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课堂教学的探讨
“素质”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一种内在的隐性的东西,却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表现出来,如人的智力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水准、思维方式以及人适应自然或改造自然的能力,即创造力等。学校教育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为重要。当然我们培养的首先是合格的人,其次才是专业的人才。从学校的综合治理上看,应该首先肯定,德育工作、体卫工作、教学工作及其它各项活动,首先是为培养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服务的,课堂教学的深层含义则为了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专业“人才”。如果学校培养不出一个合格的“人”,既使他满腹经论,那又有何用。我们说素质教育应该主导学校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如何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作用正是我们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
1 知识是素质的重构成,而知识来源的主渠道之一正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培养人的认识能力的基础保证
人类几千年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汇集成了教科书,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贵财富。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以最简洁的方法和形式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正是我们教师的任务,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传授”上。我们所谓的“传授”,已不是筒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了。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人,是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人,我们的目的也不是为教授出一群简单的书呆子、“书虫”,我们的目的是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主动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创造性、发展性的学习。知识是要掌握的。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同样也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最关键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母语,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外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数理化是为了研究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并使这规律为人类服务。当然还有史、地、生、政等,各科都有各科的特点和用途,如果都学好了,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博学多才,有了理论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而这些学科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
2 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效率的提高事半功倍
2.1 知识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我听过比较优秀的课,也听过不合格的课,作为一名老师,也上了十多年的课,并非常赞成钱富奎教师讲过的一句话,知识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对于教师来说,讲课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首先要讲清楚,讲明白,还能使学生爱听,这是一种功夫。然而讲清了,不等于学生“学会”。因此操练至关重要,以英语为例,句型对话是要求学生练口的,那么只有通过实践,当堂训练,使学生当堂达标。然而操练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首先要面对大多数要想办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其次要讲求操练的层次,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快节奏,要遵循学生的认识结构,由易渐难,会读——读准——
会说——会用,由整体操练过渡到个体操练,使其熟练程度不断加深,何愁其不会呢?
2.2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教方法、教学法。我们很多教师的观念还很不到位,时有体罚学生现象,使师生关系僵化,主要是因为学生不爱学习或违反纪律,为什么不试图改变一下师生关系呢?记不清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然这句话不是绝对的,但它至少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道理,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事物发展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那叫做“灌”,”教”是要讲求方法的,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启发,教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即启迪思路,由学生自己去推断结论,或让学生划出规律,这样他们就能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探求知识,一旦他们入门了,其内在潜力将会变成巨大的无休止的动力,从而促使他们渴求更多的知识,也使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我想他们应付各种变化莫测的考试也是游刃有余的。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 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3.1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2 钻研教材,学习大纲,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备好每一节课是保证。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还很弱,往往抓不住重点、难点。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不能体会编者的意图,因此研究教材,体会教材仍是教学中的关键。
3.3 课堂调控举足轻重,它直接影响知识的当堂落实。一堂讲的再精彩的课,如果学生不注意听,教师不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也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教师上课时眼里要有学生,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从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中观察学生,并适时地调控整个课堂气氛。
3.4 研究教法,激发兴趣。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再默守陈规,研究教法,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怎样诱导学生,启发学生,采取必需的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师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