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城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垫盟 Q:业 Science and Techn0Iogy Innovation Herald 资源与环境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张继东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辽宁沈阳 11 01 68) 摘要:随着城镇的发展,城镇空问结构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发展,随城镇空同结构的演化而转移。本文 主要对国内外有关城镇空问结构研究的进展和相关理论进行简要地概括与总结。 关键词:城镇 城镇空间结构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TU3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4—098X(2008)02(a)一008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和演进。今天的城镇,早已不是过去被城墙 围着的城区:墙内是城,墙外是乡;而是由几百 万,甚至上千万人口集聚绵延数百甚至数千平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从区域层面着手, 揭示了区域发展过程中包括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在内的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特征,并对他1984 年提出的“点一轴系统模式”的内在机制进 从家庭发展到村落或部落,接下来从乡村发展 到中世纪的自治市和城镇,随后由城镇发展到 地区,最后从地区发展到全国。如果将区域空 间结构演化的条件和过程加以抽象,就能得出 方公里的巨型城市,以及由巨型城市和大量 行了详细的阐述。 中、小城镇及其周围农业地区所构成的大城 2001年,华中师范大学曾菊新教授在《现 市地区或城镇聚集区。因此,研究城镇的发 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 中,提出了城乡网络 展过程和城镇的空间布局对当今城镇的发展有 化发展的新模式,作为指导一个地区城乡发展 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在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上,结合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数字城市的研究,G[S技术开始引入;有光明前 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预示着城 景的是用非线性理论研究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镇空间布局模式开始萌芽。1 898年,英国人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用分形几何方法研究区 霍华德在 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 域城镇的空间分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道路 中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 他最早从区域的角度对城市进行了探索性的研 3空间结构基础理论研究 究,阐明了城乡融合的观点。 3.1空间结构要素理论 1 9 3 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 最早系统地解释空间结构要素的是美国地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中,提出了著名的中 理学家哈格特。他在描述空间结构的模式与秩 心地理论,成为后来对城市地理学影响深远的 序时,在节点区域中分解出六点几何要素。 理论之一。该书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 哈格特假定在一个存在空间差异的社会里 查,指出了一个区域(国家)内城镇等级、规 存在着相互作用的需求,例如X地的居民与Y 模、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特征。 地的居民进行贸易,Z地的人需要自己不能解 1 960年,邓坎等人在其著作 大城市和 决的货物和服务,这样便产生了不同地方之间 区域》中,首次提出了“城镇体系”这个概 货物、居民等的运动形式。因此分析空间结 念,并阐明了城镇体系研究的实际意义。 构的第一个要素是“运动的模式”;因为运动 2O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要沿着特定的路径进行,所以空间结构第二个 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提出,对城市空间结 要素是关于路径或网络;网络有边缘和交点,它 构以及城镇布局的研究进人了2个新阶段。 们称作“节”, 节点是空间结构的第三个要 美国规划大师莱特与斯泰因等人提出了自然生 素;空间结构的第四个要素是空间节点的层次: 态空间融合的区域城市;科特勒提出“动态多 第五个要素是地面,在地面上布满了节点和网 核心城镇群体模式”等。 络,在不同的地面,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变 目前,国外对区域城镇空间的研究尺度越 化会导致空间结构重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发 来越大,己从一国一地区向跨国、跨区域发 生空间扩散,因此空间扩散是组成空间结构的 展,从传统的区域城镇空间机制的研究转向新 第六个要素。 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全球范围空间机制的研究; 3.2空间结构尺度理论 从遵循技术路线向既遵循技术路线又重视人文 区域存在空间尺度,不同尺度的空间构成 生态环境的培育转变。 一个自然等级体系。根据自然等级理论及其尺 度效应理论,区域空间结构存在尺度效应,称之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为空间结构尺度理论。其基本内涵是:低级区 我国在城镇空间方面的研究晚于西方国 域内的空间结构功能单元在高级区域内会被 家,从2O世纪8O年代才开始对城镇空间研究 “抽象”掉,类型相似的众多单元会逐步合并为 的探索,真正深人研究的著作主要见于9O年代 高级区域中的一个功能单元。 以后。在此之前,只有梁思成于1945年撰写的 自然科学中的等级理论和生态学中的尺度 “市镇体系秩序”一文较有代表性,在介绍西方 效应理论是空间结构尺度理论的主要理论来 学说的同时,呼吁使市镇发展为有序的组织体 源。自然等级理论认为任何体系都属干一定的 系。 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不同等级 1992年,顾朝林出版了《中国城镇体系一 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空间结构研究 历史.现状.展望》,这是国内第一本比较系统、 中,不同尺度的空间构成不同的空间等级系统, 全面研究我国城镇体系产生、发育 发展的论 低等级的空间属性包含在高等级之中,高等级 著。同年,在姚士谋等人撰写的《中国城市群》 空间的特征对低等级空间具有控制作用。 中,首次提出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推动了 3,3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我国城市群的研究,为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研 英国经济学家杰里夫・怀特海德在其著 究提供了许多启示。 作《经济学》中描述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阶 1 995年,中科院地理所陆大道研究员的 段的演进,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刚开始是 88 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具有一般意义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阶段理 论。假定在无自然条件差异对区域空间结构影 响的前提下,其演化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低水平均衡阶段:经济活动分散孤立, 地域内很少有人员、物顷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 循环。城镇规模小,城镇经济内容以手工业礼 少量商贸服务业为主,乡村为单一的农业社会。 (2)极核式集聚发展阶段:低技术水平条件 下,集聚效益明显的产业首先发生极化现象,并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城镇规模扩张,城镇开 始出现等级体系,依赖少量的交通网络沟通城 镇之间、城镇与乡村腹地之间的物流交换和人 员交往。 (3)扩散均衡发展阶段:当极化发展到一定 程度,大量生产要素开始寻找新的区位,一般是 向城镇边缘区扩展,或向低等级的城镇扩散。 新城镇出现,城镇规模等级目渐复杂,城乡联系 紧密。 (4)高级均衡阶段:区域一体化发展阶段, 城乡差别小、联系紧密,网络高度发达,城镇密 集。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 结构。这~阶段多为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 会。 综上所述,城镇空㈧结构的研究已经由传 统的关注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 注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在研究中更 加关注自然因素的影响作用:基于区域生态观 的城乡空间统筹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点和趋 势 参考文献 【1】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25. 【2】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l:1 1 1 3. I3】陈涛,李后强 城镇空间体系的科赫(Koch) 模式【J】.经济地理,1994(14):10—14. 【4】Friedman J.A general theory of!oo— larized development[J】.Los Angeles. UCLA Press,1969. 【51 Haggett P.C 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J1.London:Edward Arnold。1965. 【6】傅崇兰,陈光庭,董黎明,等.中国城市发展 问题报止【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