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中的《面积和面积单位》。题目是《勾勒空间图形,演绎精彩课堂》。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解读分析
下面就从编者和学生的角度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地位及作用: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被安排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单元。它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因此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的长度单位、三年级上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面积的学习在四年级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三角形和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都有体现,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统揽教材,体会编者意图: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面与线的不同,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面积计算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经过一系列的学生前侧
发现,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含糊不清,在教学时只有设计相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经历一个面积的认知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把概念的机械化学习变为有意义的学习。 (四)确定目标向前行
基于以上的认识,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在多种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 3、通过感知、体验面积和面积单位,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明确重难点,教材把握更到位
教学重点: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形成过程;在操作中体会使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教法学法简析 (一)说教法:
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利用转化、比较、推理等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二)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发散,更活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流程设计
《新课标》明确规定:数学教学要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将预设五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充分感知,认识面积。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学伊始,由情境引入:学生在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通过两个问题“为什么他会是第一个涂完的呢?”和“涂色纸的什么小?”让学生体会到物体表面有大小之分,从而引出课题。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面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使学生领悟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实际操作,充分体验。
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说说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我就会问:如果我们把数学书的封面画到黑板上会是什么图形呢?由此引出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些,让学生领悟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摸、认、比等活动,自主感知面积。
3.归纳总结,加深理解。
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亲身体验,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面积”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自己总结概括出面积的概念。 (二)矛盾激化,引出面积单位。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实践、合作探究,引发矛盾,才能加深对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的理解,认识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面积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思考:你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吗?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呢?
用重叠法、割补法不容易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时老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
接着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拼摆,合作探究,之后我就请学生汇报,结果他们会发现: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丈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最后总结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不仅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而且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体验、感悟并认识面积单位。 (三)自主学习,形成面积单位表象。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利用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认识常见的面积单位。分三个环节,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一想什么东西的表面和它的大小比较接近。用尺子画一画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大小。“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半扶半放”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放手让学生,根据之前的方法来自学。最后让学生试一试在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加深对1平方米大小的印象。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说、拿、画、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畅谈收获,加深记忆。
通过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以“数学乐园”的形式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组练习题:智慧填一填、开心辨一辨、快乐数一数,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四、板书设计理念: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板书中会出现,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我还会在黑板上贴出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具,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大小,还能合理、正确的去运用它们。 结束语:
总之,人教版教材就像一簇火苗,点燃了我对数学教学的憧憬,只要悉心研读教材,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就让我们乘着优课之风,翱翔于数学海洋,走好我们的教学之路吧!以上只是我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到之处,还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