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推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思考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专稿

^^P,2〇26. 10

关于推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思考

官恒秋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的信用和资金枢纽,在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经济的绿色转型等方面 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深化经营转型的内在需要,也是商业银行履行社 会责任的客观要求。本文对绿色金融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研究梳理,回顾总结了国内外绿色 金融发展历程及兴业银行的实践经验,归纳整理了国内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分析了发展绿色金融 业务的必要性,并针对发展绿色金融遇到的现实挑战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产品体系良好机遇中图分类号:F83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1246(2016) 11 - 0004 - 09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及其内涵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是指支持环境改 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活动①,也被称为环 境金融(

企业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把金融资源向 “高投入、高收入”的高碳产业倾斜的现象,可 能会助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而绿色金融是 在以经济收益为导向的基础上,兼顾生态环境 保护与社会利 ,

社会

, 绿色金融

environmental finance )、可持续金融 (sustainable finance),其概念起源于环境保护

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绿色 金融是将环境影响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等 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以此引导社会经济资源 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关领域集聚,从而促 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模式。 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有以下两个显著

:一

, 绿色金融

经济

与社

会效益的平衡。传统金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

推动。绿色金融产品作为一项“准公共品”,

的 向

有益的影响。 性和 在

性等 化的

, 其 性

, 可对 社会 可分割性、非竞

以 的

, 也 。 因

此,除非有公共部门的推动,否则以利润最大 化为

的金融

动 将环

境因素纳入投融资决策范畴,这就客观上需要

①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 www. pbc. gov. cn,2016.

4

公共部门通过建立公正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入 绿色产业中。

二、国内外绿色金融实践回顾(一) 国外绿色金融发展历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保护问题在 全球范围内日益得到重视。1972年,联合国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会 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并将每年的6月5日 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 讨论人类环境问题。197年,联合国环境规 划署(UNEP)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关于可持 续发展的声明》,标志着全球金融业开始实施 环境管理体系。2003年,国际金融公司(IFC)、 荷兰银行提出一套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 融资过程中所涉及社会和环境风险的标准,即 “赤道原则”。2012年10月,英国成立全球首 家“绿色投资银行”GIB),鼓励引导社会资本 进入绿色产业。2015年3月,国际资本市场 协会(ICMA)发布《绿色债券原则》(GBP),制 定了绿色债券的国际标准,这对于推进绿色债 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目前“赤 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中认可范围最广 的自愿性准则,截至2016年6月,包括美国花 旗银行、英国渣打银行、摩根大通等在内的82 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

(二)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历程

相对于国外绿色金融实践来说,我国绿色 金融起步较晚。207年7月,环保部、人民银 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 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 〔2007〕108号),首次明确提出把企业环保守

舍敲k旃2016. 10

法情况作为银行授信的前置条件,标志着中国 绿色信贷制度的正式建立。207年以来,财 政部、环保部、发改委先后批复江苏、浙江、天 津、湖北、湖南、内蒙古、山西、重庆、陕西、河北 和

开展

用 和

点。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 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大力促 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 商业银行应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生态 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明确了我国绿 色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思路。2015年12月, 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有关事 宜的公告》,正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绿色 金融债券,为金融机构支持绿色产业开辟了直 接融资渠道;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发 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为发行人提供 绿色

界定

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切实 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 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做了统一的部署,要 求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2016年3 月,上海证交所发布了《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 试点的通知》,设立了绿色公司债券申报受理 及审核的绿色通道,并对绿色公司债券进行统 一

在多个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绿色金融 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蓬勃发展,初步搭建起以 绿色信贷为主体的绿色金融体系。尤其是 2015年以来,随着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思路的明确,绿色金融迎来黄金发展期,比如绿色债

5

专稿

^^P,2〇26. 10

券市场率先破冰,成为最大亮点。截至2015 年末,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01万亿元,比2014 年末增长了 16.4%。2016年上半年我国发行 549亿元绿色债券,占全球上半年发行总量的 近30%,预计国内发行总量全年将达到3000 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全球发行总量相当。

(三)兴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

除了相关部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外,金 融机构在我国绿色金融的实践中同样扮演了 重要的角色。在国内,兴业银行较早开始探索 绿色金融业务,并率先建立起绿色金融专营体 系。2006年,兴业银行联合国际金融公司 (IFC)在国内首创能效项目融资。2008年,兴 业银行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 首家赤道银行。2010年陆续推出首笔碳资产 质押贷款、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首张低碳信 用卡等创新金融产品。2014年首发绿色金融 资产支持证券,兴业银行持续探索创新绿色金 融发展模式,创造了多项业内“第一”。由于 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突出成绩,兴业银行获得了 “亚洲可持续银行奖冠军”、“年度最具社会责 任金融机构奖”等国内外殊荣,多次受邀参与 全球气候大会等重要国际活动,并参与相关监 管政策的制定,成为国内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制 订的主要参与者。

回顾兴业银行十年绿色金融实践历程,其 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理 念方面,将绿色金融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升到 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层面,创新性地提出“寓 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观,并将其贯彻到经 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二是组织架构方面,在总 行设立环境金融部,组建项目融资、碳金融、市 6

场研究、技术服务、“赤道原则”审查等5个专 业团队,在全国33个一级分行设立环境金融 中心,二级分行相应配置专职的绿色金融产品 经理,率先实现绿色金融的专业化经营。三是 产品创新方面,兴业银行在整合集团成员产品 的基础上,构建起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的集团 绿色产品服务体系。四是风险管理方面,兴业 银行2008年率先承诺“赤道原则”,对总投资 大于1000万美元项目融资业务进行严格评 审,识别融资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并参照 “赤道原则”建立了从决策到执行、制度到流 程、能力建设到信息披露等全面的环境与社会 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的一级分行,兴业 银行南京分行自从207年落地首笔3000万 能效贷款以来,其绿色金融事业经历了以推进 水泥、钢铁、电厂的能效项目为主的“ 1. 0版 本”,到以推进绿色建筑、地源热泵、LED等项 目为主的“2. 0版本”,再到目前以推进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治理项目为主的“3.0版本”。兴 业银行南京分行于2014年成立环境金融中 心,专业服务辖内绿色金融业务,并不断加大 业务模式探索创新力度,先后落地江苏省第一 笔排污权抵押贷款、兴业银行系统内第一笔引 入社会资本的PPP模式项目、系统内第一单环 境类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截至2016年6月 末,已累计为26家江苏企业提供绿色金融融 资645亿元,获得资金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的 减排量,相当于关闭3座100兆瓦火力发电 ,1

7

, 16

每年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兴业银行南京 分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没有统一的划分 标准,本文将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直接服务于节能环保融资需求的绿 色投融资工具,按产品类型可为绿色信贷、绿 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保险 等;另一类是以碳排放权、排污权为代表的可

的环境资产(见图1)。(一)绿色信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绿色产业 融资仍以

道为主。近年来,在监管

部门及银行的大力推进下,绿色信贷业务得到 长足的发展,产品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在零售 客户方面,推出绿色按揭贷款、绿色消费贷、低 信用卡等零售绿色信

;在企业

面,形成了以项目融资、流动资金贷款等通用 产品以及节能减排融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 合同环境服务融资等专属产品②相结合的企业 金融绿色信

体系 。

( ) 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是指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绿 色产业项目的债券。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债 券发行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发改委、交易所、

图1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②广义的绿色信贷包含了碳资产、排污权抵质押融资,由于本文把环境资产单列一类,为了避免内容交叉,所以绿色信贷 专属产品中不含上述产品。

7

专稿

^^P,2〇26. 10

交易商协会等债券发行主管部门不断完善发 行规则,加大直接融资市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 支持力度,形成了以绿色金融债、绿色债务融 资工具、绿色公司债、绿色企业债为主要品种 的绿色债券体系。

(三) 绿色产业基金

绿色产业基金是为绿色环保产业提供资 本性融资的一种金融服务,可按照业务模式的 不同分为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绿色产业并购 基金,前者一般为绿色项目提供资本性融资, 重点解决绿色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后 者指通过受让现有股权或认购新增股权等方 式为绿色产业的并购重组提供资本性融资。

(四) 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又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围绕 环境污染风险,以被保险人发生污染水、土地 或空气等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 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2007年, 环保部与保监会选择部分环境风险严重的地 区开展环责险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针对部 分高环境风险行业开展强制保险,但整体来看 绿色保险推进速度有待加快。

(五) 绿色租赁

绿色租赁是指出租方根据承租方要求出 资购买环保设备,并按融资租赁协议所约定的 租赁期限、利率、租金支付方式、保证金、手续 费、残值处置等条款出租给承租方使用(陈鹏 等,2016)。根据租赁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节能 环保设备直接租赁、节能环保设备售后回租、 节能环保设备经营租赁。

( ) 金融

2011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

8

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为首批七个碳排放

, 经

的 备和

金融市场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作为绿 色金融的一个子市场,碳金融产品衍生于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从国内实践来看, 我国现有的碳金融产品体系主要分为碳交易、 涉碳融资以及碳资产管理三类。其中,碳交易 产品包括碳排放配额现货,及由此衍生的远 期、期货、期权、互换等,主要为市场参与主体 提供套期保值。涉碳融资包括碳债券、碳配额 抵质押融资、碳回购、碳配额托管等,以盘活碳 资产为主要目的,是我国碳金融创新较活跃的 领域。碳资产管理以碳资产托管、碳信托和碳 基金为主要形式,帮助控排企业优化碳资产的 开发和管理。

(

排污权是指排放者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部门分配的额度内,并在确保该权利的行使不 损害其他公众环境权益的前提下,依法享有的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权利。作为一项环境资 产,其资产属性与碳排放权相类似,但由于历 史发展、制度设计等原因,

的市场

规模远小于碳金融市场,相关金融产品也不如 金融

成 , 前

金融

抵质押融资。

四、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一)发展绿色金融 前所

的大

机遇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 市场机遇。一方面,随着节能环保产业被列为 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节能减排、环 境治理等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据测

算,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需求在2万亿人民 币以上,财政仅能满足其中10% - 15%的投 资需求,资金缺口部分需要整个金融体系的支 持,这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业 务机遇。

另一*方面,制度、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完 善,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 境。顶层设计方面,“绿色”发展理念明确了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生态文明建 设总体方案》指明了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思 路。制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

治法》修订通过并公布施行,监管规定日趋细 化和严格。市场基础方面,绿色债券相关规则 的不断健全,多主体、多市场、多品种的绿色债 券的爆发式

,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跨

区域、覆盖全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 2017年全面启动建设,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 展的渠道进一步畅通。

(二)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的 势

过去,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银行业 务快速发展,由于有利差的保护,商业银行保 持规模的增长即可获得丰厚利润,没有动力开 展特色化经营,同质化经营现象十分明显。随 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混业经营竞争加 剧,银行业内外部经营形势发生持续而深刻的 变化,发展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新形势下实行 差异化竞争策略、形成经营特色和品牌、实现 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比如,兴业银行 深耕绿色金融领域十年,逐步形成专业化开发 绿色金融产品、专业化服务绿色金融客户、专 业化审批绿色金融项目等一整套专业化绿色

舍敲k旃2016. 10

金融服务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差异化的发 展之路,截至2016年6月末,已累计为6000 多个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投放融资超过9000

(三) 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优化业务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的节奏和速度加快,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 盈利及偿债能力大幅下降,尤其在去产能的大 背景下,一些行业的信贷风险可能会有所显 现。相比之下,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 济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也 是政策大力支持的领域,相关产业前景广阔。 上述两方面因素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以服务 绿色经济为切入点,加快形成与之相匹配的业 务模式、组织模式、营销模式,这有助于商业银 行优化信贷结构和夯实业务基础,为迎接新一 轮更有质量的发展积蓄力量。

(四) 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绿色金融不仅仅可以 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业务结构优化调 整,还可以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树立 环保意识,使其注重生态平衡。商业银行发展 绿色金融业 , 是以

化 式

社会

的最佳体现。作为社会的资金和信用枢纽,商 业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拥有其他机构无可比 拟的优势,有义务、有能力、也有责任为改善人 类生存环境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所面临的挑战(一)绿色金融市场基础尚有健全空间 金融的良性发展依赖于规范、稳定的法律 和市场环境,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市场基础尚

9

专稿

^^P,2〇26. 10

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主要表现有二: 一是环保领域的法制建设不足;二是环境信息 强制披露、绿色评级等市场基础制度尚未建 立。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 外部性,完全依靠市场易造成

信号的扭

曲,而完善立法、加强执法是保证促进外部收 益内部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当前,我国环境保 护法律制度基本建立,但重大污染事件反映出 一些地区事前预防不力、事后追责不严的问 题,企业为污染环境付出的成本过低,主动减 排的动力不足。此外,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 露水平总体偏低,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强制性 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建立,未能充分发挥 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绿色评级体系的缺失, 使企业对环境的外部影响不能得到科学评估, 不能为金融机构的绿色融资提供决策依据。

(二) 绿色金融的配套激励机制不完善绿色金融作为一项新兴的交叉业务,涉及工程、环保、金融、法律、财税等多个学科,技术 含量高,对商业银行的研究能力及人才储备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开展此项业务,需要先期投 入大量人力及财力成本。同时,绿色产业项目 通常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回报低的特点,从风 险收益角度来说,这类项目不适合信贷资金介 入,在未实现规模效应而且无外部激励与风险 补偿机制的情况下,绿色金融业务的经济收益 并不理想。从目前情况来看,针对商业银行绿 色金融业务提供的配套激励机制尚待完善。

(三) 商业银行对发展绿色金融的准备不足

一是对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准备不足。 绿色金融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相 10

关部门的推动外,金融机构也需要自上而下的 战略准备,包括建立起适合绿色金融发展模式 的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产品体系 等。从目前情况来看,仅有包括兴业银行在内 的几家商业银行树立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建 立了绿色金融的专营体系,部分银行尚未针对 绿色金融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

二是识别、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能力不 足。由于高污染行业的环境风险会在一定条 件下转变成授信企业的信用风险,对于商业银 行来说,有效识别和评估项目的环境及社会风 险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前提条件。部分商业银 行现有的风险评审模式重点关注融资人的偿 债能力,对绿色金融的理解和执行层面仅仅停 留在“环保一票否决制”以及污染行业限额管 理等防御性措施,主动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并 以此寻求商机建立特色化竞争优势的意识不 足,同时也缺乏相应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工 具。“赤道原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套行之 有效识别、度量、控制和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 的程序和标准,国内目前仅兴业银行1家承诺 施。

(四)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资产质量压力目前,我国经济总体呈现“L型”走势,经 济增长的传统动能加速衰减,新兴动力尚未实 现有效支撑,传统产业、部分区域间的分化格 局进一步形成。整体来看,节能减排、技术改 造资金需求较大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通 常处于产能过剩行业中(如煤炭、钢铁、水 泥),在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的大背景下,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面临较大的压力。如何 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支持绿色产业可持续发

展,是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两难”选 择题。

六、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同时面临着外部 和内部的双重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商业银 行发展绿色金融受到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市 场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从内部环境来看, 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准备及能 力不足。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 商业银行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支 持,经过归纳整理,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 面加快绿色金融发展。

(一) 加强绿色金融法律和市场基础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是绿色金融生根生存的土壤,完 善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追责的环境保护 制度,才能使企业对污染心存畏戒,从源头上 控制环境污染,使企业产生减排、改造的内生 动力,真正激活绿色产业市场。二是对重点污 染行业、上市公司、发债企业实施强制性的环 境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扩大披露范围,细化披 露标准,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倒逼 企业改善环境绩效,使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企业 环境行为的真实成本与价值。三是建立绿色 评级体系。绿色评级可以看成企业的环保征 信,企业可根据绿色评级结果在融资及财政补 贴中获得相应的对价补偿,从而对污染项目产 生抑制效应。

(二) 建立利益补偿和风险共担机制绿色项目天生具有收益低、风险高的特征,因此激发市场投资活力要从收益和风险两 个维度双管齐下。一是建立完善以财政贴息

舍敲k旃2016. 10

贷款为主的利益补偿机制,对绿色信贷给予一 定程度的财政贴息,解决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 融业务收益偏低的问题,同时发挥贴息的金融 杠杆作用橇动庞大的银行资金进入绿色产业, 促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二是建立风险补偿 机制,通过设立绿色担保基金等方式,解决部 分新能源项目风险高的问题。

(三) 商业银行应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机制完善绿色金融发展机制,首先需要明确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将绿色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战 略发展方向之一,并明确理念、价值观和文化。 其次是建立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尝试建立适合 自身管理架构的经营模式,并加强专业人才的 内部储备和行外引进。再次是完善绿色金融 业务“基础制度一管理办法一操作规程”三级 制度体系,规范绿色金融业务操作。最后是加 强对“赤道原则”的研究,探索环境与社会风 险的科学量化管理工具,将环境及社会风险管 理科学地融入项目评审环节中,提升环境与社 会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能力。

(四)

适应客户需求多元化趋势,加快产

品服务创新步伐

多元化、全方位的绿色金融产品是服务绿 色产业的具体抓手,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绿 色金融产品在品种、形式、效益、覆盖面上均存 在一定差距,比如针对个人、家庭以及中小企 业客户的绿色金融产品较少,绿色金融服务和 理念难以传递至社会各个领域。商业银行应 围绕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加快产品和服务创 新,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充分发挥资 金和信息优势,顺应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以“商行+投行+资管”的模式,推动债券、租赁、信

11

专稿

^^P,2〇26. 10

权和排污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加快推动产 品创设。三是加快发展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 客户绿色金融产品,补长零售绿色金融产品的

托、基金通用产品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全面对接 和落地开花。二是针对绿色金融领域的行业 特征和客户需求,加强专业产品的创新和开发 运用,如在PPP、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碳排放

参考文献:

[1 ]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2]鲁政委,汤维祺.绿色金融半年报——

中国开始引领全球绿色发展[R].兴业研究,2016.

[3 ]陈鹏,逯元堂,高军,徐顺青.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及推进机制研究[J ].环境保护科 学,016,(1).

[4 ]董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 ].工业技术经济,2013,( 3).[5 ]方志勇.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实践与相关政策建议[J].金融监管研究,2016,(6).[6 ]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5).

[7]上海银监局绿色信贷研究课题组.绿色信贷支持金融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研究[J].金 融监管研究,2016,(5).

[]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龙凤.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015,(6).

作者简介:

官恒秋,男,高级经济师,现任兴业银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责任编辑:彭恒文校对:CL)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