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一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作为高一化学教师,应该多思考如何对高一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
学校以德育为首,这是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所决定的,也是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所决定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此话明确表达和肯定了德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德育为首,并不是德育唯一,更不是孤立,架空德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德育为首,并不排斥其他教育,也不能代替其他各育,德育只有渗透到其他各育中,只有充分发挥德育对各育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才能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学校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以教学为中心,是学校特殊职能决定的。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人才的场所,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通过教学。德育要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有关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知识,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智育要通过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进行体育,也要通过传授和学有关人体生理卫生知识,体育运动知识,技能,环境保护,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体力,健康成长。
坚持教学为中心,学校教学秩序才能稳定,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当然教学为主,并不等于教学唯一,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点正确处理教学与其他工作关系,也就是说学校的所有其他工作都要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全面安排各项其他工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各方面教育因素,共同完成任务。
二、德育目标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而高一学生,进入青年时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学生刚踏入高中大门,特别我校又是重高,他们倍感兴奋和自豪,个个都雄心勃勃,考虑如何有意义的渡过高中阶段,将来于一番事业。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开始思索人生价值,人生与未来,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他们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进取心,总想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政治上要求进步。但由于他涉世浅,知识和生活范围局限,心理上的独立要求和实际上的依附关系仍然存在,考虑问题带有明显主观性和片面性。他们爱好、兴趣迁移性大,意志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也差,情绪易波动,不少学生自认为自己初中是学校的尖子,为升学考试累了一场,到了高中该“松一口气”;还有部分家长和学生自认为有希望,出钱上高中的,本来他们基础就差,试图领张高中毕业证,如不抓紧教育,上述这些人就会掉队,丧失信心,甚至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三、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上好绪言课:根据德育目标和高一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学科特点,从我校学生实际出发,我重点摆在“迈好高中第一步”;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开一个好头。于是我在新课前安排了一节“绪言”。在绪言课中我充分利用幻灯,挂图向学生大力宣传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我国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对人类
的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我们的祖先在50万年以前就掌握了火的利用;西汉前期 出现了书写和绘图的纸,几个世纪后传人外国,纸的发明是用化学方法制成较纯的纤维素高分子的一项重要成就,我国劳动人民在1000多年前就制造出火药,火药的发现,是人们从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的先声,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中的里程碑。3600年前的殷商时,就开始冶炼纯铜。青铜、春秋战国时就会鼓风炼钢和铸造技术、比西方早1000多年。我国也是最早发现利用煤。天然气、石油的国家。英国人李约瑟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26项技术发明,中国都大大早于西方。通过这些生动史实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现代化学科学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诞生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奋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取得了巨大成就。1965年我国化学家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又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超导体的研究;碳60分子结构及性质的研究;对新能源氢化钛的研究等都走在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水泥,原盐、稀上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钢铁产量进入世界钢铁大国行列;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论是陆地还是海洋,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品种齐全。有色金属锑。钨。锡。稀土元素均占世界第一,其中钨矿储量相当于国外总储量的四倍,稀上元素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铁、汞、铅、锰、铝世居世界前列,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这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化学工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我们应看到由于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化学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在多数领域里还比较落后。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3> 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事迹。
我国制碱的先驱者——侯德榜,从小热爱祖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宰割,决
心勤奋学习,长大后拯救中国,在他留美攻读化工期间,刻苦努力,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当时正值英国在华子公司——卜内尔公司垄断中国的纯碱市场,囤积居奇,纯碱有价无市,侯德榜十分气愤,他说:“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而且比他们办得更好。”1921年毅然回国,历尽艰辛,终于1926年生产出纯度为99%的洁白纯碱,荣获美国万国博览会金奖,与卜内尔并驾齐驱,令世人刮目相看,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1950年他胸怀报国之志,冲破种种阻挠,回到祖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他在“我要把生命献给祖国,献给未来事业”的豪言鞭策下,含辛茹苦:日夜奋战,终于在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戈壁滩上升起了蘑菇云。他又在大沙漠单身奋斗整十年,亲自指挥了十五次现场试验,研制成功了氢弹。邓稼先把自己一生献给科学事业,用生命普写了爱国主义新篇章。两获诺贝尔奖的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一生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工作,奋斗一生,终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为报达祖国的哺育,她把发现的新元素叫钋(波兰之意)为的是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回顾中外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那些真正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科学领域里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都有着热爱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繁荣昌盛而不懈努力的崇高理想,在科学上楔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同学们努力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为中华的振兴作贡献。
通过以上材料介绍激起了学生爱国,报国巨大热情,使学生了解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处理好德育途径和方法。
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思想教育要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使之服从教学,加强教学,又指导教学。既防止抛开教材以思想教育代替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地进行德育,又要防止只传授知识而忽视育人的倾向。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要力求具体形象生动活泼,要避免空洞说教,呆板单调。而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的特点,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一定要针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制定长期具体规划,相对稳定教育内容,不断挖掘德育与化学结合
点,使知识性与教育性统一,充分发挥化学知识的魅力,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观点。信念、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应该是恰如其分的,水乳交融式的,从而长久地发挥化学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下面我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一章谈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作法。
在氧化一还原反应学习中,巳对学生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在本章里还要深化。原子内部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这两者从所带电荷来看是相对立,但由于它们之间的静电相互吸引作用和排斥作用,使原子核与核外电子这一对矛盾形成了原子这一统一体。离子化合物是由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构成的,这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问存在着静电吸引,同时在两种离子核之间以及它们的电子之间又有排斥作用,当两种相反作用达到平衡时,就形成离子化合物,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各按一定数目交替排列的对立统一体。这样给学生讲,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对立统一的规律。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是向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典型教材。109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又都是由含有不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与不同数目的电子构成的,即109种元素都是原子核和电子矛盾的统一体。各种元素的原子都含有电子和原子核,在中性原子里,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变化(量变),必然出现新元素(质变);对同一种元素原子,电子数变化(量变),则必变成离子(质变);例如H与He;He与Li都是核电荷增加一个,核外电子也增加一个,由于这种量变(非连续性量变),而使得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原子失去了一个电子(量变)变成性质完全不同的离子(质变)。又如在讲周期律时,第二周期锂、披是金属,氟是非金属,再转回到第三周期的钠。镁,铝又是金属,形成金属——非金属一-金属的变化;钾是活泼金属元素,氖是惰性元素,又转回到第三周期的钠又是活泼金属元素,形成了活泼一一惰性一一一活泼的变化,这使我们看到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周期性所表现出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元素周期律发现史,是一部科学家们的奋斗史,也是科学家们优秀品质的记载。讲元素,周期律,自然要讲到门捷列夫,他在学生时代已萌发了元素原子量与其特性之间有联系的思想。为了揭示这种关系,他一生刻苦钻研,埋头苦干,科学地总结了前人所进行元素分类的经验,克服了前人方法中狭隘性和局限性,成功地运用了比较和分类这两种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方法,全面地把握住元素之间的
内在联系,揭示元素周期律,在他的周期律还没有被承认,甚至还引起一些学者,包括他的老师的怀疑和嘲笑的情况下,他坚信自己发现了自然界的一条重要规律,他这种不怕困难,不迷信权威,坚持科学研究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门捷列夫周期律并非他一个人的功绩,它凝聚着许许多多科学家的心血。
综上所述,我认为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必须深钻教材,不仅要掌握教材中教学内容、体系,重点。难点,“双基”应达到的目标,还要努力挖掘和领会蕴含于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因素,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既要以典型材料为重点,通过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集中授以某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又要注意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与化学“双基”教学融为一体,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因素渗透于化学教学之中,通过化学教学进行潜移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资料,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不就会在教学中空泛其辞,元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教师个人品德修养,治学精神,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忠诚与热爱是最有感染力,说服力的人格力量,也是活生生的教材。思想教育寓化学教学中,只要努力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恒,必然会获得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