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材分科:重点药物46种
1. 蓼科:大黄、何首乌、虎杖、拳参、蓼大青叶
2.毛茛科:附子、白芍、黄连、牡丹皮、威灵仙、乌头类、白头翁、赤芍、升麻、川木通
3. 菊科:木香、苍术、白术、紫菀、艾叶、漏芦、广升麻
4.豆科:甘草、苦参、葛根、黄芪、山豆根、苏木、鸡血藤、降香、合欢皮、海桐皮
番泻叶
5.五加科:人参、三七、西洋参、大通草、五加皮、通草
6.伞形科:白芷、当归、川芎、柴胡、独活、羌活、前胡、藁本、防风、北沙参、明党参
含挥发油、香豆素(白芷、独活)、生物碱(川芎)、皂苷(柴胡)等;
含分泌组织:分泌腔(白芷),油室(当归、独活、川芎、藁本),油管(防风、柴胡)。
7.百合科:川贝母、麦冬、浙贝母、黄精、重楼、天冬、知母、玉竹、土茯苓
8. 姜科:莪术、郁金、姜黄、高良姜、
9.桔梗科:党参、桔梗、南沙参
10.萝藦科:白前、白薇、香加皮、徐长卿
11.茜草科:巴戟天、钩藤、茜草、穿根藤
12.唇形科:丹参、黄芩
13.防己科:防己、粉防己、北豆根
14. 兰科:天麻、白及
15.龙胆科:龙胆、秦艽
16.石竹科:银柴胡、太子参
17. 苋科:牛膝、川牛膝
18.玄参科:地黄、玄参、胡黄连
19.芸香科:黄柏、白鲜皮,枳壳(枳实)、陈皮(青皮|橘核)、化橘红;香橼、佛手。性状:有分泌腔。显微:油室,草酸钙方晶。成分:多含有挥发油及黄酮类。
◆几种含三萜皂苷的重要中药:甘草、黄芪、人参、远志、牛膝等。
20.夹竹桃科:罗布麻叶、络石藤
21.桑寄生科:桑寄生、槲寄生
22.十字花科:大青叶、南板蓝根、北板蓝根
23.天南星科:半夏、石菖蒲、天南星、白附子
24. 百部科:百部 44. 莎草科:香附
25. 柏科:侧柏叶 26.蚌壳蕨科:狗脊 27.川续断科:续断 28. 大戟科:甘遂 29. 冬青科:枸骨叶 30. 杜仲科:杜仲 31.黑三棱科:三棱 32. 胡椒科:海风藤 33. 葫芦科:天花粉 34.旌节花科:小通草 45. 商陆科:商陆
46. 薯蓣科:山药
47.乌毛蕨科:广东贯众
48.水龙骨科:骨碎补
49. 罂粟科:延胡索
50. 鸢尾科:射干
51. 远志科:远志
52. 泽泻科:泽泻
53. 樟科:肉桂、乌药
54. 紫草科:紫草
35. 楝科:苦楝皮 55.鳞毛蕨科:绵马贯众
36.马兜铃科:细辛、广防己、 56. 瑞香科:沉香
37. 木兰科:厚朴、广海风藤 57.桃金娘科:桉叶
38. 木棉科:广海桐皮 42. 茄科:地骨皮 39. 木通科:大血藤
40. 木犀科:秦皮 41. 蔷薇科:地榆、枇杷叶 43. 桑科:桑白皮
二.名词解释
1. 道地药材:指来自一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生产和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著名的药材。
2.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形如云朵状的花纹
3. 过桥:指黄连有的节间长而平滑如茎杆
4. 珍珠盘:指银柴胡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茎残基
5. 砂眼:指银柴胡表面的凹陷须根痕
6. 狮子盘头:指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7. 豆豉尾:指党参尾端及支根脱落处常见的黑褐色胶状物
8. 朱砂点:指茅苍术断面散有的红棕色油点
9. 起霜:指茅苍术断面暴露稍久,析出的白毛状结晶
10. 蚯蚓头:指防风根头部多有密集如蚯蚓的细环节,又称旗杆顶
11. 芦头:指人参顶端的根茎部分
12. 芦碗:指人参顶端根茎上的茎痕
13.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
14. 菊花心:1.指木射线或木薄壁细胞干枯皱缩形成裂隙后,在木质部中构成的放射状花纹,如甘草、黄芪
2.指木射线与形成层或年轮交织而成的花纹,如白芍,三七
15. 车轮纹:指药材断面木质部与木射线相间,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车轮样的纹理,如防己广防己
16.金井玉栏:指断面韧皮部白色,木质部淡黄色,交界处有一浅棕色环,如桔梗、板蓝根
17. 金包头:指知母顶端有残留的浅黄色的芽孢或茎痕
18. 鹦哥嘴:指天麻药材一端的红棕色干枯芽孢,又称红小瓣
19. 肚脐眼:指天麻药材一端的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状疤痕,又称肚脐笃
20. 三切面: 横切面—与纵轴垂直所作的切面
径向切面---是通过直径所作的纵切面
切向切面---是不通过中心而垂直于半径所作的纵切面
21. 罗盘纹:指商陆横切面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
22.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23. 虎皮斑:指炉贝表面黄棕色的斑块
24. 马牙嘴:指炉贝顶端瘦尖,多开口
25. 锦纹:指大黄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可见的类白色网状纹理
26. 星点:指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黑褐色的小点,即异型维管束
27. 鬼脸:指升麻皮部脱落露出黑白相间的网状筋脉,上有数个圆洞状茎基,圆洞内部粗糙
28.翻皮突肉:指甘草切口外皮收紧,肉突起,中央稍凹陷
29. 黄马褂:指红参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尔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
30. 疙瘩丁:指杭白芷皮孔横长排列成4行
31. 云头:指白术表面不规则的瘤状突起
32. 老姜皮:指冬麻表面的纵皱纹及点状突起,也叫芝麻点,排列而成的多轮横环纹,
33. 隔砂线:指肉桂断面中间的黄棕色线纹
34.性状鉴别:指用眼看、手摸、鼻嗅、口尝等方式了解药材性状,判断药材品种和质量的鉴别方法
35.分体中柱:蕨类植物的根茎一般具有网状中柱,网状中柱的每一个维管束又称~
┍纤维性:含纤维较多的药材的断面呈片状或纤维状,如北柴胡。
36┝粉 性:含淀粉粒较多的药材断面呈白色粉状,如白芷。
┕颗粒性:药材断面略显不平、颗粒状,如大黄。
37.筋脉点:根与根茎类药材的横断面或切面,维管束或纤维束呈点状。
┍次生皮层:有的双子叶植物的根,栓内层发达,又名“次生皮层”。
38┝后生皮层:有的双子叶植物的根,皮层外部细胞栓化起保护作用,称“后生皮层”。
┕后生表皮:有的双子叶植物的根,外皮层细胞的壁增厚并栓化,行保护作用。
39┍内涵韧皮部:为异常构造,次生木质部中包埋着次生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
┕内生韧皮部:是位于次生木质部里端的韧皮部,有的与木质部的里端密切接触,
三.鉴别
性状鉴别注意要点:
(1)判断确定是根还是根茎
(2)判断确定是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
(3)观察和描述的顺序和内容是:外形、大小、色泽、外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的特征
1.如何鉴别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的根及根茎?
双子叶根:表面有栓皮、有形成层环纹、皮部窄,具放射纹,木部宽,放射纹明显,无髓部
单子叶根:表面无栓皮、有内皮层环纹、皮部宽、无放射纹,木部窄,无放射纹,髓部明显
双子叶根茎:表面有栓皮,有形成层环纹,皮部有放射纹,木部大,放射纹明显,髓
部明显
单子叶根茎:表面无栓皮,有内皮层环纹,皮部散在筋脉点,木部小,散有筋脉点,无髓部
2.如何鉴别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的根及根茎的显微鉴别
双子叶根:次生构造、外表有周皮,皮层窄,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型,无髓部
单子叶根:初生结构,外表有表皮,皮层宽,内皮层明显,维管束为辐射型,明显髓部
双子叶根茎:次生构造,外表有周皮,皮层宽,有根迹或叶迹维管束,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型、双韧型,有明显髓部
单子叶根茎:初生构造,外表有表皮,皮层宽,内皮层明显,有根迹或叶迹维管束,维管束为有限闭锁型,无髓部
各部总结
一.科、品种、入药部位
1.来源相同或可能相同的植物的中药:川乌--附子 白芍—赤芍 莪术—郁金
郁金—姜黄 板蓝根—大青叶
2.块根入药:何首乌、附子、地黄、郁金、麦冬、太子参、百部、天冬
根茎入药:双子叶—苍术、川芎、白术、藁本、北豆根、胡黄连
单子叶---石菖蒲、山药、莪术、香附、黄精、知母、玉竹、射干
蕨类---绵马贯众、狗脊
块茎入药:延胡索、半夏、天麻、三棱、泽泻、天南星、白及
鳞茎入药:川贝母、浙贝母
根及根茎入药:大黄、甘草、龙胆、丹参、紫菀、威灵仙、山豆根、徐长卿、茜草、白薇、
根茎及根入药:羌活、藁本 、白前、南板蓝根
茎木类藤入药:钩藤、鸡血藤、大血藤、海风藤、关木通、川木通
茎木类木入药:沉香、苏木、降香
根及根茎的正常构造:
双子叶植物根的典型代表药材——人参
双子叶植物根茎的典型代表药材——黄连
单子叶植物根的典型代表药材——麦冬
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典型代表药材——石菖蒲
根及根茎的异常构造:大黄、何首乌、川牛膝、牛膝、商陆、黄芩、紫草、龙胆
二 .性状鉴别
(一)大科类根及根茎类药特征,断面、显微、成分
1.蓼科—异型维管束、簇晶、少石细胞、网纹导管、蒽醌类
2.苋科---异型维管束、砂晶
3.豆科---方晶及晶鞘纤维(除黄芪),具缘纹孔导管、黄酮类、纤维性、粉性、豆腥气
4.伞形科---棕色油点、油室、挥发油、香豆素、香气特异
5.桔梗科---乳管、有菊糖、无淀粉粒(党参有菊糖和淀粉粒)、皂苷
6.菊科---棕色油点、油室、针晶、有菊糖无淀粉粒、挥发油、有香气
7.单子叶植物—根茎:筋脉点散在、有或无内皮层、角质层、显黏性、
粘液细胞含针晶束,除贝母
(二)表面特征
1.网纹:大黄、延胡索、黄芩、木香、川木香、补骨脂
2.明显横长皮孔:何首乌、白芍、黄芪、白芷、当归、鲜地黄、天花粉、牡丹皮
3.瘤状突起:附子、三七、川芎、川乌、草乌、白术
4.明显凹陷茎痕:延胡索、人参、半夏、川芎、天南星、白术、藁本、桔梗
5.芦头:人参、桔梗、南沙参
6.横皱或环纹:龙胆、人参、党参、远志、西洋参、红参、前胡、防风、南沙参、胡黄连
7.顶见纤维叶基:南柴胡、知母、前胡、防风
8.环节:双子叶根茎—黄连、川芎、苍术、羌活、胡黄连
单子叶根茎----石菖蒲、莪术、天麻、白及、三棱、泽泻、黄精、玉竹、知母、香附
9.基部不对称:番泻叶
10.具毛茸:番泻叶、狗脊、枇杷叶
11.叶羽状分裂:艾叶
12.刻划明显油痕:厚朴、肉桂
13.内表见闪亮小结晶:厚朴、牡丹皮
(三)断面及质地特征
1.菊花心明显:白芍、黄连、甘草、黄芪、丹参、赤芍、续断
2.车轮纹:防己、大血藤、广防己
3.多轮同心环:牛膝、川牛膝、软紫草、商陆、葛根
4.筋脉点环状:绵马贯众、龙胆、牛膝、川牛膝
5.筋脉点散在:单子叶根茎及茎的特征——石菖蒲、山药、莪术、半夏、天麻、白及、香附、黄精、知母、玉竹、射干、姜黄、高良姜、三棱、泽泻、天南星、石斛
6.树脂道点:人参、三七、西洋参、五加皮
7.红棕色油点:1.伞形科:白芷、当归、川芎、羌活、前胡
2.菊科:木香、苍术、川木香、白术
3.石菖蒲、鲜地黄
8.形成层环:1.多角形----附子、川乌 2.波浪形---川芎 3.类方形---杭白芷
4.角质状---牛膝、莪术、郁金、天麻、白及、黄精、玉竹、香附、姜黄、天冬
9.富粉性:防己、天花粉、半夏、川贝母、山药、葛根、天南星、浙贝母、
10.纤维性显粉性:甘草、黄芪、葛根
11.纤维呈裂片状分层:黄柏、北柴胡、秦皮、苦楝皮
(四)具芳香气
1.伞形科:白芷、当归、柴胡、川芎、独活、羌活、防风、前胡、藁本
2.菊科:木香、苍术、川木香、白术、艾叶
3.姜科:莪术、郁金、姜黄、高良姜
4.木兰科:厚朴
5.樟科:肉桂
(五)味极苦或苦:黄连、龙胆、黄柏、黄芩、大黄、胡黄连、
山豆根、苦参、泽泻、北豆根、秦皮
(六)水试:水浸液颜色
1.红色:苏木(酸化黄色、碱化星红色)
2.墨黑色:玄参
3.蓝色荧光:板蓝根、大青叶(紫外光)、秦皮(碧蓝色荧光)
(七)火试:降香---黑烟、冒油、残留白色灰烬
(八)毒性:生川乌、附子、白附子、关白附、生南星、生半夏
三.显微特征—横切面
主要观察特征:1.厚壁细胞:纤维、石细胞
2.分泌细胞:油管、油室、油细胞、乳管、树脂道、分泌道
3.细胞内含物:草酸钙结晶、淀粉粒、钟乳体、菊糖、橙皮苷、硅质块
(一)异型结构
1.异型维管束:大黄、何首乌、牛膝、川牛膝、鸡血藤、商陆、葛根
2.内涵韧皮部—木间韧皮部:沉香
3.木栓环内移---木栓管状组织:黄芪(栓内层处)、黄芩(木质部处)、
软紫草(韧皮部及木质部)、硬紫草(韧皮部)
(二)木栓层夹石细胞:黄芩、党参、苍术、杜仲、白术
(三)中柱鞘厚壁组织:
1.石细胞群及纤维束:鸡血藤、秦皮
2.纤维束(伴极小石细胞):关木通、味连、雅连
3.石细胞群(伴少纤维束):杜仲
4.纤维束及石细胞:肉桂
5.纤维束环带:钩藤(环管纤维)
(四)韧皮部厚壁组织:
1.纤维束呈带状:黄柏(硬韧带)
2.纤维束层带状(伴少石细胞):秦皮
3.石细胞环带(少纤维):杜仲
4.纤维束及石细胞:威灵仙、东北铁线莲
(五)木质部纤维束环列:北柴胡、苍术
(六)内皮层细胞壁:1.均匀增厚:麦冬、泽泻 2.凯氏增厚:石菖蒲、郁金
(七)石细胞环带:麦冬(内皮层外侧)、巴戟天(皮层内)、
厚朴(栓内层处)、广防己(栓内层内侧)
(八)栅栏状细胞:番泻叶
(九)导管排列:1.单列或V形:川芎、川乌 2.稀少、径向排列:人参、桔梗
(十)保留单子叶特征的双子叶植物
1.威灵仙及坚龙胆(表皮、内皮层、无髓)
2.龙胆(表皮、内皮层、髓)
3.川乌及附子(后生皮层、内皮层、髓)
4.草本植物:表皮、内皮层、髓
(十一)维管束类型:
1.蕨类:双韧管状或周韧维管束、最外层为内皮层环
2.单子叶植物:根---辐射形(相间)排列 根茎---有限外韧或周木型围观数据
3.双子叶植物:无限外韧维管束
(十二)细胞内含物
1.淀粉粒:绝大多数植物含有、单粒或复粒、贝母类常有单粒、复粒及半复粒
2.有菊糖无淀粉粒:1.桔梗科:桔梗、党参(两者皆有)
2.菊科:木香、苍术、川木香、白术
3.有多糖无淀粉粒:天麻
(十三)草酸钙结晶
1.簇晶:1.蓼科—大黄、何首乌、蓼大青叶
2.五加科---人参、三七、西洋参
3.毛茛科---白芍、牡丹皮、赤芍
4.关木通、番泻叶
5.簇晶排列—白芍、赤芍
2.方晶:甘草、地黄、鸡血藤、沉香、厚朴、黄柏、番泻叶、石菖蒲、浙贝母
3.砂晶:牛膝、川牛膝
4.针晶:双子叶植物:巴戟天(束状)、龙胆、苍术、肉桂(散在或成束)广藿香、商陆
单子叶植物:束状:半夏、麦冬、天麻、天南星、石斛
硅质块结晶:石斛
(十四)晶鞘纤维:甘草、黄柏、石菖蒲、鸡血藤、番泻叶
(十五)石细胞:1.分枝状:厚朴、黄柏 2.三面增厚:麦冬、肉桂
无石细胞的根及根茎类药:大黄、何首乌、甘草、三七、人参、桔梗
(十六)分泌组织
1.油室:1.伞形科:川芎、当归、羌活
2.菊科:木香、苍术、川木香、白术
2.油细胞:石菖蒲、厚朴、肉桂
3.油管:防风、柴胡
4.乳管:党参、桔梗、南沙参(韧皮部)
5.分泌腔:白芷
(十七)气孔:
1.直轴式:唇形科及爵床科:马蓝叶
2.不等式:大青叶
3.不定式:川贝母、浙贝母
4.平轴式:番泻叶、蓼大青叶
四.成分及理化反应
(一)含相同成分的药:1.番泻苷ABCD:大黄、番泻叶
2.人参皂苷:人参、红参、西洋参、三七
3.靛玉红及靛蓝:板蓝根、大青叶、蓼大青叶
4.芍药苷:白芍、赤芍
5.黄连小檗碱:黄连、黄柏
6.双酯类生物碱:川乌、附子
7.苍术酮类:白术、苍术
8.丹皮酚:丹皮、徐长卿
(二)检查成分类别
1.生物碱:1.碘化铋钾显红色:延胡索、百部、浙贝母(橙黄)、厚朴(橙红)
2.硅钨酸显乳白色:百部、浙贝母、厚朴
2.蒽醌类:1.遇碱液显红色:大黄、何首乌、番泻叶
3.黄酮类:1.醋酸显橘黄色:黄芩
2.盐酸加镁粉显红色:黄芩
4.鞣质类:三氯化铁:狗脊、丹参
5.皂苷类:1.泡沫实验:牛膝、太子参、柴胡、桔梗
2.醋酐加浓硫酸:二液面交界处棕红色:党参、商陆、威灵仙
6.显微化学反应:黄连、柴胡、肉桂
7.微量升华反应:大黄、何首乌、沉香、牡丹皮、蓼大青叶
五.粉末特征
掌叶大黄粉末特征
草酸钙簇晶:多、大、棱角短钝,导管多网纹,淀粉粒脐点多星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