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科学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Vol.42 No.2Apr.2016,33~37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思考许云峰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摘 要:通过对EKC理论研究,对我国环境经济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目前发展阶段,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
模式应采取的措施及有效路径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循环经济;EKC;环境经济;脱钩理论。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803/j.cnki.issn.1004-6216.2016.02.007
Thought of the Pathways for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Xu Yunfeng
(Fushun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Fushun 113122,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f EKC theory, the variation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y indicators in China
is analyzed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ge is estimated. Then, measures to be adop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mode in China and effective pathways are expected.
Keywords: Circular Economy; EKC; Environmental Economy; Decoupling Theory CLC number: X196
自1962年美国学者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理论”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展了对循环经济相关理念及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应用[1]。1996 年,德国颁布《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首次将循环经济纳入城市发展的管理体系。此后,多个发达国家都进行了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的探索[2]。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通过物料流动链的建立,由一个传统的煤钢工业基地,发展为拥有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商贸、服务等多种实体聚集的大型工业园区,在优化环境的同时提升了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世界典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高度聚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环境问题日趋凸显,已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2003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提出我国应探索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3]。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阐述了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
设。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应注重集约、绿色、低碳。随着我国循环经济政策、制度基础逐步成熟,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探寻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就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控制各项污染及构建持续发展型社会体系等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4-6]。
1 基础理论
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对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低收入水平上污染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污染随人均GDP增长而下降”的观点。1996年,Panayotou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KC理论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并在收入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的倒U型关系,见图1。
[7]
收稿日期:2015-11-11
作者简介:许云峰(1980-),男,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E-mail:63510487@qq.com
34
环境保护科学 第42卷
恶化期 缓解期 改善期 稳定期Y(持续达标)X: 人均财富Y: 环境质量损害程度环境可接受程度X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阶段治理阶段生态发展阶段图1 各发展阶段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示意图
回顾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基本遵循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化规律,普遍表现为在某历史时期,按传统发展模式无法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时,以立法强制结合经济引导手段,逐步在国内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持续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阶段性突出的环境资源问题。如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在意识到石油危机与国内资源的匮乏的现状后,引入并实施了循环经济理念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的提高。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出现的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水平、城市总体布局、民众环境意识以及区域地理及气象等自然条件。当经济发展过程中预先采取相应措施开展环境治理、恢复及循环发展模式,环境损害程度将提前放缓,同时,环境治理成本降低,环境恢复周期也将缩短。见图2。
Y X: 人均财富Y: 环境质量损害程度环境可接受程度XA' A图2 不同发展模式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示意
2 我国环境经济发展阶段分析
2.1 脱钩理论
对于经济水平提升与环境损害程度间的关系变化,OECD在相关报告中使用脱钩(Decoupling)
的概念作了描述,即在一定时期内,当某种资源消耗的速度、或某一环境质量指标恶化的速度、或某种环境压力指标变化的速度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时,为发展经济而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相对增大,经济增长与环境损害相挂钩;在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资源消耗总量在减
少,或环境质量在改善、环境压力在降低时,则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损害间出现脱钩[8]。
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污染水平现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即处于曲线的大体位置,是合理设计我国环境治理路线、开展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以脱钩理论为基础,通过多指标分析,探寻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阶段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位置,并总结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路径需具备的基础条件。2.2 参数选取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纵坐标为环境质量损害程度,其较难建立综合性指标进行判断,针对单一指标进行分析则存在拐点随污染物或环境指标不同而各自相异问题。例如,不同空气污染物的曲线转折点发生在人均收入不到8000美元时(Grossman和Krueger,1995),铅排放量的转折点发生在人均收入7 000美元时(Hilton和Levinson, 1995), 有毒废弃物的转折点发生在人均收入23 000美元时(Wangetal,1998)。
由此,我们选取能源消耗量,以及工业固废、工业废气、总排水、二氧化硫排放量等参数,建立人均GDP-环境损害参数的多指标体系,综合分析经济增长与环境损害程度的挂、脱钩情况,从而判断我国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处于EKC曲线的具体位置。2.3 数据分析
挂、脱钩情况,可以根据曲线斜率评定,即一定时期内资源和能源消耗、废物或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人均GDP)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α=(ΔYt/Yt-1)/(ΔXt/Xt-1)
当α≧1时,为图1所示的以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处于环境恶化期;
第2期 许云峰 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思考
35
当0≤α<1时,为图1所示的以环境治理的启动阶段,环境恶化趋势放缓,当α为0时,达到拐点A;
当α<0时,为图1所示的以环境治理攻坚及常态化有效管控阶段,环境质量逐渐改善,直至稳定达标。
我国2002年至2014年人均GDP逐年增加,2014年已到达4.6万元,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见图3。
50 00045 00040 000元35 000/P30 000DG25 000均人20 00015 00010 0005 0000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图3 2002~2014年我国人均GDP变化情况
与此同时,我国虽于本世纪初起大力实施环
境治理,但粗放型生产方式带来的长期污染积累短期内较难消除,见图4。
2.52.0▲工业固废
●1.5▲工业废气
α1.0●●▲●●●▲●0.5■▲▲总排水
▲■■●■■0
●■■●■■▲■▲▲-0.5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图4 2004~2014年各指标α值变化情况
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生产及生活总排水量的增长速度与经济指标比值仍然较高,尚未达到0值以下,其中工业废气α值仍在1左右徘徊,工业固废α值于2011年达到2,虽于2012年起发生明显降低,但能否稳定仍不确定。
我国2004年至2014年二氧化硫α值呈下降趋势,基本达到0值以下,可以判断,近年来,我国对于二氧化硫排放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见图5。
1.21.0◆0.8◆0.60.4α0.2◆0◆◆-0.2◆◆-0.4◆◆◆-0.6◆◆-0.8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图5 2004~2014年我国SO2指标α值变化情况
2.4 小结
从工业固废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总排水量等指标分析情况看,我国生产方式仍较为粗放,仍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左侧,尚未达到曲线顶峰,但对应环境损害程度已开始放缓,二氧化硫等个别污染物排放指标已越过拐点。由此判断,我国环境治理水平已初步达到末端治理的中后期,末端污染治理已相对成熟化,面对现存环境问题,下一步应重点考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环境治理,即开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 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分析
3.1 经济发展模式演变规律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经济发展模式也
势必经历三阶段过程。第一阶段(传统模式阶段),经济发展缺乏环保意识,利益至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导致高开采、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第二阶段(末端治理模式阶段),由于对自然和环境资源的大量消耗,各类环境问题陆续凸显,开始在生产、生活过程的末端实施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但仍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模式;第三阶段(循环经济模式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更注重资源节约化和废物减量化,遵循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对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探寻,以及环境保护的理念也不断更新,我国的环境治理与管控将逐渐从“末端治理”上升至“源头控制”。3.2 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要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还应充分考虑未来几代人对
36
环境保护科学 第42卷
资源和环境的需求。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统一,不仅能够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3.3 解决环境压力问题的有效途径
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对资源开采和资源利用方式的粗放式发展,使我国面临了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据资料统计,我国人均森林面积、淡水资源量、耕地面积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和煤等能源资源也相对不足。未来,我国必须探寻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发展模式,提高能源、矿产、水等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城市工业中,产品设计尽量减少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不利影响,并注重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废弃资源回收利用。3.4 提升产业发展竞争能力的基础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构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生产体系,可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推进我国的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未来科技模式转型。
3.5 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的保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紧张、废物排放等问题均直接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与生态系统健康,从而影响居民生活质量。通过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促进城市病的缓解,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水平。
4 我国城市未来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2008年8月,我国正式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并自2009年1月起施行。但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仍未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需求,未来,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情况及发展需求,在国家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应法规与循环经济产业扶持政策,从而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4.2 强化循环型经济管理机制
由于循环经济集合了经济、技术、管理等不同要素,因此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技术与管理体系。从清洁生产角度看,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源于管理工作的疏漏。因此,应强化管理体系的建设,降低生产中的跑冒滴漏等现象,从而提升资源的低耗水平。此外,还应建立相关管理部门,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区的相关工作进行统一调配。
4.3 落实城市环境规划优化城市布局
以往城市建设多为“摊大饼”式,工业布局也未考虑环境承载力等相关问题。随着国家对环境规划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城市建设中应科学、合理开展建设规划,并充分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及循环经济元素纳入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推行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相融合的“多规合一”,优化城市布局,从空间尺度上落实循环发展模式。4.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总体思路及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面对市场需求加强低污染生产方式开发,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工艺及企业。4.5 建立循环经济投资制度
建立城市绿色投资制度及产业结构体系,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与观念引导,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实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环境综合整治能力等目的。此外,还应构建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并注重评价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及动态性。4.6 加强工业循环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系统合理地配置各类资源,大力提升企业间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加强电厂、造纸厂、炼钢厂、水泥厂等大型排污企业的园区化建设,园区内配置再生资源企业、物流企业、机械加工企业、维修企业等,形成园内资源、能源、废物的循环,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化
第2期 许云峰 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思考
37
和废物减量化。并建立循环经济投资制度,从而同步创造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参 考 文 献
[1]王茂祯,冯之浚.循环经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163-166.
[2]刘道武,石海峰,骆燕红.循环经济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09):290-294.
[3]王培成,齐振宏,冉春艳,等.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环境污染与治理问题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9(06):76-78.
[4]陈 静,毕许静.浅论循环经济与环境污染综合治理[J].石油化工环境保护,2005(03):7-11.
[5]巴里·菲尔德,玛莎·菲尔德.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6]张保银,汪 波,吴 煌.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政府激励与监督问题[J].中国管理科学,2006(01):139-141.
[7]赵 冰.环境保护视域下的城市规划建设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 2015(08):35.
[8]任 勇,安 琪.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关系的趋势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12):41-44.
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与实践的思考[J]. 环境保护, 2015, (8): 20-23.
[3]谢 剑, 李发生. 中国污染场地修复与再开发[J]. 环境保护, 2012, 23(Z1):15-20.
[4]李发生, 张俊丽, 姜 林, 等.新型城镇化应高度关注污染场地再利用风险管控[J]. 环境保护,2013, 41(07):38-40.
[5]龚宇阳. 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88-96.
[6]余立风, 丁 琼, 程天金, 等.发达国家如何做污染场地环境监管[J]. 环境保护, 2012, 2: 28-30.
[7]余勤飞,侯 红,白中科, 等.中国污染场地国家分类体系框架构建[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12): 228-234.
[8]王 佳, 张亚平, 戴喆秦, 等. 污染场地风险等级评估体系研究[J]. 环境保护,2013(7):55-56.
[9]周友亚, 颜增光, 郭观林, 等. 污染场地国家分类管理模式与方法[J]. 环境保护, 2007(10):32-35.
[10]贾 峰. 美国超级基金法研究[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5: 101-105.
[11]王兴润, 颜湘华. 美国超级基金制度与国内污染场地评估案例[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5.
[12]行政院环境保护署.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102年年报[R].北京: 2013.[13]余勤飞,侯 红,许亚飞,等. 基于数据库的污染场地流程管理初
步设计[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 32(11): 78-83.
[14]姜 林,钟茂生,张丽娜,等. 基于风险的中国污染场地管理体系研
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 36(8): 1-10.
5 结语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道路都遭遇了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凸显出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循环经济基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再利用,并遵循资源低耗量、产品再利用、资源再循环的基本原则,可从根本上缓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通病,并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未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必须注重环境因素,各类生产企业应遵循循环经济指导理念,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各级地方政府也应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机制、总体布局、科技引、资金扶持,(上接第12页)
对优先控制名录外场地,则由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负责风险控制活动的相关监管,地方应定期将辖区内场地管理状况汇总逐级审核上报。鉴于场地管理的技术复杂性,在地方事权划分上,建议污染场地调查评估和治理修复过程相关技术文件的审核由市级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县级管理部门作为市级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主要负责风险控制活动实施的现场监管。
对使用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优先名录场地、不使用国家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优先名录场地、优先名录外场地的环境监管活动,国家环保主管部门从多到少按一定比例和频次抽查、复核污染场地相关管理。参 考 文 献
[1]臧文超, 张俊丽, 温雪峰,等. 我国工业场地污染防治路线图探讨[J].环境保护,2015,(3):39-41.
[2]臧文超, 王 芳, 张俊丽, 等.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策略分析——基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