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练习及答案解析)
1.熟知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3大解题步骤”
[诗歌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典例剖析]
[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赴洛道中作 陆 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 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扣紧驭马的缰绳,使马慢步行走。
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历经了艰
1
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
之后的释然。
C.“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了朝夕均不能排遣的
孤独和忧伤。
D.“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
中的孤寂和落寞。
E.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岩、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
的独特感受。
【解题流程】
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B项,情感分析不当(无中生有)。诗人风尘仆仆,行于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C项,技巧确认不准。“互文”错误,应是“朝”“夕”对比,两相呼应。 【答案】 BC
[例2]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
2
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
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
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
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
平安归来。
【解题流程】
设误角度:情感分析不当(曲解文意)
分析:尾联表达了苏轼对子由出使时人身安全的担忧,怕他被契丹君主扣留,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B、D两项都表达苏氏兄弟恭谦的意思,违背了诗的本意。 【答案】 BD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①。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①槎:读c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3
【解题流程】
设误角度: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
分析:B项,形象特点概括不当。“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项,表达技巧确认不准。不是“想象”,是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答案】 BE
[例4]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泊扬子津 祖 咏
才入维扬郡,乡关此路遥。 林藏初过雨,风退欲归潮。 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桥。 客衣今日薄,寒气近来饶。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的“才”与“遥”呼应,才入扬州,就感到乡关已远;入题即抒
发浓重的离情,简洁明快,调动了读者的情绪,起法高妙。 B.颔联抓住雨霁初晴的特征:上句写雨后初晴,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
一片苍翠;下句写雨后风起,为结句的“寒气”作了铺垫。 C.颈联由“明沙岸”引出下句“云帆碍浦桥”,一个“碍”字形象地写出
了浦桥阻碍了诗人远眺家乡的视线,体现出诗人悲凉的情怀。 D.尾联的主要意思是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诗人枯坐舟中,衣衫单薄,
更觉雨后的江风寒气侵入肌骨,不胜其寒。
E.尾联的“客衣”点明了游子身份,“薄”写出诗人生活的困窘;“客衣”
之“薄”与“寒气”之“饶”形成了对比,细腻地表达了诗人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
【解题流程】
设误角度:语言鉴赏不当、情感分析不准
分析:C项,属语言鉴赏不当(曲解文意)。“碍”字形容船多造成的拥挤感,刻画出码头处于水运交通枢纽地位的特征,而非选项所述;E项,属情感分析不准,无中生有。“韶光易逝”的情感在尾联没有体现。
4
【答案】 CE
[对点即时训练]
1.(2017·佛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高观国①
旆②拂西风,客应星汉③,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④,名动万里呼韩⑤。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⑥。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 ①高观国:南宋词人。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完颜璟的生辰。吟社词友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②旆:古代旗末状如燕尾的垂毓,此泛指旌旗。③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④颖露囊锥:用毛遂“锥处囊中”之典。⑤呼韩:即汉呼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⑥寄梅句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梦雁句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相思不得反,且寄别书归”句意。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旌旗、“玉节征鞍”“缓带轻裘”等意象
极力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B.“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
作诗,已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C.“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
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
D.“文章……何难”赞扬了史达祖的才能,预示了史达祖能完成任务。“知
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可看出史达祖准备借此次出使消灭金国。 E.“情寄……霜寒”虽连用典故,但并不晦涩,读者即使不知所引典故,
也可从“情寄”“梦随”处领会诗意,收到了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AD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确实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因为依据注释,此次词人的友人也跟随出使,词人作此词赠别,意在肯定此次出使的意义与价值,而不是借出使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同时,下文的
5
“争看”主语应是百姓,百姓争先恐后地围观出使的队伍,可见此次出使是得民心的,可知作者也并非借机讽刺当朝统治者。此处曲解文意。D项,“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只是暗示了史达祖此次出使实际上还有“借此窥察敌情,为北伐战争作准备”的任务。达祖平戎手段很多,此次小试更无难处,所以不仅可以完成出使使命,还可以为北伐做好侦察工作。“借此次出使消灭金国”,过于夸张了。]
(2)作者借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词中关键词句分析词人情感。如“过离宫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表达词人伤悼故国之情;“文章俊伟,颖露囊锥”则借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表达对友人文才武略的盛赞之情;“立勋未晚,归来依旧”表达词人对国家未来的自信豪迈之情;“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两句化用两典,表意委婉缠绵,富有韵味,而深挚的友情尽在其中。
【答案】 ①伤悼故国之情,作者设想友人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看到故国荒凉破败,故垒布满烟尘,也抒写了自己的伤悼故国之情;②对友人文才武略的盛赞之情,词中借用毛遂自荐的典故,暗示友人是有才之人,同时也直接评价友人文采斐然,且素有平戎之才;③词人对国家未来的自信豪迈之情,友人名动金国,说明南宋并不缺乏才俊,同时“立勋未晚”也洋溢着个人建立功业、国家必有未来的自信与豪迈;④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借用典故,设想友人到达金国时,作者将从江南寄梅花以表思念,也希望友人能捎回书信以慰相思之情。(每点2分,观点1分,分析1分。答出三点即可)
2.(2017·南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故 都 [唐]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
⑤
无路学鸣鸡。
6
【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②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③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追悔不及。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⑤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开头两联展开作者所见故都冷落的画面。荒草、塞雁、宫鸦等旧城景
物,表现了故都物是人非的变化,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B.前两联写景点面结合。首联取景浑融概括,颔联描写细致传神。作者
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芊丽清新的词句中,悲而能婉,柔中带刚。 C.第三联正面抒情。“烈士”是作者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
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地下强魂必噬脐”,写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
自己也遭杀戮这一史实。此句指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E.尾联用典。后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决心,与
“冯无路”形成对比。“终不觉”“无路”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 AE [A项,“作者所见”错,这些景物都是“遥想”的。“塞雁”也非宫中旧景。E项,后一句诗人以“冯”自比,表达了自己没有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无奈。]
(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诗中的意象、情感词和典故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草萋萋”“塞雁”“宫鸦”等意象表现了长安城的衰败,情感词“空垂涕”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哀痛之情。尾联用典“掩鼻计成”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王朝,用阴谋夺取天下,表达诗人对朱温的愤慨;用典“冯无路”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由注释①可知,诗人有被贬逐出朝的愤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答案】 ①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宫鸦”“空垂涕”。②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
7
成”。③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无路”。④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⑤对唐王朝的忠诚及对故国的眷恋之情。(答出三点,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
[突破诗歌鉴赏选择题“3步骤”]
步骤一:读懂诗歌。疏通诗意,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景”和“情”,是做诗歌选择题的前提。
步骤二:逐一比对。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聚焦比对,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
步骤三:综合比较。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根据排除法确定符合要求的答案。 [典例剖析]
[例5]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
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
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
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
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
8
的资本。
【解题流程】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步骤一: 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读懂诗歌 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使我留下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 A项 根据平时积淀及注释②③与选项比对 B项 “每被老元偷格律”中“老元”即元稹,“偷”是“学习、模仿”之意。 分析正确 分析正确 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也隐含着不太认可C项 言,也表现了李、白二人之间亲密无间李绅诗歌创作的意的关系。 “身后文章合有名”意思是看来只有身D项 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E项 步骤三: 综合比较 最后两句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完成后的得意心情。 思”表述错误 “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不合文意 步骤二: 逐一比对 分析正确 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两项,综合比较选项,得出答案。 【答案】 CD [对点即时训练]
3.(2017·郑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行香子 赵 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谩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 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赵鼎坚决
9
反对,遭到秦桧忌恨。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
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
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
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D.“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老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
泪凄然”,表现了被贬谪的愁绪。
E.“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
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AE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以乐景衬哀情”错误,词中的“草色芊绵,雨点阑斑”不是乐景。E项,“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错误,“生寒”的意思是绿色的榕叶让作者内心升起寒意,身感悲凉。]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要联系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释交代了词人被一贬再贬,最后被流放到吉阳军的背景。“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谩凝眸、老泪凄然”七个字直抒胸臆,将内心的孤独凄凉、落寞悲伤之情倾泻而出。“试倚危楼,将远恨”两句写词人倚着高楼,带着思远之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长安”是指南宋的首都临安,在此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
【答案】 作者以“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谩凝眸、老泪凄然”等抒发被长期贬谪海上的孤独、落寞。(2分)“试倚危楼,将远恨”饱含了对权奸的愤怒之情。(2分)“举头见日,不见长安”和“尚凭阑”等写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贞
10
和怀才不遇之情。(2分)
4.(2017·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 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友人。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②罥(juàn):缠绕。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转晴,庭院中半是残花,
只有游丝飘荡,写得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
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
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
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的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
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AD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项,“游丝”指的是天上的云丝,意境不是凄清迷蒙。D项,“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此处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2)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抓住意象和情感词分析词人情感。
11
借“落花”“残红”等意象表达惜花伤春之情,借“游丝千丈”“晴空”表达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携手”“更尽杯中酒”表达出与朋友聚饮的喜悦,“无奈”透出宴终人散的伤感。
【答案】 ①惜花伤春的情怀。上片前几句写风雨摧残落花,透出伤春之情。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雨后初晴,天空云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乐景写乐情。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④宴终人散的伤感。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说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2.熟记“4类答题模板”,突破鉴赏瓶颈
一、“形象类”答题模板 1.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 )的形象。(步骤①)诗歌中( )句写了( ),表现了( );( )句写了( ),表现了( )。(步骤②)诗人通过塑造( ),抒发(表现)了诗人(主人公)( )的情感(态度、情操等)。(步骤③)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典型例题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因丈夫久出未归而百无聊赖、日见憔悴的思妇形模板演示 象。(步骤①)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地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②)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③) 12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 村① [清]吴伟业
枳篱②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闲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③。 桑落酒④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
【注】 ①梅村:诗人别墅名字。②枳(zhǐ)篱:由枳树密植而成的篱笆。枳,多刺灌木。③啸台:东晋江微《陈留志》“阮嗣宗善啸,声与琴谐,陈留有阮公啸台”,这里泛用作登台典故。④桑落酒:刘绩《霏雪录》“河东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时,取水酿酒”,故名桑落酒。
请结合诗歌颔联,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颔联塑造了一位清高而又不甘寂寞的诗人形象。(2分)(步骤①)颔联中诗人不好拜访别人、惯于较迟地答复对方的来信,体现出诗人懒于(拙于)应酬世俗杂务的清高孤傲的一面,但诗人内心并未死气沉沉,他非常向往别人来拜访自己,渴望友人送来书信,则体现出诗人不甘寂寞、期盼知音的另一面。(4分)(步骤②③) 2.意境(意象)型
答题模板:
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步骤①)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步骤②)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③)
附:意境相关术语
类型 动 术语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澄清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13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度破讷沙①二首(其二) 典型例题 李 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 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全诗描绘了戍边战士战罢归来的图景。(步骤①)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模板演示 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蕴含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冷暖、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浑、壮美的意境,(步骤②)抒发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步骤③) [应用体验] 2.(2016·四川广元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夜宿七盘岭①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 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②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③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意境与情感。分析意境离不开意象,意象的叠加构成意
14
③
境。回答时要抓住关键词“凄美清丽”。体会情感要结合注释①、诗句景中含情的特点和诗人彻夜难眠的境况,抓住关键词“惆怅不寐、凄婉抑郁”。
【答案】 全诗营造出既凄美清丽又被哀愁笼罩的意境。(2分)(步骤①)诗人借难眠之夜辗转反侧,望见拂晓残月、低垂银河、翠绿银杏以及听到子规哀啼、褒城鸡鸣等来营造出这样的意境,(2分)(步骤②)表现出诗人流放途中惆怅不寐、凄婉抑郁的愁绪。(2分)(步骤③)
二、“语言类”答题模板
1.炼字、诗眼型 答题模板: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诗眼是……),(步骤①)这里运用(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步骤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步骤③)[在结构上具有( )的作用,(步骤②)具有( )(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的表达效果。(步骤③)] [典例剖析]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典型例题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1)“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模板演示 滞,(步骤①)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步骤②)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步骤③) (2)“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步骤①)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步骤②)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步骤③) [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蓟门 祖 咏
15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诗以“惊”为线索,以“惊”为基调。(2分)(步骤①)第一句写诗人初到燕台时心为之“惊”,第二句写其为边塞重镇及汉将军营整肃而“惊”,第三句写其为边塞苦寒而“惊”,第四句写其为猎猎军旗而“惊”。颈联写诗人因汉军进攻时意气昂扬,汉军守备时岿然不动而“惊”。最后两句写诗人因为“惊”而雄心勃发,意欲立功边疆,以酬平生之志。(2分)(步骤②)全诗以“惊”展现了诗人的心灵震撼。(2分)(步骤③)
2.炼句型 答题模板:
本句是写( )景(事、情、物、人)的( )特点,(步骤①)运用( )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 )的情怀(感情)。(步骤②)
[典例剖析]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典 型 例 题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模 板 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步骤①) 16
演 示 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步骤②) [应用体验] 4.(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①迮:狭窄。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诗句赏析题。答题思路是“手法+诗意+情感”。手法:“明朝”点明所写内容是作者想象,是虚写。“丹枫”表明时令是秋天,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很明显,这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诗意:“系钓舟”描写的是钓翁的生活,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的愿望。情感:通过想象归隐后的生活,加上颈联“空许国”“只生愁”的铺垫,隐隐流露的是作者报国无门的无奈和苦恼。
【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2分)(步骤①)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3分)(步骤②)
3.分析语言特色型
答题模板:
本诗在语言运用上具有( )的特色。(步骤①)诗中某句写出了( )。(步骤②)诗人运用这样的语言抒发了( )的情感。(步骤③)
附:语言特色常用术语 类型 术 语 17
豪放型 清幽型 伤感型 欢快型 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高旷壮阔、雄浑苍茫、辽阔深远 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安谧美好、清净悠闲、淡雅闲适、奇伟诡谲、含蓄深幽、空灵高远 空蒙迷茫、冷落萧疏、孤寂冷清、迷离恍惚、冷森幽僻、凄清冷落、萧疏凄寂、肃杀凄凉 淳朴自然、生机勃勃、明净绚丽、清新明快、恬淡闲适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越女词(其三) 典型例题 李 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步骤①)诗人用“见客”“笑模板演示 入”“不出来”这一连串似乎很平常的动词短语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的采莲女的形象,“佯羞”一词写其对意中人的心理和情态,十分自然。(步骤②)诗人用“清水出芙蓉”般的语言抒发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步骤③) [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试院书怀① 陈与义
细读平安字②,愁边③失岁华, 疏疏一帘雨,淡淡数枝花。 投老④诗成癖,经春梦到家, 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
【注】 ①这首诗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当时陈与义官司勋员外郎,任省试考官。试院:旧时科举考试的考场。②平安字:平安历上的字,指家信。③
18
愁边:忧愁中。④投老:将老。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平淡有工”,请说说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平实。(步骤①)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浅近、质朴。(步骤②)②意境清雅。(步骤①)细雨稀稀疏疏,春花经雨水冲刷变得淡淡,写出暮春景色的清新淡雅。(步骤②)③情感平淡。(步骤①)以环境的寂寥,衬托自己的内心感受,移情入景,景中透出淡淡的哀愁。(步骤②)④对仗工整。(步骤①)“疏疏”对“淡淡”,“一帘”对“数枝”,“雨”对“花”。(步骤②)(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技巧类”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
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步骤①)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步骤②)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步骤③)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典 型 例 题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①,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①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1)虚写。(步骤①)“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模 板 景,(步骤②)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适的意境。(步骤③) 演 示 (2)以景结情。(步骤①)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步骤②)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步骤③) 19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步骤①)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步骤②)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步骤③)(任选一种) [应用体验] 6.(2017·吉林三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夜二首(其一)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 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②苍鹯(zhà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可参照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性格。颈联中,“利剑摧锋锷”是借剑写人,诗人怀抱利器,心念社稷,本想奋发有为,但利剑的“锋锷”却被摧残了。“苍鹯缩羽翰”是以猛禽自比。诗人本想奋飞万里,如“苍鹯”翱翔苍穹,但现实却硬逼自己垂下了羽翼。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又写出了壮志之难酬,贴切生动。
【答案】 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2分)(步骤①)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步骤②)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4分)(步骤③)
四、“情感类”答题模板 答题模板:
××描写了( )内容(情调),运用( )技巧,(步骤①)抒发某人( )的情感。(步骤②)
20
【注】 步骤①与步骤②可颠倒。 [典例剖析]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典型例题 诗歌内容见“提分攻略1”例5。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1)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步骤①)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模板演示 对文学成就的自得;(步骤②) (2)诗歌并非全是戏言,(步骤①)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步骤②) [应用体验] 7.(2017·合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每一联切入,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首联,“怨别离”一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别离的愁怨;颔联,运用“武陵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与牡丹不期而遇的喜悦;颈联,“不语”“彼此知”等词表达了诗人与牡丹的相知之情;尾联,“只欲栏边安枕席”“说相思”则表达了诗人与牡丹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答案】 (1)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步骤②)暮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步骤①)(2)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步骤②)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步骤①)(3)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步骤②)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步骤①)(4)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步骤②)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步骤①)(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1
[对点即时训练]
1.(2017·龙岩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平 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 ①平凉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明王朝时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平凉渐渐成了边塞。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指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绘冷落、寂寥的平凉春色,荒芜的边城蒙上了一抹灰暗、冷峻
的色调,寄情于景,景中有情。
B.颔联不露雕琢痕迹,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中,包含着诗人
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感叹。
C.颈联抚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秦汉强盛时军队在边
关塞外沙漠中驰骋作战的图景。
D.本诗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宛马如云”,描绘出战马迅猛奔跑
如彤云翻滚的情景,极具动态感。
E.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思绪随之起伏、推移,在历史与现
实的交叠之中闪耀出新的境界。
CE [C项,描绘的是明朝军队作战的情景。陕西为古秦地,诗中“秦兵”指明朝的军队;E项,视线由远及近。]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欲投万里封侯笔”一句从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愧我谈经鬓有华”一句中“愧”“鬓有华”则表达出诗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
22
【答案】 “欲投万里封侯笔”,引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3分)“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人感到惭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如今已两鬓斑白,表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的遗憾。(3分)
2.(2017·长白山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如梦令 春景 秦 观①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③。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④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注】 ①秦观:字少游,北宋文学家、词人。此时词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绿皱:形容春水绿波。④《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 B.一个“溜”字,一个“皱”字,将宁静的春色搅动,又是那样的轻柔,
那样的温和,那样的令人陶醉、销魂。
C.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
这使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点题之笔。诗人借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思深情。
E.这是一首春日怀人之作。眼前莺嘴啄花、燕尾剪波的春光春色,触动
了怀人的心绪。一曲《小梅》,传出了绵绵相思之情。这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CD [C项,“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错,此处诗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D项,“比喻”错,应为“拟人”,一个“瘦”字,把绿杨拟人化。] ★(2)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前两句描写了自然春光之美好,乐景衬哀情,反衬了怀人之情。“玉笙寒”“吹彻”显然是化用了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抒发悲苦和思念。“依旧,依旧”运用反复的修辞,表达悠悠不尽的愁思。一个“瘦”字,赋予绿杨以人的形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答案】 ①以乐景衬哀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②化用。词人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一句,写女子独自在小楼里吹笙,以排遣愁闷,借以表达诗人的悲苦和思念。③拟人。写人与绿杨一样消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伤春念远之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画面。④反复。“依旧,依旧”,运用反复,指《小梅》之曲悠悠不尽,表现诗人忧思情怀不尽。同时节奏鲜明,音韵和谐。(6分,每种手法及准确分析2分,答对三种即可得满分。只有手法,没有分析不给分)
3.求同探异,熟识比较鉴赏“4大题型”
[答题步骤]
[题型突破] (一)比较形象
24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蝴蝶儿 [五代]张泌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①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②。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 典 型 例 题 咏蝴蝶 [北宋]谢逸 桃红李白一番新,对舞花前亦可人。 才遇东来又西去,片时游遍满园春。 【注】 ①阿娇: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此处借指少女。②伊:第三人称代词,词中指蝴蝶。 两个作品都刻画了“蝴蝶”的形象,两个形象有何不同?(6分) 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两首诗词中“蝴蝶”的外在形象。 (1)第一首词中蝴蝶的特点:花间成双成对飞舞。 (2)第二首诗中蝴蝶的特点:花前自由自在飞舞。 步 骤 2.从形象的精神内涵的角度,分析蝴蝶的不同作用。 演 示 (1)第一首词中“双双对对飞”反衬少女孤单无聊的形象;“惹教双翅垂”表现蝴蝶对怀春少女的同情。 (2)第二首诗中“游遍满园春”烘托了春天的美好,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张词的蝴蝶,是概括的形象,强调了其“双双对对飞”的特点;答 案 印 证 (1分)同时作者又赋予它人的情感,看到因怀春而伤心的少女,以致双翼下垂。(2分)谢诗中的蝴蝶更加具体生动。(1分)它在桃李花前飞舞,忽东忽西,自由自在,活泼灵动,赏遍满园春色,欢快愉悦。(2分) [应用体验] 1.(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25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 ①树杪:树梢。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分析古诗中的意象特点,可将诗中若干意象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和概括,王诗中有“晴江”“朝日”“水国”“山桥”等,整体上是明朗清新的,而“猿鸣”“凋伤”“萧森”等,则显然是阴郁、悲凉的。分析比较古诗情感,需要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如诗中的“山水趣”“别离情”“泪沾裳”等。
【答案】 《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女浣”“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3分)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3分) (二)比较语言 [典例剖析]
2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典 型 例 题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注】 [唐]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登崖州城作》诗是李德裕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两诗都有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5分) 1.从“求异”的角度,分析明确两首诗中“望”字所望的对象。(1)第一步 骤 演 示 首中“望”的对象:天涯,即友人远去的地方。(2)第二首中“望”的对象:帝京,即皇帝所在的京城。 2.分析“望”字所表达的人物情感。(1)第一首诗,送友远行望“天涯”,抒发的情感:离别之苦。(2)第二首诗,贬官海南“望帝京”,抒发的情感:对国君的眷念及望不到的失落感伤。 孟诗之“望”是极力远望友人离去的方向,通过这一“望”字,表达了答 案 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无限牵挂的痛苦之情。(2分)李诗之“望”是登楼印 证 远望帝京所在的方向,引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3分)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 雪 柳宗元
27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语言特点的能力。“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联系。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柳诗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烘托之笔,一片空灵。待结句才出现“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千山”“万径”“寒江”“孤舟”“鸟飞绝”“人踪灭”皆为了衬托“蓑笠翁”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的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答案】 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2分)李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夺路而归。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赞颂之能事。(2分)柳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一个老渔翁在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的形象。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2分) (三)比较技巧 [典例剖析]
28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注】,风吹一夜满关山。 典 型 夜上受降城闻笛 例 题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 梅花何处落: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 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理解诗歌的含意,明确重点写作对象。 (1)第一首“风吹一夜满关山”,含意是因听到《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写作重点是自然环境。 步 骤 (2)第二首“一夜征人尽望乡”,含意是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演 示 征人望乡之情;写作重点是人物活动。 2.结合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表达艺术手法的不同。 (1)第一首表达的情感:思乡之情。表达方式:寓情于景。 (2)第二首表达的情感:思乡之情。表达方式:直接抒情。 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间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答 案 印 的思乡的感情。(2分) 证 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或:李诗叙事抒情,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2分) [应用体验] 3.(2017·乌鲁木齐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 起
29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赏析比较手法上的异同,可从所用手法及表达效果上分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主要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花底滑”突出了琵琶声的婉转流利,而“冰下难”突出了琵琶声的滞塞难通;“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指瑟声哀婉悲苦,能使坚硬的金石为之凄楚;瑟声清亢响亮,它可以响遏行云,传到那极高极远的苍穹中去。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
【答案】 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2分)
异: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写听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两句主要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苦、清亢。(4分) (四)比较情感 [典例剖析]
30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别宋常侍 [隋]尹式 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典 型 例 题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①游人:游宦之人,指宋常侍。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从诗歌题目、注释上分析,发掘有价值的信息。 (1)题目“别宋常侍”中的“别”:说明此为分别送行诗。 (2)题目“留别王维”中的“留”:指以诗文作纪念赠给分别的人。 步 骤 演 示 2.抓诗中的关键词,分析诗歌情感的重点。 (1)第一首诗中的关键词:“飘蓬”“秋鬓”“衰颜”等。 情感重点:漂泊的孤寂、人生迟暮的无奈。 (2)第二首诗中的关键词:“寂寂”“空自”“知音”“稀”“故园”等。 情感重点:科举失意、知音少、归隐田园。 从“求异”的角度,分析出每首诗的思想情感即可。 答案尹诗表达了羁旅漂泊的孤寂、同病相怜的伤感及人生迟暮的无奈。孟诗印证 表达了科举不第的失意、知音难遇的感慨及归隐故园的决心。(4分) [应用体验]
31
4.(2017·合肥二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 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作品情感的能力。分析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需要分别分析。“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
【答案】 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2分)
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4分)
[对点即时训练]
1.(2017·福州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甲诗]
送僧往湖南 刘 商
32
闲出东林日影斜,稻苗深浅映袈裟。 船到南湖风浪静,可怜秋水照莲花。
[乙诗]
送濬上人 刘 商
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①。 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注】 ①头陀:行脚乞食的僧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甲诗“闲”字写出诗人出东林乃随性而为,犹如白云无心出岫。 B.甲诗运用光影、色彩对比,写出僧人与自然妙合无痕,富有禅意。 C.甲诗末句写秋水、禅僧、莲花融为一体,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D.乙诗中的落叶、寒山与老僧构成一幅淡远萧疏的画面,诗中有画。 E.两诗皆以实写手法,融诗之趣与画之美为一体,视觉冲击力强。 CE [C项,应为“澄明纯净的氛围”,没有“凄清”之意。E项,“实写手法”错,乙诗“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应是虚写的手法,是写诗人看庭院梅花即将开放,想象那时不见友人,只剩下自己一人独自在花下吟咏的情景。]
★(2)这两首诗皆为送别诗,请简要分析二者情感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甲诗后两句写船行南湖,诗人内心与南湖风浪一般俱静,诗人以“秋水”喻心境的澄明通透,“莲花”喻人心洁净无垢,表达了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乙诗后两句写眼看着庭院中的梅花就要绽放了,只有诗人独自歌咏,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
【答案】 异:甲诗写出诗人对僧友澄明洁净内心世界和出尘风致的欣赏之情。(2分)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濬上人远行后不能同在梅树下吟咏诗歌的遗憾之情。(2分)
同: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却无送别诗的悲苦之情。(2分)
33
2.(2017·大庆三质)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蝶恋花 谢 逸
豆蔻①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②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③
平如剪。
【注】 ①豆蔻:植物名,春日开花。诗词中常用以比喻少女。②步摇:古代妇女首饰。以下三句皆写妇女的首饰。③烟草:形容草色如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开篇“豆蔻梢头春色浅”,巧妙地隐括了杜牧《赠别》诗中的句子:“娉
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既明写春色尚浅的初春时节,又暗指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
B.第三句写和缓的春风徐徐拂动着薄薄纱衣的长袖,从服饰的描写中,
使人想象到少女楚楚动人的身姿。
C.上片结尾一句,写生机勃勃的春燕在楼阴中比翼双飞,轻盈自如,这
情景不由得触动了少女的情怀。
D.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视野远处,只有“一川烟
草平如剪”。
E.此词以委婉含蓄的笔调,写女子面对春天的美丽景色,盛装打扮,倚
栏眺远的喜悦之情。
DE [D项,“结尾一句写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人终于出现”错误,并没有出现。E项,此词写女子春日里见春燕双飞而自悲独居、怅然怀远的情怀。] ★(2)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词结尾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是比较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直抒胸臆(或卒章显志)表达离愁,而本词结尾“一川烟草平如剪”描写了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
34
的芳草地,显然是以景收结(或融情于景),含蓄蕴藉,余韵深长。
【答案】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选其一即可)(1分)以“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写出了自己去国离乡、沦为阶下囚后内心浓重的愁苦之情。(2分)
谢逸的《蝶恋花》结尾则是以景结情,融情于景。(选其一即可)(1分)“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写女子希望心上人归来而倚着栏杆远望,却只看到那一平如剪的带着烟雾的芳草地,含蓄蕴藉地表达了女子极度失望的惆怅伤感之情。(2分)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