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辩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政治, 可以发展为斗争策略;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就连同一种副产品,也可能有不同结果,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 材料中的“他”应是 A.孔子 B.老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思辩哲学„„生存智慧„„自我安慰„„\"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中的\"他\"是老子,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孔子儒家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韩非子法家代表,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威震臣民,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老子
2.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神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既有“记述历史”的客观存在,也有“春秋笔法”的主观反映,不能片面判断《春秋》不足为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孔子关于分封制的看法,故B项错误;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分封制、宗法制等趋向崩溃,奴隶社会的原有秩序日益瓦解,包括孔子认可的一些“尊者、亲者、贤者”也都可能存在着部分缺点,从维护周礼的目的出发,孔子只能采用委婉的方式来记述,故C项正确;“制约诸侯争霸”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
3.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多姿多彩,有的倾向压抑人性,有的倾向个性自由。其中贯穿着讲求个性自由的是 ①朱熹理学的主旨
②庄子的逍遥游诉求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C.韩非子
D.墨子
③文人画的创作风格 ④李贽的离经叛道反正统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摧残了人性,所以①不正确,庄子的逍遥游诉求,反映了其主张过逍遥隐居生活,文人画注重意境,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李贽反对盲从孔子,都体现了追求个性自由,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儒学的发展 .
4. 钱穆先生把汉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汉高祖以来是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A.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从材料“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中可知,独尊儒术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的转变。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独尊儒术
5. 唐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 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并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 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A. 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带来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材料着重论述伦理道德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突出儒学的社会功能,反映了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试图构建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因此选择D。AB材料没有体现,C是理学形成的背景,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6. 学者坎迪斯•古切尔在《全球文明史》—书中说:“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 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 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同样18世纪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 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材料中的这两场“再生”分别是指
B.郡国并行 C.察举取士
D. 士族兴起
A.文艺复兴汉代儒学 B.文艺复兴宋明理学 C.宗教改革宋明理学 D.启蒙运动陆王心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它代表了反对中世纪基督教背景的欧洲文化记忆系统的‘再生’,欧洲的思想家被希腊罗马作家所鼓舞,被那些世俗的、不神圣的、人文主义的、不以上帝为中心的价值观所鼓舞,以理性为基础,而不是以基督敦信仰为基础”可知应是文艺复兴。依据“8世纪之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儒家思想的‘再生’,在1200年左右达到高潮”可知应是宋明理学。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发展
7. 下表为古代科技发明的统计资料,对其评述正确的是 年代 公元1-400年 科技发明 中国 (泮) 45 公元401-1000年 45 公元1001-15 0067 公元1501-1840年 472 A.十六世纪前后,四大发明传至欧拥 B.清朝初期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 C.新航路开辟后,西方近代科技兴起 D.鸦片战争使中国科技受到严重打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四大发明传入西欧时间是八世纪和 13 世纪,故 A 错误;清朝初期应该是 17 世纪,表格中显示领先世界时间是 16 世纪,故 B 错误; 材料中截止时间是 1840 年,故 D 错误;表格中显示西方科技兴起是在 1500 年前后,正值新航路开辟时候,故 C 项正确。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8. 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 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
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 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 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A. «西游记》 《红楼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B.《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 《红楼梦》 C.((水浒传》 D.《红楼梦》 【答案】D 【解析】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游记》 件 28 32 38 19 百分比 62% 71% 6?% 4% 世界其他国家 件 17 13 29 453 百分比 38% 29% 43% 96%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试题分析:结合四大名著的内容常识即可,《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体现出雅趣,《水浒传》体现了中国人的侠肝义胆,《西游记》体现了对天对神的敬仰,《三国演义》体现了一统天下的天下观。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四大名著
9. 法国学者莱昂指出:“智者派的运动,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 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参与城邦事务是雅典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等,材料的主旨,即雅典民主政治与智者运动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错误;C项“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具有片面性;D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材料内容无从体现。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智者运动
10. 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 是什么味道? ”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柏拉图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这个故事反映出 A.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 D.理念是万物本源 【答案】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苏格拉底
11. 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 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 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科学精神高涨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答案】A 【解析】
D.人文精神增强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与准确解读,由材料中的许多“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被迫害致死,就表明了当时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中缺乏理性精神;而由材料及已学史实可的判断出排巫运动的参与者是反宗教人士,据此C表述有误,BC与材料主题不合,故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2.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 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 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 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C.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封建主义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这符合材料中“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的描述,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启蒙运动
13. 科学史上不乏富有传奇色彩义留下深刻启迪的故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进行了自由 下落实验,牛顿因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万有引力的灵感,爱因斯坦设想率生兄弟中 的一个以光速作太空旅行后将会比其兄弟更年轻。三人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
A.科学发展以杏定前人理论为前提 B.科学理论是在批判中向前发展的 C.三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础 D.生物学发展终于打破了神学桎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相对论与牛顿力学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否定,A项错误,B项正确。相对论和量子论共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C项错误。D项“生物学”与材料无关。
考点: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近代科学的特点
14. “他们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充满恐惧和憎恶, 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竒异的情景,则成为他们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他们标举 卢梭的‘回归自然,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材料 中的“他们”代表以下哪个文艺流派 A.古典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中材料看,这一文艺流派厌恶物质文明和丑恶的现实,强调抒发个人的情感,积极寻求理想世界——回归自然;并且他们打着卢梭(“浪漫主义之父”)的旗号,把自然看作是精神境界的象征,这就是浪漫主义文艺的特点。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B.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D.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情怀·浪漫主义
15.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一开始接受西学就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主题、目标和需求: 其一是国家的目标,其二是思想文化的目标。前者表现为对富强的迫求,后者表现为对公理的追求;前者的目标是船坚炮利、国强民富,后者的目标是民主、自由和人权”。 下列各项与此论断对应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的开始,不是对富强追求的表现,而太平天国运动目标是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并不是提倡民主、自由,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提倡民主、自由,而洋务运动的目标是追求富强,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的目标是追求富强,新文化运动则是提倡民主、自由,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16. 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有人觉得不妥, 便译作“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由司空、司徒等部门和官职负责),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从题干的内容可知,中国人对“民主”翻译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在不断发生变化。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B与题意关系不大;C说法错误;D项不如A项更准确。所以应选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认识
17. 钱穆先生在《民族与文化》中说:“把线装书扔毛厕里、废止汉字、全盘西化„„ 于是由政治革命转移到社会革命与文化革命。破坏旧的,人尽同意。一谈到建设新的, 则意见各别,各有理想,各有图案。遂使近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作者强调进行社会变革应 A.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B.囿于传统,因循守旧 C.理性变革,尊重传统 D.全盘西化,破旧立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和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钱穆提到“破坏旧的,人尽同意......遂使近 代中国,多破坏少建设”主要针对当时全盘西化论,只注重推倒 传统文化的一切,而不能立足国情实际提出建设性意见。由此可见钱穆的观点是变革的同时也要尊重传统,
B.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D.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项正确。A 项从材料中看不出钱穆勇于创新,实际上钱穆在文化上是比较保守的。B材料中钱穆并不反对变革,而是反对全盘西化论而已。D项明显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钱穆
18.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时旁听了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 吵架,“无甚可观”;而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拿提在清国政府手中。 这表明李鸿章 A.反对政治变革、出卖国家主权 B.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认识 C.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已等同维新派 D.政治观点与外交理念在当时中国是最先进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关于出卖国家主权的内容,故A项错误;“觉得”“辩论”“无甚可观”说明反对西方议会制度,“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说明主张引进、发展西方经济,故B项正确;李鸿章归根到底维护的是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没有转变为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李鸿章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观点早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中就已经被证明破产了,和维新派以及革命派的思想观念比较起来,这种观点是落后的,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中体西用
19.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 目的是要按厢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 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 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题干的核心,“革命气息浓厚”,实际上仍在强调社会形态以及阶级斗争,据此,D项符合题意。其余ABC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核心意思不相符合,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20. 美国名著《寂静的春天》问世于1962年,书中的标题有“不必要的大破坏’’、“再也没有鸟儿歌唱”、“死亡的河流”、“自天而降的灾难”等。可是只不过二十年,书中的警告,已一一出现在我们身边。2015
年入冬以来大范围的重度雾霾反复困扰中国,环境间题再度引起人们的重视,历史以充分的理由再次证明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B.中国进行工业化弊大于利 C.唯有依靠科技人类才能克服环境污染 D.环境问题始于美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寂静的春天》描绘了生态破坏造成春天死寂的恐怖情景,使人类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由此可知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问题日益突显,所以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考点: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寂静的春天》
21. 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以上。这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
A.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B.加大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C.加速了科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D.促使各发达国家增加了科技发展投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l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以上”可知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说明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故选B.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人类文明的引擎·科技发展的影响 22. 章太炎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评价道:“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
以异族之攘吾政府者,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之,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对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做的努力是 A.建立同盟会
B.提出三民主义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三民主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挽救民族危机、国家命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做出的努力是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三民主义
23. 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療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減是帮助城市斗争、腿革命雛高涵 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也是错误的。”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和“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可以分析出当时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所以本题选A项。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关于革命道路的探索
24. 1949年12月,,中共明确提出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S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 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商向坻界,面向未来”。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计 A.长期\"左”倾冒进 B.具有时代性 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D.缺乏连续性 【答案】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方针的调整
2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干支纪年,其中10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辛、壬、癸”,12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于乙未年(1895年),那么,2016年应该是 A.乙未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史学常识天干地支的相关知识。分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循环是60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于乙未年(1895年),那么,往后推120年是2015年是乙未年,那么2016就是丙申年,选B。
考点:传统文化·史学常识·干支纪年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O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26.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18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B.丙申年
C. 丁酉年 D.戊戌年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二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湖译、轮船驾牧、天文、 測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察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察元培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8分) 材料三 一位78级学生曾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2分)
【答案】(1)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2分,答出1点即可) 影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一统,加强中央集权。(4分,答出2点即可)
(2)变化: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实行男女同校;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4分,4点各1分)
影响: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4分,答出2点即可)
(3)影响: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保证了国家建设人才的供应;在社会上掀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2分,答出2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可归纳特点。结合所学总结太学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内容,材料“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可归纳出其特点。第二小问要结合推动近代化来回答即可。 (3)文革期间,教育被冲击导致人才断层,文革后急需人才以便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教
育的功能和作用即可,教育的发展不仅能改变人的命运,还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推动了重学风气的形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太学;近代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洋务运动;现代中国的教育·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恢复高考 27.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公元819年,韩愈向唐宪宗上《论佛骨 表》,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言,身不服先 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乞以此骨(佛舍利)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1)概括材料一中韩愈的观点。(2分) 结合史实,说明这种态度在宋代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又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又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 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 ......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
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2)据材料二,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其原因。(2分) 材料三 -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 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糢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据材料三,指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中国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4分)这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 (2分)
【答案】(1)观点:佛教是外来之物,与中国传统不合;反对崇佛(或要求禁绝佛教)。(2分) 变化:宋代学者融合佛教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儒学的新高峰——理学。(2分)
(2)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或“西学东渐”) (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等。(2分,答出2点即可)
(3)倾向:“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西方文化;“五四”以后,用西方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4分)
使命:唤醒国人,探索改造中国民族复兴之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一“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得出佛教是外来之物,与中国传统不合;据“乞以
此骨(佛舍利)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得出反对崇佛;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教材所学,从理学形成的背景中对佛教的态度和过程等角度进行归纳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你出,在明末清初的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随着传教士进入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思潮。这种思潮出现的原因和新航路的开辟已经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中的“五四”以前“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得出结论。体现了探索改造中国民族复兴之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28.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新的政府......现今不列颠国王拒绝准那呰对公众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我们谨庄严地宣告;自由独立的合众国接触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 ——《独立宣言》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点? (4分)提出了什么政治要求? (2分)
材料二 美国宪法(1787年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史》
(2)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宪法中“错误和偏见”的表现。(2分)与《独立宣言》 相比,它的保守性体现在哪一方面? (2分)
【答案】(1)思想观点:人人平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4分) 政治要求:争取民族独立;实行民主政治。(2分)
(2)表现:间接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存在种族歧视;选举权有性别、财产限制等等。(2分,答出2点即可) 体现:民主性。(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人人生而平等...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即可概括出反映了的思想观点和政治要求。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实际上考查了《1787年宪法》的积极方面和局限性。“错误和偏见”即其局限性结合所学不难知道主要是种族歧视和妇女权益等的不公平。结合上题的观点其民主的广泛性方面不及《独立宣言》。 考点: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独立宣言》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9.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9年2月,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该案提出确立民主法治制度的理由之一,便是中国边年来国家日趋统一,政府权力日益扩大,有许多以往并不属政府管理范围的事,如今也统归政府处理„„。因此,该案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政府行为应法律化;(二)政府设施应制度化:(三)政府体制应民主化。„„该案表示:它并不谋求改变目前政府由国民党指导和组织这一现实,“然由党所组织,且受党所指导之政府,仍应向国民负责,国民如依法对政府表示不满,政府仍不能设法满人意时,党应分别轻重,加以改正或改组。” ——张海鹏主縞《中国近代通史》第9卷《抗日战争》
(1)据材料概括参政员提案的核心内容,(2分)并指出其实质。(2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参政员提出该提案的背景和作用。(6分) 【答案】(1)内容:政府应该法律化、制度化、民主化。(2分) 实质: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2分)
(2)背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专制倾向增长;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民主力量壮大。(4分) 作用: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发展;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2分,答出1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 1939年2月,在国民参政会一届三次会议上,周览等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该案提出三方面的建议:(一)政府行为应法律化;(二)政府设施应制度化;(三)政府体制应民主化。其实质是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2)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专制倾向增长;人民的民主意识增强,民主力量壮大。在这种背景下,周览等50名参政员提出《请确立民主法治制度以奠定建国基础案》。联系相关史实,分析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对抗日战争胜利所起的作用。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