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论坛 (2011年10月)第10期 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 影响因素及建立机制研究 王 涛.顾 新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610064) 摘 要:采用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的模式,对知识网络中相互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概括,以满足 博弈论推断出的相互信任建立前提条件为出发点,从影响因素着手,推断出知识网络中组织之间相互信 任的四类建立机制,并构建出对应的模型图,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文中观点加以检验。 关键词:知识网络;相互信任;建立机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A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stablishing Mechanism of Mutual Trust Among the Members of Knowledge Networks Wang Tao,Gu Xin (School of Business,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cause and effect variables to summari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utual trust among members of knowledge networks.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game theory,this paper deduces the four establishing mechanism of mutual trust based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An illustration of model is made to illustrate the establishing mechanism of mutual trust among members of knowledge networks.At last,the paper proves those opinions by using case study. Key words:knowledge networks;mutual tust;establirshing mechanism;influencing factors 知识网络的概念1995年由Bechmann提出.他 的链式结构[2] 知识网络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开 放的、以知识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增值为目的的社会 网络.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企业网络 理论认为.一切经济活动都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 经济交换发生的前提是双方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 任 在跨组织层次.信任被认为是合作伙伴关系成功 的关键因素(Ring和Van de Ven) 。可见,网络成员 将知识网络描述为进行科学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机构 和活动 。随后.知识网络日益受到关注,但至今没 有获得公认的概念界定。本文将知识网络理解为由 多条知识链构成、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等功能于 一体的网络体系 此处的知识链是指以企业为创新 的核心主体.以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为目的.通 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组织之间流动而形成 间的相互信任是知识网络中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等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1069.7047106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一06—0783)、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研究专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学科前沿与交叉创新研究重大项目(SKX201004) 收稿日期:201】一O3—28 作者简介:王涛(1980一),女,湖北潜江人,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 第1O期f2011年10月) 中国科技论坛 知识活动发生的前提。 尝试性信任发生在首次合作初期,需要外在约 束机制保障预期收益大于成本,以促进信任关系的 1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界定 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合作各方在面 对未来不确定性时,对其他各方不采取机会主义行 为的信心.是彼此间的一种承诺和相互信赖。相互信 任意味着“对对方的信心”与“承担脆弱性的意愿”。 因此.信任除了对对方可靠性预期之外,还应包括互 相替对方着想的因素_4_ 1.1 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构成 借鉴社会网络理论观点.本文将知识网络组织 之间的相互信任分为结构纬度和社会纬度两部分 结构纬度关注结构因素对信任的影响.是指网络中 制度规范等社会资本、声誉传递机制、成员组织在网 络中位置以及各方为建立信任关系的投入 社会纬 度关注信任关系本身.是指相互信任关系的强弱和 关系质量 信任来源于“植根”在社会网络中有关道 德和个人拥有资源的共同规范_5] 相互信任的结构 纬度和社会纬度互为补充、互相强化,见图1: 图1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构成 1.2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划分 综观关于信任分类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多结 合双方关系发展过程.研究信任的类别和变化 Barney和Hansen(1994)指出,存在低度信任、中度 信任和高度信任三种程度的信任l6。实证研究发现: 交换关系发展过程中.信任关系随着双方了解熟悉程 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关系建立之初.信任主要表现 为基于制度的信任[7]、计算型信任E8]或认知型信任 : 随着关系深入,双方了解程度加深。逐渐向了解型信 任[8]、情感型信任_9l或认同型信任 等更高程度的信 任发展。知识网络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关系随着知 识活动的进程而发生变化.通过网络声誉传递机制 延续与传递。因此.从相互信任建立和演化的过程出 发.以知识网络中知识活动的进程为时间纬度.本文 将知识网络中的相互信任划分为尝试性信任、维持 性信任、延续性信任和敏捷信任。 建立:随着双方合作深入,了解加深,逐渐形成共同 的思维模式和共享的价值观.行为可预测性增强.各 方积极维持合作关系.信任程度提高.这个阶段是维 持性信任:合作尾声或结束时.各方对合作过程中的 经验和信誉评估总结.信任度在单次合作中达到最 高.相关信息存储在各自信用评估系统.通过声誉传 递机制或再次合作得以延续.这个阶段是延续性信 任 信任的延续包括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体现了相互 信任的传递性 敏捷信任则是由于知识网络的结构 特性而产生.来源于延续性信任.由于网络中第三方 信息源的存在.使得初次合作的网络成员之间能“延 续继承”第三方对合作对象的信任.信任关系能够快 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类别 速建立.且信任程度较尝试性信任更高。知识网络中 的知识活动是螺旋向上的循环发展模式.在此过程 中,合作成员间相互信任程度也逐渐提升.强度和质 量随之加强 伴随知识活动进程.知识网络中组织间 相互信任的类别变化如图2所示: 或第三方 知识网络中知识活动进程 图2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类别 2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影响 索 组织之问的相互信任关系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 影响,Mari Sako和Susan helper(1998)、Nielsen (2001)、罗亚东(2oo2)、廖成林(2004)等对联盟、虚 拟企业等组织形态中相互信任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 了研究,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Ali和Bitlev(1998) 指出:对信任关系形成机制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前因 性研究和后果性研究l1o] 前因性研究探寻影响信任 的变量:后果性研究重在分析信任关系形成后对主 体意向和行为的影响.对信任的发展起着反馈互动 中国科技论坛 f2011年10月)第10期 作用,也可视为组织间信任的影响因素 由于知识网 络中的相互信任关系嵌入网络结构.伴随知识活动 进程而发展,行为与结果互为影响.因此.可采用前 因变量一后果变量的模式.分析信任关系的影响因 素 2.1前因变量 金玉芳和董大海(2004)从特征角度将1993年 以来的信任前因研究文献归纳后.提出信任前因包 括三个方面:1)受信方特征(内在和外在):2)施信方 特征(态度、对他人一般性信任程度);3)双方互动特 征(沟通、交往频次、共同价值观等)1]1。结合知识网 络特点.本文认为.知识网络中影响相互信任的前因 变量有:声誉、力量对比、组织背景、相互沟通、合作 经历、网络制度规范和文化 (1)声誉。声誉代表过去行为的累积记录 ,体 现行为主体的行为一致性程度 网络节点的声誉直 接影响其他节点对其行为预测及合作期望.从而影 响对它的信任程度 Kollock(1994)的实证研究表明. 良好的声誉与信任成正相关[13j。 (2)力量对比 力量对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 力对比:二是相互依赖程度。实力差距过大.实力强 大一方对弱小一方形成控制.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和 低合作绩效 相互依赖可以使合作各方“互相替对方 着想”.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但过度依赖会 导致控制产生,失去灵活性与自主性 合作各方实力 均衡.相互依赖又保持独立的状态.易于建立信任关 系。 (3)组织背景。组织背景意味着合作各方沟通和 理解难易程度及价值观差异程度 相似的组织背景 使得成员更易相互理解和沟通交流.更易形成共享 的价值观.有利于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 (4)相互沟通 沟通是指合作过程中合作各方正 式或非正式地交流合作相关信息 合作过程中,如果 能始终在伙伴间保持资源共享和信息有效沟通,那 么双方对对方的信任度评价也会提高ll4] 及时有效 的相互沟通,能化解误会,消除争端。提升相互信任 程度 (5)合作经历 合作经历的作用途径体现了相互 信任的经验性.以往的合作经历影响现在的行为预 期和信任程度的判断。愉快的合作经历能促进相互 信任,失败的合作经历使得信任丧失 在知识网络 中.合作经历还将通过网络传播渠道影响延续性信 任和敏捷信任. (6)网络制度规范和文化。网络制度规范适用于 网络中所有成员,使得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在约束 下可以预见,并对违规行为实施惩罚.从而将行为导 入预期轨道。制度规范充当正式控制机制.其权威性 和公信力需要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加以保障 文化 充当非正式控制机制.通过价值观等柔性因素影响 成员行为选择.促进相互信任的建立 2.2后果变量 信任关系形成后.影响网络中组织间合作关系 的质量、存续性以及绩效等方面。这些方面通过反馈 机制又反作用于相互信任关系 影响知识网络组织 之间相互信任的后果变量为:承诺(专用性投资)、合 作绩效和合作伙伴关系 (1)承诺(专用性投资) 承诺体现了合作各方为 维持合作关系而努力的意愿.意味着认同并持续合 作的期望。组织间相互信任度越高,承诺越可信。反 之,承诺(专用性投资)可视为沉淀成本.提高了退出 壁垒.使得企业相互信任而不机会主义行事.提高成 员可信度 (2)合作绩效。合作绩效由合作效率和合作成本 决定 组织之间有高度信任关系时.交易过程中认同 障碍和负面预期减少。交易效率提高 此外,信任充 当治理协调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和监督.降低了 交易成本 因而.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可以提高合 作绩效 合作绩效的提高.为合作者带来合作收益甚 至额外的效率收益.坚定了合作各方对合作获益的 信心与持续合作的意愿.进而加强成员间相互信任 关系。 (3)合作伙伴关系。Michael证明.合作关系的时 问长度与机会主义负相关ll2] 相互信任降低了合作 成员间的风险感知和交易成本.促使各方愿意以相互 有利的方式追求共同效益.形成了为共同利益而共同 努力的长期合作关系.即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伙伴关 系的形成.提高未来共同获益的信心.降低机会主义 行为可能性.进一步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关系。 2.3影响因素示意图 通过前因变量一后果变量的分析思路,分类概括 了知识网络中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影响因素 这些 因素通过结构纬度和社会纬度影响组织问的相互信 任关系 各影响因素的界定选取的中性名词.取值范 围存在有利于信任建立和不利于信任建立的不同区 第10期(2011年10月) 中国科技论坛 一117一 间.因而对相互信任关系既可能存在正面影响,也可 的建立.通过声誉、合作经历和相互沟通等前因变量 能存在负面影响。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影响 发挥作用。声誉代表外界对组织综合实力的评价,是 因素示意图见图3: 在过去行为基础上发展信任的媒介。组织之间通过 相互竞争赢来的良好声誉,是获得利益相 关者和其他信任的基础。同时也是组织的 竞争优势l15]。合作伙伴问原有合作关系是 组织问建立信任的基础_l6] 成功的合作经 历可促成再次合作及组织间相互信任的 建立 相互沟通则是通过合作过程推进的 润滑剂.合作过程中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将影响合作对象彼此判断和下一步行为 选择。Macneil(1972)认为,提升合作组织 间信任度的源泉是沟通_l7_ 及时有效地相 互沟通减少误解与分歧.增进认同.并可 图3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影响因素示意图 收集合作伙伴信誉信息.增加彼此信赖 说明:(+/一)表示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 好声誉、成功的合作经历和及时有效沟通 以对过去经历的经验总结和对现在过程 3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建立 的干预影响为途径.提高了成员对持续合 作的信心与收益评估.促进彼此信赖。 机制 (2)特征型机制 如前文所述.知识网络中的初始信任有尝试性 特征型机制利用背景特征对组织间相互理解、 信任和敏捷信任两类.二者产生来源的区别在于有 认同和达成一致性能力的影响.促进知识网络节点 无第三方信息源进行信任传递.这两类信任建立之 组织间相互信任的建立.通过组织背景、力量对比等 后的演化轨迹是一致的 知识网络中信任关系的建 前因变量发挥作用。具有相似背景的组织在成员沟 立可看作是网络节点组织之间博弈的结果 知识网 通、目标设定、决策选择方面更易于协调,组织之间 络中.隐性知识的转移需要合作双方多次往复交互 磨合沟通、达成共识的效率较高.面对风险共同承担 才能完成.节点组织间存在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声 的意愿也更强。相似的组织在合作过程中更易于形 誉传递机制自发发挥作用。因此.任意节点在网络中 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标准.合作各方愿意为共同目标 均面临和不同节点合作的无限次机会 从博弈论观 而彼此信赖.共同努力。金玉玲和陈耀(2007)运用重 点来看.获取长期合作收益是节点组织利益最大化 复博弈理论.就力量对比对信任建立的影响分析得 的实现方式。网络节点合作博弈属于无限次重复博 出:在竞争性联盟中,非均衡力量对比关系不利于成 弈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条件下.网络组织都采取信任 员间信任.而均衡力量对比则有利于成员间信任E18] 策略的前提条件是使得持续合作收益大于失信(机 力量对比均衡.即意味着成员间既相互依赖.又彼此 会主义)收益。可见,知识网络中建立相互信任需考 独立.不存在一方因实力差距对另一方形成控制.节 虑两方面:一是提高机会主义行为成本:二是增加持 点间对合作关系形成正面预期而不存在消极抵触情 续合作收益。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到知识网络中的相 绪和过度风险感知.节点组织问容易建立相互信任 互信任受到前因变量和后果变量的影响.因而从影 关系。 响因素着手.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相互信任的建立机 (3)规范型机制 制有: 规范型机制利用法规、制度和规范等外在约束 (1)过程型机制 和文化软约束构成对机会主义的威慑.促进知识网 过程型机制利用过去行为选择对现在及未来行 络节点组织间相互信任的建立.通过网络制度规范 为选择的影响.促进知识网络节点组织间相互信任 和文化发挥作用。知识网络中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 第10期(2011年10月) 中国科技论坛 一119一 司的诞生 分析硅谷的大学与电子公司合作模式可 关系的建立 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即公司创始人最初与大学有着 密切关系.他们或者是大学职员或者是大学学生,因 而这种合作本身即建立在相互深入的了解基础上, 这种密切关系又导致大学与电子公司间的相似特征 以及由此带来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可见。大学与电子 5 结语 知识网络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知识网络有效 运行的保障.是网络成员关系的一种自实施治理机 制 知识网络中组织之间进行合作时,可以通过建立 相互信任关系的过程型机制、特征型机制和规范型 机制.利用成员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前因变量对信任 公司之间的信任关系的产生可看做是过程型机制和 特征型机制的共同作用。此外,在硅谷的中小企业合 作模式中,还可发现,硅谷良好的政策、法制和经济 关系的影响来促进相互信任关系建立。信任关系建 立后.可以通过反馈型机制.利用相互信任的后果变 环境作为规范型机制.成功的合作在绩效等方面带 来的良性反馈作为反馈型机制。都促进组织问信任 量对信任关系的影响.使其反馈正面影响给组织间 的相互信任关系.强化这种关系 参考文献: [1]Bechmann M J.Economic Models of Knowledge Networks,in Networks in Action[M].Bedin,Heidelberg,New York,Tokyo: Springer-Vedag,1995.159—174. 『2]顾新,郭耀煌,李久平.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24(5):44—48. [3]Ring,P.S.,Van de Ven,A.H.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alationships[J].Academy of Manage— mentReview,1994,(19):90—118. [4]曾忠禄.公司联盟中的信任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1998,(8):37—39. [5]陈劲,张方华.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81. [6]Barney J,Hansen M.Trustworthiness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1):175— 190. [7]Zuker.L.G.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 havior,1986,(8):53—111. [8]Lewicki.R.J,Bunker.B.B.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Trust in Work Relationships[A].In R.M.Kramer and T.R.Tyler(eds), Trust in Organizations:Frontiers ofTheory and Research[C].CA:Sage Pubilications,Thousand Oaks,1996,114—139. [9]D.J.McAllister.After and C0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24—59. [10]Ali.HA,Bidey.S.The Role of Trust in The Marketing Activities of Entrepreneurs Establishing New Ventures[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8,14(7):749-763. [11]金玉芳,董大海.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一基于过程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4,(7):93—100. [12]喻红阳,袁付礼,李海婴.合作关系中初始信任的建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4):306— 309. [13]廖成林,乔宪木.虚拟企业信任关系:决定因素与机理[J].重庆大学学报,2004,(5):139—143. [14]倪庆萍.虚拟企业伙伴信任关系的建立[J].企业经济,2004,(7):30—31. [15]李民牛.组织声誉及其管理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08,27(8):45—46. [16]李新春.战略联盟、网络与信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61—162. [17]Macneil,I.R.The Many Futures of Contracts[J].Southen Calrifonira Law Review,1974,(47):753—769. [18]金玉玲,陈耀.论战略联盟相互信任的前置因素之一:双方力量的对比[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1): 89-92 (责任编辑刘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