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l Mining Technology 昭阳煤矿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技术研究 孙海华 (山东微山昭阳煤矿,山东济宁277600) 【摘要】为了准确测定迎头前方富水性情况以及水文地质参 面附近,从巷道迎头左侧开始,首先使发射、接收天线的法线垂直 巷道左帮进行测量(测点布置如图1),每个测点处在竖直方向上采 集3组数据,依此为超前顶板、超前顺层、超前底板,其中顶板和 底板方向数据采集时天线法线方向约与迎头立面成45。,顺层方向 采集时天线与迎头立面垂直;然后在水平面内旋转天线,使天线的 法线方向与巷道的左侧分别成6O。、45。和3O。的夹角进行探测。 当天线的法线方向与巷道迎头界而垂直时,根据其主迎头断面的宽 度布置2—3个测点;到巷道迎头右侧时类似左侧方法分别成30。、 45。、6O。和90。的夹角进行探测,从而实现从多个角度采集数据, 数,本文采用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技术对昭阳煤矿三水平一520回 风大巷迎头进行了地质条件探测与预报,通过对监测数据研究处理, 定量分析了迎头前方岩体的含水和地质构造情况。 【关键词】昭阳煤矿;瞬变电磁探测;含水性;地质构造 1巷道掌子面地质现状 本文中超前探测于2013年1月10日在三水平一520回风大巷掘 进巷道测量点2O前16.5m处展开。目前一520回风大巷迎头断面岩 性较复杂,揭露为上层充填方解石脉的灰岩,中间夹有煤线,下层 称之为“扇形”测深系统技术。 为含有多云母片的火成岩,且含有生物化石。底板有距迎头有6.7m 范围积水(为打锚杆滴水),迎头顶部上方有少量锚杆等其他金属物 件。 2瞬变电磁探测技术 2.1探测地球物理条件 从岩性物性差异角度分析,煤层、灰岩相对其它岩层为高电阻 率阻层,若岩层含水,则随着其含水率的增加电阻率值减小。因此, 岩层电阻率的变化除与岩层岩性本身有关外,其含水性也起决定作 用,故在灰岩等高阻地层中,地层含水,表现为低电阻率值;相反, 图l瞬变电磁观测系统布置示意图 则表现高电阻率值。 4数据处理及结果解析 2.2基本原理 ’ 4.1数据处理 瞬变电磁法属时间域电磁感应方法。其探测原理是:在发送回 本次瞬变电磁探测数据处理采用YCS40(A)型矿井瞬变电磁仪配 t 十 线上供一个电流脉冲方波,在方波后沿下降的瞬间,产生一个向回 套的MTem2.0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上传一格式转换一 ¨ 1 圳 线法线方向传播的一次磁场,在一次磁场的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 数据滤波处理一计算晚期视电阻率一正反演计算一结果成图。 涡流,其大小取决于地质体的导电程度,在一次场消失后,该涡流 =l¨ L遘 ;{ 数据处理时,以-520回风大巷掘进巷道测量点2O为控制点, 不会立即消失,它将有一个过渡(衰减)过程。该过渡过程又产生一 十; 碰迎头处为零点,掘进迎头前方为x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笛卡尔坐标 撼进方向 9÷ ~ 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向掌子面传播,由接收回线接收二次磁场,该二 系,该坐标系与掘进巷道实际测点相对应。 次磁场的变化将反映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 4.2结果解析 瞬变电磁场在大地中主要以“烟圈”扩散形式传播,电磁能量 由图2中的3个视电阻率剖面,从左至右分别为掘进巷道45。 直接在导电介质中传播而消耗,高频部分主要集中在地表附近,且 倾顶板、顺层和45。(相对巷道走向)倾底板方向视电阻率拟断面 其分布范围是源下面的局部,较低频部分传播到深处,且分布范围 图;每一幅图中从左至右分左帮、迎头和右帮3个探测目标,从观 逐渐扩大。 测系统中可以看出,本次探测的所有测点均分布在巷道平面上,为 2.3矿井瞬变电磁探测特点 重点解释区域;本次实际探测掘进巷道迎头前方90m,解释迎头前 由于井下特殊施工环境,矿井瞬变电磁法与地面瞬变电磁法及 方90m,盲区lOm。 其它矿井物探方法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针对前方探测结果解释如下:图2中,一520回风巷道掌子面前 (1)与地面瞬变电磁法相比具有测量设备轻便,工作效率高, 方55m范围内岩层电阻率值均高于10Q.m,表明该范围内岩层含水 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其他矿井物探方法无法施工的巷道; 性差;55 ̄70m范围电阻率值相对变低,推断为前方岩性变化或含 (2)异常体感应信号较强,具有较高的探测灵敏度; 水所致;70 ̄90m范围内岩层电阻率值明显变低,表明该范围内岩 (3)探测目标区域更具针对性; 层富水性增强,可能与地质推断的断层构造有关。 (4)受发射电流关断时间的影响,早期测量信号畸变,无法探 测到浅层的地质异常体,一般存在1O ̄20m左右的浅部探测盲区; (5)井下施工时,测量数据容易受到金属物(采煤机械、变压 器、金属支架、排水管道等)的干扰,需要在资料处理解释中进行 校正或剔除。 煤层通常为高阻,矿井瞬变电磁法同样面临全空间电磁场分布 的问题。但可利用小线框体积效应小、电磁波传播具有方向性的特 点,通过改变线框平面方向并结合地质资料来判断地质异常体的空 26t间位置。 3现场工作技术方法 本次探测于2013年1月1O日完成现场数据采集,现场位于一520 回风大巷测量点2O前方16.5m处。 由于该巷道迎头立面较小,矿井瞬变电磁法的发射和接收线圈 的几何尺寸受到一定的制约。现场观测系统布置时只能采用多匝小 回线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形式,即边长为2m。测点布置在巷道迎头里 图2三水平一520回风大巷测量点20前16.5m迎头瞬变电磁探测结果 5结论 (下转第384页) 366 I华东科技 Coal Mining Technology (3)无活动部件,无分流管的热分布式仪表无阻流件,压力损 失很小; (4)使用性能相对可靠。与推导式质量流量仪表相比,不需温 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计算单元等,出现故障概率小。 缺点: (5)系统控制方式灵活,支持自动、手动和检修三种工作模式: 在控制柜显示屏或上位机上可以查询到详细故障报警原因; (6)系统具有停电保持功能,备用电源可工作两小时以上; (7)抽放监控柜操作方便,显示直观; (8)上位计算机可与综合监控系统联网,使网上所有终端在使 用权限范围内都能共享监测信息,查询各类数据报表; (9)瓦斯抽放监控柜形式多样,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设计为立 式柜或者操作控制台,采用分体组合式,组网灵活,便于运输。 4结束语 瓦斯抽采是治理瓦斯的治本措施,我国煤矿瓦斯抽采经历了 “局部防突措施为主、先抽后采、抽采达标和区域防突措施先行”4 个阶段。瓦斯抽采作为解决煤矿瓦斯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理论和技 术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仍需继 续进行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使我国的瓦斯抽采技术得到进一步的 发展,为我国煤炭行业安全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袁亮.瓦斯治理理念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R1.2OlO [2]杜海涛,李长青,许合利,张建彬.红外遥控在瓦斯传感器中的应用 (1)热式质量流量计响应慢: (2)必须定期清洗; (3)对于粘性液体在使用上受到限制。 3技术发展趋势和瓦斯抽放监控系统的特点 3.1发展趋势: (1)单一装备向系统集成化发展。 (2)软硬件结合更加紧密,系统功能更加丰富,技术更先进。 (3)从单纯的参数监测向监测监控系统方向发展。 3.2瓦斯抽采监测监控系统的特点 (1)根据瓦斯抽放系统运行状态,对其实施全自动控制,当监 控系统接收到启动、停止、送气或停止送气等信号时,按照工艺流 程自动执行相应的控制; (2)根据管道参数,可以计算出管道标况混合流量及其累计量、 管道标况纯流量及其累计量。 (3)抽放系统运行出现异常时,可以根据异常状况的不同, 对系统发出不同的控制动作和声光报警信号; (4)抽放监控采用PLC主控,逻辑控制功能强大 (上接第364页) f T].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 作者简介: 张寅,男,1986年3月生,籍贯淮南。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 现在淮浙煤电公司顾北矿从事煤矿瓦斯监控工作。 参考文献: 加强边角煤、以前弃采及擅自留设顶底需进行复采的开采技术 与装备研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煤炭损失。 3结束语 影响煤炭资源回采率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自然存在的,也有 人的认识水平、知识结构受局限或疏于管理造成的;相应采取的措 施、对策应有针对性。无论采取那种办法,最终目标是提高矿井煤 炭资源回采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从煤炭行业发展趋势来讲,依 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炭开采机械化水平,整合零散资源,走规模型、 集团型发展之路,是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的有效途径。 (上接第366页) …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1999 [2】梁和平,章之燕开滦矿区铼采放顶煤工艺煤炭采出率的分析U]媒 炭科学技术,2008(7) [3】周立辉,郭立稳,杨占秋赵各庄矿大倾角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技 术 煤炭工程,2008(7). [4l齐俊德.采煤方法的合理选择及实践U】.矿冶,2007(3). 【5】郝忠军井下采煤技术及采煤工艺的选择 内蒙古科技与经 济,2007(13). 综合巷道区域地质资料,以及本次瞬变电磁超前探测结果,得 出如下结论: (1)瞬变电磁控制巷道前方lO ̄90m范围,对其中的岩层电性 特征进行解释; (2)一520回风巷道探测点掌子面前方10 ̄55m段岩层电阻率 值相对较高,其岩层含水性差: (3)一520回风巷道探测点掌子面前方55—90m范围内,测试电 阻率值变低,岩层富水性相对增强,可能与推断地质构造有关。 参考文献: (上接第385页) [1】袁春,王嵩嵩瞬变电磁法在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应用Ull长春工 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o12(o2). f2]石显新矿井瞬变电磁法在煤矿水害预测防治中的应用【AJ.中国煤 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3]石显新,闰述,陈明生.瞬变电磁法超前探测水害异常构造应用研究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 【c].2004. 作者简介: 孙海华(1977一),男,江苏盐城人,助理工程师,现工作于微山昭 阳煤矿技术管理中心。 1.2m的HDJ-A一1200型金属铰接顶梁与DZ25/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 套使用,顶梁与支柱配合是柱前0.7m,柱后0.5m。每根支柱初撑力 为90kN。工作面排距为1.2m,柱距为0.6m,支护密度为1.39根/m , 满足防漏、防压和防推的采场控顶设计要求。为了防止采空区大块 矸石窜入推垮支架的需要,末排支柱应设计加强支护。 4经验总结 以上计算表明:当工作面排距为1.2m,柱距为0.6m,支护密度 为1.39根/m 时,支柱的初撑力达到90kN,即可满足保持直接顶与 老顶之间不离层的要求。 3.4最后考虑防推问题 预防工作面推垮型冒顶主要靠提高支柱的初撑力,将下位直接 顶顶紧上位的老顶,从而使得直接顶和老顶的摩擦阻力足以防推。 (1)正常情况下,排距1.2m,柱距0.6m时,可以满足生产需 要。但是,当工作面过断层时,需要缩小柱距,加强护顶,防止漏 冒型事故的发生。 (2)悬顶面积沿走向大于lOm,倾斜大于20m时,必须进行强 制放顶。强制放顶措施由技术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3)工作面初采阶段,也就是直接顶初次垮落和老顶初次来压 期间,特别容易发生冒顶事故。要求增加切顶支柱的初撑力或切顶 支柱的工作阻力加强护顶,提高支护质量,以保证工作面顺利推进。 (4)防止支架倾倒。由于工作面倾角较大,需沿倾斜方向采取 支柱防倒措施。可采用防倒绳将支柱沿倾斜方向联起来,以防支柱 失效倾倒伤人。 考虑到平均采高为1.8m,只需考虑相当厚度的下位直接顶的防推问 题即可。为此,单体支柱所需初撑力P按下式计算 , (COS ̄+ s =翌 (cos23 ̄+! siIl23o)=6669kN/根 .因此,当工作面排距为1.2m,柱距为0.6m时,支柱的初撑力 达到70kN,即可防止推垮型事故的发生。 3.5支护设计小结 将以上支护设计总结如下:III 工作面支护规格为:采用三、 四排控顶,最小控顶距3.9m,最大控顶距5.1m,放顶步距1.2m。 384 l华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