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速度。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演示理解电磁波的产生及其在真空中的传播。 重、难点: 电磁波的产生。
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收音机、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 1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话的传播需要电话线,收音机、电视信号的传播没有导线,它们靠什么传播?……电磁波 进行新课:
1、电磁波的产生: 演示:课本80页试验
结果:产生了电磁波(为什么电流要时断时续) 结论: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 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 水波 声波
电磁波,木棍的上下振动 发声体的往复振动 导体中电流不断变化 2、电磁波的传播:
在很多介质中可以传播,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用c表示:c=3×108m/s这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
①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m
②频率:1秒钟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 1MHz=1000kHz= 它们的关系:c=λf 3、电磁波的分类:
课本81页图示,分类的依据是频率或波长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阅读“科学世界” 录像……电磁波的海洋
3、达标练习:课本后83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总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包中课堂上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工作和工作的必要因素,并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努力工作而不做工作的例子,引起学生的焦虑,激发他们对学习工作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工作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实验:测量你做的工作和你上楼花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一个物体受力并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就说这个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2.工时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物理并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理解杠杆可以抽象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营造探究的氛围,用杆秤称量物体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讨论、问答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每组学生分别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电线,有的用锤子将木板上的钉子提起,有的用瓶盖螺丝刀提起瓶盖,还有三组
用钳子将电线分别弯成三角形、矩形和圆形。大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是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是否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板上用相同的力拉木块和小车。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三、功的计算
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