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青
【摘 要】南通某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2.5万m3/d,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工程扩建规模2.3万m3/d,同时对一期工程进行提标,总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介绍了扩建改造工程主要单元的设计参数和设备配置,并对经验进行了总结. 【期刊名称】《净水技术》 【年(卷),期】2018(037)0z2 【总页数】4页(P71-74)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扩建;印染废水 【作 者】杨叶青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992.2
南通某污水处理厂总设计规模4.8万m3/d,一期工程于2010年7月建成运行,工程规模2.5万m3/d,主要收集服务范围内的生活污水和部分纺织、印染企业的工业废水。目前该厂已接近满负荷运行,高峰时段进水量达到2.8万m3/d,污水处理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建设时间较早,设计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为满足日益增长
的排污需求以及江苏省节能减排的要求,在污水厂实施二期扩建的同时对原有工艺进行提标改造,确保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1 污水处理厂一期运行现状 1.1 一期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一期采用CASS工艺,污水处理流程为:调节池(土建预留远期)→反应沉淀池→前置水解酸化池(土建预留远期)→水解酸化池/CASS池(合建)→机械加速澄清池→滤布滤池→紫外消毒池→出水泵房,处理出水达到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污泥处理流程为:污泥浓缩池→脱水机房→外运焚烧,外运污泥含水率≤80%。 1.2 一期运行效果及提标要求
一期工程污水主要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组成,其中工业废水占比约75%。对2016年全年进出水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80%的覆盖率,相应得出的水质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污水处理厂2016年全年进出水指标统计Tab.1 Influent and Effluent Quality of the WWTP in 2016项目pH值CODCr/(mg·L-1)BOD5/(mg·L-1)SS/(mg·L-1)NH3-N/(mg·L-1)TN/(mg·L-1)TP/(mg·L-1)色度进水进水波动出水出水波动原标准新标准8.80 7.59~9.84 8.07 7.00~8.69 6~9 6~9 972 128~3026 55.2 8.7~63.6 60 50 339 14~1050 4.7 0.4~17.5 20 10 407 12~3130 4.7 0.6~19.8 20 10 36.0 2.6~89.6 3.1 0.7~7.9 8 5 50.5 6.5~108.1 10.4 2.0~19.6 20 15 2.85 0.11~10.11 0.09 0.01~0.25 1 0.5- - - - 3 0 30 2 主要问题分析及提标扩能思路 2.1 主要问题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数据,污水处理厂实际出水基本都能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
B标准,但难以满足现阶段出水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目前部分时段进水量达到2.8万m3/d,超过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能力; (2)由于进水中工业废水比例高,且服务范围内纺织印染企业较多,部分企业废水预处理不规范,超标排放,导致进水水质波动大,部分时段进水水质浓度超过了污水厂的接管标准;
(3)现状工艺路线没有深度处理环节,出水水质难以保证。 2.2 提标扩能思路
为解决目前水厂处理能力不足、出水水质不稳定和出水标准亟待提高的问题,结合上述有关原因的分析,本次提标扩能主要思路如下。
(1)加强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废水接管标准,废水主要污染物浓度控制CODCr<500 mg /L,BOD5<300 mg /L,SS<400 mg /L;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CODCr≤500 mg /L,BOD5≤120mg /L,SS≤250 mg /L,NH3-N≤35 mg /L,TN≤50 mg /L,TP≤5 mg/L,色度≤80。
(2)由于一期工程运行稳定,出水基本达到一级B标准,考虑扩建工程尽量减小对一期运行的影响,本次提标改造不考虑对现有构筑物进行大规模改造,将一期CASS池出水与扩能工程的二沉池出水混合,一并进入深度处理。
(3)本工程进水中纺织印染废水含量较高,出水色度也应作为重要考察指标之一,因此在深度处理工艺上将考虑色度的去除功能。 3 提标及扩能工艺 3.1 提标及扩能工艺流程
根据本工程的水质特点,结合一期运行经验,本次提标及扩能工程工艺主要包括调节单元、预处理单元、生化处理单元、深度处理及消毒单元。
(1)扩能调节单元利用一期已建成的调节池,本次工程增加提升设备即可。
(2)一期预处理单元采用辐流式反应沉淀池,投加二价铁盐混凝剂和石灰,处理效果稳定,扩能工程预处理沿用一期工艺。
(3)一期生化处理单元采用前置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CASS工艺。前置水解酸化池1座2组,预留远期1组,其实质与后端“水解酸化池”一致,“前置”仅为区别命名。本次扩能利用1组前置水解酸化池,为保证处理效果,后端再新建1座,同时改进污泥系统,增加污泥回流沉淀池,提高水解池污泥浓度。另外,一期采用的CASS工艺总体运行稳定,但由于需要整体控制保证出水连续性,对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扩建工程拟采用应用更广、运行管理更便捷的工艺,设计采用多点进水的改良AAO工艺,该工艺耐冲击负荷强、自控要求较低且脱氮除磷效果稳定。
(4)深度处理单元将一期及扩能工程生化处理出水合并,经技术分析后拟采用“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工艺,该工艺出水水质好,成功案例多,管理简便。 (5)一期消毒采用紫外消毒,此法消毒效果对出水浊度等要求较高,且没有持续消毒能力,对色度去除效果微弱。提标扩能工程拟采用臭氧接触氧化工艺,该工艺不仅具有良好的消毒作用,同时对印染废水色度的去除也有显著的效果。 (6)一期污泥脱水设备老化严重,处理能力不足,此次利用原有建筑,更换全部设备,同时增加污泥浓缩池1座。本次提标扩能工程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提标扩能工程工艺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3.2 主要处理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1)调节池。功能:均匀水质水量。总水力停留时间(HRT)为 5.1 h,构筑物尺寸为 65 m×25 m×6.5 m(有效水深),土建利用一期。新增设备:潜污泵3套,2用 1备;1台变频,规格:Q=520 m3/h,H=12.5 m,P=37 kW。 (2)反应沉淀池。功能:对废水进行物化预处理。池型采用中进周出辐流式反应
沉淀池。规模为2.3×104m3/d,反应池 HRT 为 30 min,沉淀池水力表面负荷为 1.06 m3/(m2·h),HRT 为 4.2 h。构筑物 2座,单座沉淀池平面尺寸:直径为25 m,池边水深为6 m;单座反应池尺寸为11.0 m×3.5 m,有效水深为7.85 m。主要设备:全桥式周边传动刮泥机2套,Φ=25 m;反应搅拌器(I)、(II)、(III)各 2 套,线速度分别为 0.75、0.45、0.15 m /s;污泥泵 4 套。 (3)水解酸化池。功能: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规模为 2.3×104m3/d;设计 HRT 为 22 h,后端设置污泥沉淀池,回流浓缩污泥。构筑物1座,尺寸为79 m×44.2 m×8 m(有效水深),分 4组并联运行,每组12格,单格上升流速为0.37 m/h。主要设备:罗茨风机 2 套,1 用 1 库备,Q=15.1 m3/min,H=0.1 MPa,N=45 kW;中心传动刮泥机4套,Φ=10.8 m,N=1.1 kW;污泥螺杆泵 8 套,4 用 4 备,Q=60 m3/h,H=0.3 MPa,N=15 kW;气动快开排泥阀48只,DN150;气动蝶阀12只,DN200。
(4)改良AAO池。功能:可多点进水,灵活分配进水,达到脱氮除磷效果。规模为2.3×104m3/d,总HRT为24 h,其中厌氧1.5 h、缺氧6 h、好氧16.5 h,污泥回流比为100%,混合液回流比为200%~300%。构筑物2座,单座尺寸为68.3 m×31.5 m×6 m(有效水深)。主要设备:潜水搅拌机4套,N=4 kW;低速潜水推流器8套,N=4.5 kW;潜水循环泵6台,4用2备,Q=525 m3/h,H=1.2 m,N=7.5 kW;渠道闸门 2套;微孔曝气管若干。
(5)配水井及污泥井。功能:配水井用于二沉池进水分配,污泥井用于回流污泥或输送剩余污泥。规模为2.3×104m3/d。构筑物1座,尺寸为11.3 m×6.2 m×7.8 m。主要设备:调节堰门2套;回流污泥泵3 台,2 用 1 备,Q=520 m3/h,H=6 m,N=18.5 kW;剩余污泥泵 2 台,1 用 1 备,Q=63 m3/h,H=10 m,N=3.7 kW。
(6)二沉池。功能:将生物处理出水进行固液分离。规模为 2.3×104m3/d,表
面负荷为 1.0 m3/(m2·h);构筑物2座,采用周进周出辐流式沉淀池,单池直径为25 m,池边水深为4.5 m。主要设备:水平管式吸泥机2套,D=25 m,N=0.37 kW。
(7)中间提升水池。功能:提升一期CASS出水和扩建二沉池出水至高效沉淀池。规模为4.8×104m3/d,与高效沉淀池合建。主要设备:潜水轴流泵 3 台,2 用 1 备,Q=1 045 m3/h,H=4.0 m,N=22 kW,变频控制。 (8)高效沉淀池。功能:进一步去除污染物,使得出水达标。规模为
4.8×104m3/d,混合区HRT为5 min,絮凝反应区HRT为8 min,沉淀池水力表面负荷为 9.3 m3/(m2·h)。构筑物 1 座 2 组,单组反应池尺寸为6.5 m×6.5 m,有效水深为5.95 m,单组沉淀池直径为11.7 m。主要设备:絮凝搅拌器2套;刮泥机2套;污泥循环泵3台,2用1库备;污泥排放泵2台。
(9)综合水池,包括滤布滤池、臭氧接触池及出水计量井。功能:进一步削减CODCr和SS,去除色度。规模为4.8×104m3/d,臭氧接触时间为30 min,投加量为21.5 mg/L,计量采用巴氏计量槽。构筑物1座,尺寸为32.5 m×13.2 m×8.1 m。主要设备:滤布滤盘2套,D=3 m;反洗泵4台;臭氧投加分配系统2套;臭氧破坏装置2套;臭氧外冷却水循环泵2台;回用水泵2台;巴氏计量槽1套,Q=4.5~630 L/s,喉宽为0.45 m。
(10)臭氧制备间、纯氧储罐区。功能:制备臭氧及存储纯氧。规模为
4.8×104m3/d;臭氧制备间1座,18 m×12 m×5 m,纯氧储罐区为室外,占地10 m×10 m。主要设备:臭氧发生器、低温液氧储罐等。
(11)鼓风机房及变配电间。功能:为生化池提供有压空气。土建规模为2.3×104m3/d,构筑物1座,45.9 m×13.8 m×7.4 m。采用磁悬浮鼓风机。 (12)污泥浓缩池。功能:将剩余污泥进行重力浓缩,减小脱水污泥体积。规模为2.3×104m3/d。构筑物1座,分4格,平面尺寸为27.2 m×8.0 m,有效水
深为8.0 m,污泥浓缩时间为24 h。
(13)脱水机房。功能:降低污泥含水率,便于后续处置。土建一期已建成,本次工程保留土建,对整体进行改造,增加污泥料仓、更换脱水设备。脱水后污泥含水率80%,新增外运污泥量74 t/d,统一送至污泥焚烧处置。构筑物1座,60 m×12 m。主要设备:带式污泥浓缩脱水一体机6套,4用2备,处理能力为 306.8 kg DS /h;配动态混合器,N=(1.1+1.1)kW,配套相应污泥进料泵、清洗泵、螺旋输送机、加药装置、污泥料斗等。
(14)除臭系统。功能:用于收集新建的水解酸化池、改良AAO池产生的臭气。单套生物除臭装置的处理能力为31 000 m3/h,除臭设备为成套设备,基础占地面积为20 m×13 m。 4 投资及运行成本
本工程总投资11 919.25万元,单位处理成本为 1.93元 /m3,单位处理经营成本为 1.67元 /m3,单位处理可变成本为1.44元/m3。 5 总结
以纺织、印染废水为主的综合污水,污染物主要来自纤维原料上的污物油脂以及添加的各种浆料、染料、表面活性剂、助剂、酸碱等,设计时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印染行业生产产品种类繁多,且具有季节性变化,故印染废水在水质水量方面波动较大。不同染料、不同助剂、不同织物的染整要求,废水的pH值、CODCr、BOD5、颜色等也不相同,其水质变化剧烈。因此所设计的处理系统应具有较高的适应水量、水质变化的能力。
(2)从一期运行情况来看,进水B/C为0.25~0.29,可生化性较差,有较多的难降解成分,其SS稍高,需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去除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处理过程中应考虑脱氮问题。
(3)印染废水色度高,去除色度是印染废水处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项目总体采用“调节+反应沉淀+水解酸化+改良AAO+高效沉淀+滤布滤池+臭氧接触”的工艺路线,出水可达到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