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夜幕下的路灯

来源:好走旅游网
建设和谐家园 争做文明小市民

讲起真正的市民,莫过于庸庸碌碌地藏身在杂乱的生活里的最普通的人了,没有《俗世奇人》里描写的那样身怀绝技:许是因为买一些小商品时候跟别人讨价还价,但不愿意真正计较的人们;许是成天在楼宇间穿梭工作,只愿意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心灵的港湾的人们;许是在买菜回来的路上同邻居热切地聊上一个小时的人们。是大众,是城市的灵魂,叫市民。 一次黄昏时候,疲惫的我放学回到家门前,却发现原来该比我早到家的家长还没回来,焦急地在门口等候多时,仍不见家长的身影。我没有钥匙,只好轻轻的倚在门边,翻出书本来。沉郁的黑色好像点入清水中的徽墨,大片大片的扩散开来。失去热力的阳光早已收敛了踪迹。看了看天,又看了看长而又长的小区林荫路,黑色的墨为它们染上安详。作业本上的字模糊一片,在一团黑色中好像躁动不安的沸水。

我不得不“转移阵地”——来到了小区的路灯下,倚着路灯杆继续我的工作,这时候,我颇觉得自己有些囊萤映雪的意思,只是家长的晚点,让我稍显的狼狈。

才过了一会儿,我就被周围的邻居发现了,一个叔叔见着我在昏黄的灯光下做作业,扯着我的袖管,伸手指着小区里的石桌凳,跟我讲:“这么黑,怎么好在这里做作业呢?看那边灯光多亮,还有的地方坐,快点,到那边去吧„„”我像受惊的鸟儿一样向他道明了原因,匆忙的理好了书包和书本跑到了石桌凳的旁边。石桌凳在自行车库的旁边,车库上挂着一盏灯,这儿果然比路灯杆下要亮堂一点。

须臾,石桌凳的旁边来了几位吃过了晚饭,坐在藤椅上乘凉聊天的老婆婆,他们一边聊着,一边又问着我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待在这儿。刚才那位叔叔接嘴道:“他爸爸妈妈还没来呢!楼上家门进不去,大概是没带钥匙。”老婆婆们都唏嘘感叹起来,“哎呦,这孩子„„”“都这么晚了,都七点了呀„„”听了老婆婆们的感叹,周围又围聚了一圈人,我不禁脸红起来,把头深深地低下去,尽量只让注意力集中在飞腾的笔尖上面。

“来来来,来这儿„„”一声极响亮的吆喝炸裂开来,两个大伯合力端着一张大的木桌子走过来,他们把桌子架在那盏灯的正下边,“秀才,坐这儿来吧,这里更亮堂些!”

看见我的好邻居们如此“大动干戈”,我的眼眶一下就湿了(绝不是矫情),我连声答应着坐下了。身边响着邻居们——这群普通的市民们——的细碎的谈论声,笔尖在纸上疾走如飞,暖洋洋的东西在深秋的晚上从我心中满溢而出。

我从路灯下搬到石桌边,从石桌边移到了“专座”上,每一次的搬动,都是“一群市民们”的力量。我们知道一个市民的力量是单薄的,但温暖一个人的心,足矣;一群市民所做的,更不止这些,他们能推动社会巨轮平稳的转动,温暖所有人的心。

既然如此,我们这些“小市民”又何尝不该为了建设和谐家园出一份力?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直到整个世界都有笑的印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