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鼓励
爷爷上过私塾,于是我的小时候,爷爷总拿私塾的规矩来要求我:“不读书,十戒尺;不练字,十戒尺;贪玩,十戒尺;淘气,十戒尺......”我小时候很淘气,虽然爷爷从未按照规矩打过我,但这一句句规矩,却成为我对已经去世的爷爷最深的印象。这似乎也正好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模式,只要你犯了错误,等待你的都是——惩罚。可以说惩罚教育从孔孟到现代,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教育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单一的教育观点已经不能应对所有的情况了,于是一种新的教育观点孕育而生——赏识。当学者提出赏识教育时,迅速的被人们所接受,风靡全社会。但慢慢的人们开始提出质疑,为什么我每天都赞扬我的孩子,但孩子的变化却不那么明显,甚至于没有呢?
第一个原因,我们必须明白,惩罚教育和赏识教育是一对互补的因素,只有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对孩子起到作用。单单使用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是片面的,甚至是无效的。
第二个原因,我们要区分赏识中的表扬与鼓励。表扬与鼓励绝对不是同一概念,当然它们的意义也存在着差异。
举个例子,孩子在父母下班之前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当妈妈下班回来,表扬会说:“唉呀,孩子,你真棒,太干净了,走,妈请你吃肯德基。”而鼓励会说:“宝贝,你真是长大了,知道打扫房间,体贴妈妈了。”表扬注重的是结果,而鼓励则注重的是行为过程。表扬只会让孩子明白,只要打扫房间就能得到肯德基,而鼓励则会让孩子明白,原来打扫房间是体贴父母,是长大的表现。两者比较起来,教育意义孰重孰轻,不言而喻。
卢勤写过一本书,叫做《告诉孩子你真棒》,这里,我想补充的是当我们赏识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孩子他到底棒在哪里,如果不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很容易就会将表扬与鼓励混淆。
再举个例子,孩子在画画,父母表扬孩子:“孩子,你画的真好,你真是个小徐悲鸿。”第二天,孩子又画了一幅画,又表扬孩子说:“孩子,你画的真好,你真是个小达芬奇。”第三天,孩子又画了一幅画,再表扬孩子说:“孩子,你画的真好,你真是个小毕加索。”
那我要猜测一下,第四天要是孩子再画一幅画,您是不是该说他是“小齐白石”了呢?照这样下去,古今中外的画家总有一天会被用光的,到时候您对孩子说他是什么呢?换个角度来考虑,也许孩子连齐白石是谁都不知道呢?孩子便是一头雾水,那就更不要说孩子知道他的画好在哪了!连自己的画好在哪都不知道,孩子怎么进步?如何成长?
要是鼓励,则第一天会对孩子说:“你画的真好,你看,画的结构挺得体的。”于是孩子知道,原来画的结构得得体,便在第二天画画的时候,注意到这一点,使之更好。第二天鼓励又会对孩子说:“你画的真好,你看,画的颜色搭配挺合理的。”于是在第二天,孩子就会知道,画画应该做到颜色搭配合理。父母只有这样慢慢的引导孩子,给孩子指明方向,孩子才会进步,才会成长!
卢勤曾说:“好孩子是夸出了的。”在此基础上,切记,夸要夸得具体,夸要夸得明确,要给孩子夸出一级级进步的台阶,表扬不等于鼓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