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中国解谜之旅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教学设计【教学⽬标】
1. 浏览⽬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 选读书中报道⼈物的任意章节,了解⼈物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选读⼈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教学⽅法】范例法,点拨法,猜读法,速读法,批注法【教学过程】⼀、背景导⼊
⼆、读⽬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猜读题⽬(⼆)浏览⽬录
学⽣浏览⽬录,说⼀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哪⼏⽅⾯的内容?三、选读,了解⼈物故事,感受红军精神
(⼀)选读。学⽣选取书中报道⼈物的任意章节,速读,摘记⼈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论,标注最让⼈感动的故事或细节,写下⾃⼰的阅读感受。(⼆)师⽣交流,教师点拨四、布置作业阅读全书,继续解密。【板书设计】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美国】
附1:《红星照耀中国》导读整体规划
计划⽤4周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节阅读课。其中1-2节是导读课,第3节是读书汇报课,第4节是读后感写作指导课。具体如下:第⼀课时,阅读⽬录,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激发学⽣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选读报道⼈物事迹的任意章节,了解⼈物的故事,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学习“读故事,知⼈物,解谜团”的⽅法。课后作业:
阅读全书,继续解谜。建议,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①者先后报道了哪些红军将领、战⼠的事迹?请你划出这些⼈物的主要经历及作者的评价,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批注⾃⼰的阅读感受。②苏维埃的政治、经济、⼯业、教育、⽂化、⽣活是怎样的?
③共产党认为中国⼈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党的基本政策、战略是怎样的?④随着采访的深⼊,作者的情感发⽣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第⼆课时,《长征》专题导读。结合原著,划出红军的长征路线图,依次写下红军牺牲的⼈数、主要故事,了解红军长征的起因、经过、结果;探讨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意义,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学习“读长征,探原因,悟精神”的⽅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整本书的主题思想: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宛如⼀颗颗光华璀璨、熠熠闪亮的“红星”,照耀在中国的⼟地上,给中国,给亿万⼈民以新的希望。课后作业(任选其⼀):
1.搜集、阅读其他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书籍等资料。
2.阅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森?索尔兹伯⾥【美】);3.阅读《中国共产党⼈的第⼀个长征报告》(作者:陈云)。第三课时,举⾏读书汇报会。学⽣选择其中⼀个主题,作主题发⾔:
1.我最喜欢(敬佩)的红军。将领或战⼠皆可,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物的主要经历、主要性格或品质,并说清楚这个⼈物带给你的启⽰、感受;
2.我⼼中的长征。可以从宏观的视⾓解读,也可以从微观的视⾓观察;可以⽤理性的⽅式分析我对长征的认识,可以⽤感性的⽅式抒发我对长征的情感……
3.我所了解的苏维埃。要求结合原著,说清楚苏区的创建、政治、经济、教育、⽂化、外交、⽣活等,可以综合各⽅⾯说,也可以只讲其中⼀⽅⾯。
4.难忘的西北之旅。要求以斯诺的⼝吻,讲述在红⾊苏区采访的主要经历、感受,要有具体的、最难忘的⼈、事或场景。5、魅⼒四射的报告⽂学——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可以从⼈物刻画、环境描写、多⾓度叙事⼿法、叙议结合等⾓度出发。
课前各⼩组交流,组员依次发⾔;选出各组代表上台发⾔,教师点拨,总结。
第四课时,读后感写作指导。⾸先指导学⽣选择⾃⼰感受最深的、最有话可说的⼀个点,可以是红军中的⼀个⼈,⼀个故事,或者战争与⽣活的⼀个场景,或者共产党的战略、战术,作为读后感的切⼊⼝;接着确定读后感的中⼼,画出思维导图或者写作提纲;然后当堂写出⾃⼰感受最深的那个⽚段;课后扩充成篇。附2:我读《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
朽名著,⼀部⽂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10⽉在中国西北⾰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的陕⽢宁边区)进⾏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多种⽂字,⼏乎传遍了全世界。——这是⽹上的评论。可是,此前,我从没有读过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2016年12⽉5⽇的晚上。我迫不及待地读,刻不容缓地读,直⾄凌晨六点,终于读完全书。第⼆天,我的眼睛肿胀得⼏乎⽆法睁开——吸引我的,不是论抗⽇战争、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游击战术、俄国的影响等,⽽是经历了艰难的长征之后,在红⾊旗帜下的那些⼈,那些故事。
通过“红⾊⼤门”、与作者⼀起遭遇⽩匪追击之后,我读到了书⽣出⾝的“造反者”周恩来——他是⼤官僚家庭的⼉⼦,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起义,是党的创建⼈,是著名的⾰命组织者……⽆私地忠于⼀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在《苏维埃的掌权⼈物》《⼀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现年四⼗四岁的⽑泽东。童年、在长沙的⽇⼦、⾰命的前奏、国民⾰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的成长轨迹,⽽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
在书中,这样的⼈物,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从没吃过⼀次败仗的红军⼤学的校长林彪,⼀家被灭⼝66⼈、让斯诺懂得“阶级⽃争”的红⾊窑⼯徐海东,⼈⽣五⼗始的教育委员徐特⽴,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整天
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专家朱作其,参加了⼆万五千⾥长征的16岁的江西⽼表,已经64岁⾃称是年纪最⼤的红军战⼠⽼李,担⼼记者把⾃⼰写进专著、被外国⼈误以为“鸡巴”⽽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向季邦……
他们,虽然出⾝不同,但是都⼏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悲剧,都经历了诸多九死⼀⽣的战⽃,都⽆⼀例外的,参加了红军,跟随“红星”的旗帜,来到了陕⽢宁这⽚红⾊的神奇⼟地,在苏区⼯⼚积极⼯作,在红军⼤学认真学习,在政治课上⾃由讨论,在空闲时间观看红⾊剧社的演出,参加识字游戏,阅读墙报,唱歌……不管是领袖、将领,还是普通战⼠,他们的⾝上,都闪烁着理想的光芒,散发着⼀种不可征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量和热情。他们的故事,就是1936年,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红军的恢弘历史,就是由这许多的⼈,伟⼤的⼈和普通的⼈,共同写成的。所以,埃德加.斯诺才会在《序》中说,“从字⾯上讲起来,这⼀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命青年们使这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本书如果是⼀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读完了这本书,我找到了引导学⽣阅读的⽅法,那就是,和孩⼦们⼀起,再⼀次慢慢⾛进这本书,去书中寻找那些写下中国红军历史、创建苏维埃共和国、随时准备投⾝抗⽇洪流的了不起的⼈,那些感⼈⾄深的故事,从⼈物和故事⼊⼿,感受红军的精神,理解作品的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