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的欣赏教学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的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欣赏教学工作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二、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美国教育家艾斯纳的DBAE教育理论把美术教学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主张国个领域的融汇贯通,成为有机的整体。并特别看重美术评论的作用,认为在小学生没有建立起历史概念的情况下,美术评论对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就很重要。同时DBAE理论又认为美术教学的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制作中。俗话说:“眼高才能手高。”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三、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

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如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纤夫们在学生劳动下的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景,而自觉地体验画面纤夫们劳动的艰辛,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纤夫)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转轴拨弦两三声,末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