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⑴ 歌曲情绪的表达;
⑵ 结束句的高音演唱及气息的控制。
解决方案:⑴ 加强对作品词曲的分析,并通过歌词朗诵的情感来强
化演唱的情感。
⑵加强大跨度的音程训练,确保高音演唱时的位置及气息
状态。 教学过程: 1、
声音训练:
(1) 1 3 5 3︱1 3 5 3︱1–‖
mi hi hi hi ma ha ha ha mo
(2) 1 6––︱5 6 5 4 5 4 3 4 3 2 3 2︱1–––‖
mi ma mi ma mi ma mi
声音训练要求:
咬字吐字准确,保持微笑的歌唱状态;“ ma”母音要求稳定面罩打开,发声时贴着后咽壁吸着唱,稳定喉头的发声位置;练习(4)采用顿音唱法,追求声断气连的演唱效果和灵巧而集中的声音形象。 2、
歌曲处理:
⑴ 熟悉曲调,了解并掌握后“a与i”起音的发声规律,认识四个十
六分音符对作品情绪的作用;
⑵ 以作品的开口音为突破口,通过有针对的声音训练,解决歌唱中
存在的技术问题;
⑶ 采用分析、朗诵等形式,感受作品的情绪特征;
⑷采用声音训练⑴作主要练习手段,重点突破结束句的音高问题; ⑸ 较完整地演唱作品 3、
问题解答:
⑴ 演唱作品
⑵ 分析、评价演唱效果 创作背景:
1979年冬天,壮族词作家古笛等一行到隆林德峨乡体验生活。当时正值圩日,只见彝族姑娘们身着五彩缤纷的服饰,欢天喜地地选购自己喜欢的布料、小工艺品,然后结伴走回山寨。姑娘们一路上欢声笑语、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古笛与歌舞团的几位编导深受感染,决定以姑娘们赶圩归来路上的情景作为切入点,编排一个彝族舞蹈,体现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示出党的好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于是,古笛和黄有异写出了《赶圩归来啊哩哩》这个舞蹈的主题曲。 作品分析:
在这首歌曲中,采用彝族音调作为发展素材,衬词“啊哩哩”更是运用巧妙,舞蹈性节奏强,表现出彝族姑娘赶圩归来喜悦、欢快的心情。
⑶ 教师总结。
4、 5、 6、
歌唱表演:小组内的声乐观摩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新的声乐作品或练声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