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也可有深意
——阅读教学中有效初读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初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现有初读中存有目标模糊、起点不清、设计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初读环节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实际价值。初读虽是初始阅读,但也需要达成读通文本、了解大意与奠定基调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更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起点,了解学生是否预习,是否已有积累,设计适切初读;关注学习要求,针对不同文体、不同年段,引导多样初读;关注学习状态,安排适当的初读时间与合理的初读要求,把握适时初读;关注学习差异,有层次地设计初读要求,有选择地检查初读效果,实践个性初读。深入思考初读,初读也有深意。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初读目标 有效初读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本研读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与语文学习规律,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形成了一些固定有效的模式。对一篇文章的学习一般总是由导入新课开始,再到初读文本,接着深入研读文本,最后是总结提升等几个步骤。对每个环节到位的实践操作,是一节课成功的基本构成因素。初读,是文本研读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但在实践操作中,初读这一环节并不被重视。为初读而初读,效果低效或是无效,使初读徒有形式而缺乏实际价值。本文就课堂中初读环节的操作,结合自己实际经验进行浅显阐述。
一、“初读”概念界定
“初”的本义是起始、开端。“初读”,就是指初次、初步的阅读行为,既是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留下初步印象的阅读活动。课堂中的初读环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之后,带领学生初次接触文本,留下初步印象,获得初步感受,为接下来深入研读文本奠定基础的教学行为。
二、初读环节现象折射
初次阅读,却不等同于肤浅阅读。课堂教学中初读环节的设计与实践当然也不应是简单粗浅的活动。但课堂中的初读活动,在实际中并没有完成其应有的任务,获得应有的价值地位。 (一)初读目标模糊
初读读什么,是当前很多初读环节中出现偏差的主要问题所在。很多老师都知道学习过程中应该初读,也必须要有充分初读,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深一层次的学习。但是,初读读什么呢?应该采用哪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初读?初读最终是将学生的学习引向何方?„„对初读目标的模糊,进而引起整个环节操作上的随意,因而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学习起点不清
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初读环节,是基于学生的现有学习起点,为学生的深入学习而服务的环节。但很多初读的设计却缺乏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面对这一文本,学生已有哪些知识积累,哪些经验体验,做了哪些学习准备,具备哪些相关学习能力等等问题不了解。不能准确地把握学情,使得初读环节时不时地陷入偏左或是偏右的问题。起点过低,初读就是重复;起点过高,初读就让人够不着。过低与过高的设计,使得初读环节陷入无效或是低效的怪圈。 (三)环节设计单一
所谓的环节设计单一,就是面对不同文体、不同了年段、不同学情的初读,都是一个模式设计。“下面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这样的初读要求很多老师肯定都不陌生。这种没有根据文本特点、年段特点、学情起点等设计的初读,就显得随意而低效。长期
以往,对学生的初读引导就不能起到应有促进作用。
三、初读环节目标定位
对初读的理性思考,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初读读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初读目标到底是什么?目标是行为的导向,只有对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之后,方可谈初读行为的有效性。
(一)读通课文
所谓读通课文,也就是能将文章读正确、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学生在初读环节中应达到的要求。只有把课文读对了、读通了,才有深入学习的可能。读通文本,也包括对课文的生字词语、多音字、冷僻字的正确朗读,并能初步感知其大致含义。读通文本,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需要教师作出细致到位的指导与引领。比如二下《最大的书》一文中的“地质勘探队员”一词,既是要认的,也是要写的,而对于学生现有经验中又是比较陌生的。教师就可通过初次接触读正确,再次看图树具象,三次书写重强化等方式,将这一难点落实,帮助孩子将词语读准确,将课文读正确。对中高年段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汉字,具备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读通课文已不是问题。教师引领读通文本需要点拨在关键处。比如五上《珍珠鸟》一课中,“垂蔓(wan)”一词的读音。“蔓”,是个多音字,这个字读音又比较冷僻,也只有在引导学生对词意有大致把握之后才能准确朗读。总之,不管是低段还是中高段,不同年段读通文本都是初读环节的基本要求。
(二)把握大意
文章是作者经过精心创作的一件艺术品。对作品的欣赏,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方能体验其内在情趣。另外,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是学习的基本规律。学生的学习从初读开始,就需要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基本把握。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是学习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深入学习文本的基本手段之一。比如对于写人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主要人物留下基本印象;对于写事的文章,就要对事情有个总体概括。当然,这一把握大意的要求在不同年段也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能做到在教师帮助下有基本了解。中高年段相应要求就提高,需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即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又能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到了高段,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达成这一目标。深入研读文本,往往是对文章的细枝末节处进行探究与揣摩。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在初读环节得到到位的落实。
(三)奠定基调
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体现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倾向。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月是故乡明”的专题,选编的文章不管是古诗还是现代散文,篇篇都充满着浓厚的情感,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恋乡之情。作品中无处不弥漫着一份淡淡的哀愁,是一组情感浓厚真挚的文章。而教材的第三组,就是以说明性的文章来介绍各类自然现象,笔调清晰,用词准确,讲求的是科学与合理。不同主题,呈现出文本的不同情感基调。另外,不同的作者表达同样的主题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文章情感基调。如同样表达母爱的主题,《慈母情深》中的孩子感受到是艰难生活之下厚重的母爱表达方式;《学会看病》中是一位知识母亲在教育孩子中的知性感悟与体验。教师在初读环节中就需要创设适合文章情感基调的氛围,引领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准确把握文章基本情感基调。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在学习方法上、情感态度体验上有明确的导向。
四.有效初读的操作策略
明确初读的主要目标之后,就需要再思考初读到底该怎样去设计与实践操作的问题了。初读不是浅读。设计初读,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要求以及学习差异等。
(一)关注学习起点,设计适切初读
现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千篇一律的初读活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学生当作学习的零起点来假设。而真正零起点学习往往都是不存在或是极少的。
1.是否已经预习
关注学生现有的预习能力,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初读活动方是有效的。中高年段学生一般都已养成预习的习惯,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比如把字音读准的任务,学生在预习中基本可以达成。教师在初读中大可不必再“把课文读正确”当作主要任务来做。初读环节设计也相应基于此点上的检查与提升。比如: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是否都会读了呢?直接可以出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词语,检验他们的预习效果。再比如,对于预习能力比较强的班级,直接就可以触及更深一层问题:课文中你已经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了解问题?„„考虑学习起点的初读活动,初读才显得更有效。
而对于还没有预习的课文,教师就要直面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的真实问题:标出段落号,圈出生字,划出词语,把课文正确,提出不懂的问题等等,一步步扎实到位地落实好。
2.是否已有积累
人教版教材是采用专题式编排。每册教材大都安排八个专题组织学生学习。在单元主题与学习材料的编排上,是采用螺旋上升的形式。比如同样是关于引领学生“为人处事”的话题,三上安排了一组名人故事,阅读名人故事,感受名人身上不平凡的品质;四下继续安排真诚待人的专题,从《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等文章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与行为导向的引领;五上又继续安排一组“阅读生活这本书”的专题,从《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只一条》《落花生》《珍珠鸟》等领悟生活的道理。这些专题根据不同年段各有侧重,但都有一个核心的理念,那就是真诚待人,与人为善,学会生活。教师在安排初读的时候,需要了解教材编排次序,关注到教材编排意图,了解学生已有积淀。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开始,带领他们站在真实起点上走向更高。
另外,还需要关注学生已形成的学习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获得,学生正是在初读中获得初读的方法。这种学习能力并不都是零起点,比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的初读要求,在低段可能是合理的,但到了中高段就显得多余。不会读的字该怎么办,经过第一年的学习之后,学生都已把握这一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并不需要教师再一次次地提示。
(二)关注学习要求,引导多样初读 1.文体不同,初读导向不同
文章的初读直接为深入研读服务。初读的正确导向为学生的深入研读做了扎实的铺垫。面对不同的文本内容,不同的文体特点,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初读的设计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像《刷子李》《“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等这类写人为主的文章,初读导向就是: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人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初读活动直接聚集在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感知上。而对于像《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文章,初读的导向就应是:自读课文,文中主要写什么事?另外像写景的、介绍事物的文章,初读导向也应是建立在文章不同而相应的设计不同。这种有针对性的初读环节设计,就直接指向文本教学目标,为深入研读文本作出扎实铺垫。
2.年段不同,初读方法不同
不同年段的学习要求各不相同,引导学生进行的初读方法是不一样的。“自已读一读,把字音读准,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比如同样的把握文章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在不同年度的操作方式就各不相同。如在三年级《夸父追日》一文,教师可以适当出示提示:因为夸父( ),所以( )。半路上,他( )、( )。最后,夸父倒了下来,他的身体( ),他的手杖( )。
在教师提示语的帮助下,大致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懂得“可以借助课题概括内容”的方法。同样的教材若是放在五年级,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而不需要教师再做过多的提示与帮助。
(三)关注学习状态,把握适时初读
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的因素很多,对初读时间的适当把握,对初读要求的合理安排等都是其中原因。
1.初读时间恰当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对新事物保持有一定时间的新鲜度,在这一时间之内进行教学活动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从小学生学习的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来看,一节课中最好的时间应是课堂的前十到二十分钟。教师如果在初读环节上时间安排过短,可能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没有应有效果。同样,如果初读环节上的时间过长,就显得沉闷拖沓,消磨了学生对文本保持应有点新鲜感,影响初读学习效果与进一步学习文本的兴趣。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教学中,出示十个词语,引导孩子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分析字形,整整学了三十分钟。这种无的放矢面面俱到的初读教学,全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学习起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伤害了学习兴趣。学生再次进入文本,就有着陌生的困惑与熟悉的厌倦。
初读时间安排要适当。既能安排充足时间做充分的初读感受,又能在紧凑而到位的操作中,趁热打铁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兴趣盎然的状态,把学习活动引向更深。
2.初读要求得当
初读提出的要求也要得当。要求过少,“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即没有读书目的布置,也没有读书要求体现。初读目标空泛,初读兴趣缺失,自然难有理想效果。要求过多,“打开课文,用自已喜欢的方式去读一读课文,圈出生字,划出词语,标出段落号,难读的地方多读及遍。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这些要求可能都是初读中需给予落实的,但这种一鼓作气式的提出要求方式,学生不但不能很有条理地完成好,还会形成无处下手的茫然。要求过低与过高都无法让初读发挥应有作用。对初读环节提出的要求必须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 (四)关注学习差异,实践个性初读
1.有层次地布置初读要求
同样一个班级,面对同样的文本,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初读环节中,同样不能忽略这一现状。在初读要求的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有层次性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相应的初读要求,努力让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比如,五下《白杨》一课,可以分层设计:1.把课文读正确。2、说说主要内容。3、读完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起点与学习能力,再相应选择各自的学习要求去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跳一跳,摘到桃”。
2.有选择地检查初读效果
针对有层次性布置的初读要求,在检查学生初读效果时,也要有选择性进行。直面学生差异,努力将差异变为学习资源。选择性的检查,首先是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标准评价。其次是把握底线,每个学生都要达成初读的基本要求,比如把课文读正确。第三是引导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初读成果共享,让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初读,看似简单,本也有深意。关注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上做足功夫。初读,
也可读出大学问。 【参考文献】
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③ 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④ 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⑤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009-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