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标准。……名词解释 二、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填空、选择 1.导向作用 2.激励…… 3.评价……
4.对教育活动的支配作用。
总之,教育目的是衡量、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题、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名词解释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名词解释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他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 (二)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 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体本位论
其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卢梭。 (二)社会本位论
其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简答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央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二)素质教育(全重点)……论述题
1.概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名词解释
2.本质: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3.内涵、特征……论述题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1)端正教育思想,转变观念;
(2)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此为教育观念的核心; (3)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 (4)改革考试制度; (5)提高校长、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具体来说 ★A德育
概念: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基本任务:
1. 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三观。
3.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义基本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的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B智育
概念: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
教育。 基本任务:
(1)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C体育
概念: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基本任务:
1)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学生掌握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习惯 3)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学生文明的习惯。 D美育
概念: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4)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时形成血栓创造美的能力。 E劳动技术教育
概念: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主要任务:
1)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
2)是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 3)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3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关系:
1)………………紧密相连,他们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3)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 4)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
5)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性,如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创造潜能,这些不同点铸造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性独特的学生。因此,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了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名词解释
二、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一)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二)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三)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四) 人口发展状况
(五)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填空、选择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 代学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代学制。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的“壬戌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2010年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此:今后一
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填空题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
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改革)任务(趋势):……简答题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进代学制。
(二)现代教育制度(学制)的发展(改革)趋势……简答题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题目:
1.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2. 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