 括舌、神经系统或(和)血液造血系统三方面表现的综合征,以 神经系统表现多见,其中又以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最常见。但 部分病人以感觉性周围神经病为首发症状及主要临床表现, 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本文分析了5例VitB。!缺乏性感觉性周 围神经病,以期引起临床医生的警惕。 临 床一资 料 、研究对象本文收集了曾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例 独立的周围神经病或脊髓后侧索硬化,也可两种病变并存口]。 但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早期可仅出现周围神经症状,因我们 的病例未作长期随访,进一步的结果尚有待观察。 VitB 缺乏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人,其中4例男性,1例女性。 年龄47岁~62岁,平均为50.6 。4例慢性起病,1例亚急性 起病,从起病到确诊的时间平均为4月半。 本文5例病人均有VitB。。缺乏的高危因素:病例1曾行胃 大部切除术;病例2、3、4胃镜证实为慢性胃炎。胃液分析 BAO与MAO均为0;病例5有十二指肠溃疡史,长期服用抗 二、临床症状 神经系统首发症状与最常见主诉为感觉 异常和共济失调,最常见体征是下肢的振动觉与本体觉减低。 本组5例病人主要表现为双下肢麻木,除病例1外均有站立不 稳及植物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性功能异常、大小便异常、或 出汗异常。2例病人体重下降明显。仅1例病人有视力下降,2 例病人记忆力下降。神经系统检查多发现四肢远端呈手套袜 套样分布的浅感觉障碍,除病例1外均有振动觉、关节位置觉 的减低。肌力与肌张力正常,膝、跟腱反射均降低或消失,无 病理反射。3例病人有Romberg征阳性,2例病人步基宽。指 鼻试验均正常,跟膝胫试验2例较差。 三、电生理检查,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降低 23 ~31 ,波幅降低63 ~83 ,运动潜伏期(ML)正常。 正中神经SCV正常或降低27 ,波幅除病例1正常外,余者 降低63 ~8o ,MI 正常。5例病人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均正常。 四、腓肠神经活检。有髓纤维轻至中度减少,可见轴突变 溃疡药。因此对于有慢性胃肠疾病和/或贫血患者表现感觉障 碍时,应检测血VitBt2水平。5例患者VitB。2水平仅轻度降低, 血红蛋白正常或轻度降低,但起病慢、病程长。神经系统表现 严重。提示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程度与VitB。。浓度降低程度无明 显相关性,而与病程长短有关 ]。 VitB。。缺乏患者电生理检查发现感觉神经传导波幅下降明 显,SCV仅轻度下降,提示感觉神经受累以轴索变性为主 ], 而运动神经未受累。神经活检病理证实轴索变性存在,但有再 生纤维,不支持感觉性神经元神经病(后根神经节受累)。部分 病人同时有脱髓鞘改变。 近年来认为血清VitB。。测定可作为筛选实验,如病人有全 胃或胃部分切除术病史和/或肠道疾患,并出现神经系统损 害,其血清VitB。2含量<1 50mg/L,即可诊为VitB。 缺乏。进 一步确诊须测定血清或尿中同型半胱氨酸与甲基丙二酸水 性。再生丛少见,均无炎细胞浸润。4例可见薄髓纤维,3例病 人有柬间小血管增多。 五、其它检查。本组病人血VitB 浓度均降低。病例1为 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人,胃酸分泌低。另3例病人BAO与MAO 均为0,作胃镜检查,2例为浅表性胃炎,1例为萎缩性胃炎。 平…。近年又报道多发性硬化的病人其血与脑脊液中VitB。 水 平常降低,原因不明,但推测两者并非简单的合并存在关系。 所以对多发性硬化的病人应检测其血中VitB 。水平。 用VitB。。替代治疗后一月,3例贫血病人血象均恢复正 常,5例病人浅感觉障碍有所恢复,但深感觉障碍仅病例5有 明显改善。文献称替代治疗的前三个月总可见治疗反应,大部 分病人好转,遗留症状的程度与治疗前的病情,以及症状持续 仅病例5胃酸分泌正常。本组有3例病人血红蛋白低,其中2 例病人骨穿证实为大细胞性贫血。脑脊液仅病例3蛋白、糖轻 度升高且IgG合成率升高,其余病例脑脊液正常。 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的时间有关一 。(参考文献下转217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年第10卷第4期 21 7 动。 出现在上部延髓损害时。 三、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区别上延髓损害和 下延髓损害的症状是吞咽困难,它在上延髓型受损程 度明显严重于下延髓型,中延髓型表现出中等程度的 严重性。延髓梗塞所致的吞咽困难,是由于疑核受累 上部延髓损害在MRI,为典型的斜带型,临床特 点为严重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面瘫,下部延髓损 害,累及部位表浅,表现为明显的眼震、眩晕和步态 共济失调,所有部位均可出现恶心、呕吐和Horner 征,损害延伸到腹内侧,可出现对侧面部感觉变化一s 。 所致,在上、中延髓病损时,病灶较粗大,可向腹部 延伸,疑核受累严重,而下延髓病损部位表浅,未累 及较内侧的疑核,吞咽困难不明显。然而下延髓的深 部损害,也没有吞咽困难,可能的原因是疑核的尾端 受累的部位,不是直接与内脏传人纤维有关的部 位_|一,所以下延髓组吞咽功能预后良好。声音嘶哑受 累的部位也是疑核,因而上延髓型比下延髓型受累明 显的多。在下延髓型、眼震、步态共济失调和眩晕、 头晕更明显。LMS的眼震,是由于前庭核或它们与小 大部分单纯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为良性预后,但复合 性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往往预后不良,其主要原因,一 是桥脑、延髓病变部位较大,可因呼吸衰竭、消化道 出血、脏器衰竭等原因死亡。二是合并大面积小脑梗 塞或双侧小脑梗塞时,易出现第四脑室移位、梗阻性 脑积水而危机生命。因而,如果患者头晕、共济失调 明显,症状进行性加重,不能区别是否合并小脑梗塞 时,应定期或及时复查CT或MRI,以发现小脑病 变,及时实行外科手术,挽救生命。 参 考 文 献 1彭维主编.临床综合征.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80 脑的联系纤维受损所致 ~一,绳状体是前庭与小脑的 联系通路,在下部延髓,这些结构均位于外侧表面, 所以经常受累。相反,它们在上部延髓损害时幸免于 难,所以16例中,14例没有眼震。而步态共济失调 是由于绳状体或脊髓小脑束受累所致,同理常出现在 下部延髓损害时。 LMS的常见的恶心、呕吐的基础物质仍不清楚, Peterman和Siekert 认为,他们是由于前庭核病损 所致,Currier et al 认为与延髓呕吐中枢有关。 Horner征与下行交感神经通路有关,无论是上部延 髓还是下部延髓均可出现。LMS最常出现的症状是 2李雪梅,张淑琴.Wallengerg综合征的临床、CT及MRI.中风与 神经疾病杂志,1998,15(4):238 3王纪佐.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 92 4 Carpenter MB.Sutin J Human Neuroenatomy,8th ed.Baltimore. Md:Willams&.Wilkins Co:1983.315~31 7 5 Currier RD.Giles CL.Dejong RN.Some comments on Wallenberg 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Neurology,l 961,1:778~792 6 Caplan LR.Pessin MS.Mohr jp.Vertebrobasilar occlusive dis ease.In:Barnett HJM.Mohr jP.Stein BM.Yatsu FM.e(1s. 感觉异常,病灶对侧的面部感觉变化,是因为影响了 延髓腹内侧和前部上行的三叉神经感觉通路。15例 出现同侧面瘫。Fisher and Tapia报道LMS尸检有严 重的周围性面瘫,这是因为病灶延伸至下部脑干,影 响面神经柬,看来出现的轻度的、短暂的中枢性面 Stroke: Path0physi0l。gy.Diagnosis and ManagementNew York NY:Churchi11 Livingstone.1nc:1992.443 . 2nd ed. 7 Peterman AF・Siekert RG.The lateral medullary(Wallenberg) syndrome: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Med Clin North Am. 1960.11:778 瘫,是由于皮质脊髓束畸形所致,且这种畸形的纤 维,不会下行至下部延髓水平,所以大部分面瘫病例 8 Jong S.Kim.MD:Jay H.Lee.MD:Dae C.Suh.Spectrum of lat— eral medullary syndrome.Stroke.1994.25:1405~1401 (2002—04—08收稿) (上接247页) 参 考 文 献 1 Swain.R.An update of vitamin Bl z metabolism and deficiency 3 Heahon EB,Savage DG,Brust jc,et a1.Neurologic aspects of cobalamin deficiency.Medicine(Baltimine)x.1991 Ju1.70(40:229 ~45 4 Wu T,Chu NS.Recovery patterns of motor and SOmat0一sens0rv estates.J Faro Preact.1995 Dec.41(6):595~600 voked potentials following treatment of vitBl!deficiencyJ F0rm0s .2 Savage DG・Lindenbaum J.Neurolgical complications of acquired cobalami deficiency:clinical aspects.Baillieries clin Haemato【1995 Sep.8(3):657~78 , Med Assoc,1996 Feb,95(2):157~61 (2002—03—1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