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一个氧气瓶的容积是32 L,其中氧气的压强是130 atm,规定瓶内氧气压强降到10 atm时就得充气,以免混入其他气体而需洗瓶,今有一车间每天需要用1.0 atm氧气400 L,问一瓶氧气能用几天。 解:先作两点假设,(1)氧气可视为理想气体,(2)在使用氧气过程中温度T不变,则:
PV由PV RT 可有MRTMPV每天用掉的氧气质量为MRT1111
PV瓶中剩余氧气的质量为M
RTMMPVPV1301032∴n9.6
MPV14002212111
10.6 质量为10kg的氮气,当压强为1.0 atm、体积为7.7 m3时,其分子的平动动能是多少?分子的方均根速率是多大?
PV3解:平动动能:T 而kt
MR23KPV3PV31.013107.71028
2MR2MN2106.221046230
10.9 温度为27 ℃时1 mol 氧气具有多少平动动能和转动动能. 解:气体的平动动能为:
3RT3E8.31300
22t 气体的转动动能为:
11.4 质量为0.020 kg的氦气温度由17 ℃升为27 ℃,若在升温过程中,①体积保持不变,②压强保持不变,③不与外界交换热量。试分别求出气体内能的增量,吸收的热量,外界对气体做的功
解:气体的内能是个状态量,且仅是温度的函数。在上述三个过程中气体内能的增量是相同的且均为:
22ERT8.31300
22EnCT51.58.3110 J
v① 等容过程中 W0,QE
② 在等压过程中 QnCpTn(CvR)T52.58.3110 J
WEQ
③ 在绝热过程中 Q0 WE
11.9 如图所示AB,DC是绝热线,COA是等温线,已知系统在COA
过程中放热100 J,OAB的面积是30 J,ODC的面积为70 J,试问在BOD过程中系统是吸热还是放热?热量是多少? 解:因COA是等温线,COA过程中ACAQCA100J 又因为AB、DC为绝热线,EABAAB EDCADC
OAB过程系统作负功,ODC过程系统作正功,整个循环过程系统做功:AABABDADCACA7030
BOD过程中系统吸热: QABDEBD140ECEA 因为ECEA0 所以Q=140 J
11.11 如图所示为1mol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历的循环过程,其中ab为等温线,求循环效率。
11.15 一定量的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做卡诺循环,热源温度T1400K,冷却器温度T2280K。设p1=10atm,V1=1.010求:
2m3,V2.0102=
2m3,试
(1)p2,p3,p4及V3、V4; (2)一循环中气体对外所做的功; (3)从热源吸收的热量; (4)循环效率。 解 (1)1—2等温过程:
P1V1P2V2P2P1V15atm V22—3绝热过程: T1V21T2V31P2V2P3V3V348.8103m3 P 1 T1 2 P31.43atm
V424.4103m3 P42.86atm
4 3 T2 V1 V4 V2 V3 V 4—1绝热过程: T2V41T1V113—4等温过程: P3V3P4V4(2)1—2等温吸热过程:
Q1图7—8 VVmRT1ln2P1V1ln27.0103J MV1V13—4等温放热过程:
Q2VVmRT2ln3P3V3ln34.9103J MV4V4循环过程中气体所做的功:AQ1Q22.1103J
(3)从热源吸收的热量:QQ17.0103J (4)循环的效率:
11.16 一卡诺热机工作于温度为1000K与300K的两个热源之间,如果(1)将高温热源的温度提高100K;(2)讲低温热源的温度降低100K,试问理论上热机的效率各增加多少?为了提高热机效率哪一
QTA121230% QQ1T1种方案为好? 解: 1) 效率 1T2300170% T11000T2300172.7% T11100效率 1效率增加 72.7%70%2.7% (2) 效率 1T2100190% T11000效率增加 90%70%20% 提高高温热源交果好
11.17 一热机工作于50℃与250℃之间,在一个循环中做功为
1.05105J,试求热机在一个循环中吸收和放出的热量至少应是多
少?
解:当该循环为卡诺循环时,吸热Q1和放热Q2都达到最小值,故此时
1Q2T12Q1T1。
同时,Q1Q2A。故
Q1AT1AT2,Q2T1T2T1T2。
将
T1323K,
T2523K5W1.0510J代入,可得 ,
Q12.75105J,Q21.70105J。
12.2(4) 单摆的周期为T,离开平衡位置最大角位移的大小为
max5,且选单摆竖直位置(即平衡位置)角位移为零,沿逆时针
摆动为正,起始时单摆的状态如图示(a)、(b)、(c)三种,则单摆做小角度摆动的运动方程分别为: (a)maxcos2t 2T2t 2T(b)maxcos(c)maxcos
2t T12.3 设一物体沿x轴做简谐振动,振幅为10cm,周期为2.0s,在t=0时位移为5.0cm,且这时物体向x轴正方向运动。试求: (1)初相位;
(2)在t=0.5s时,该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在x= -5.0cm处,且向x轴负方向运动时,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它从这个位置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所需的时间。 解:A=0.10m,02, T设物体的运动方程为:x0.10cost 则t=0时刻:0.05=0.10cosΦ,Φ=±π/3 而v0.10sin0,故/3
(1)初相位:/3 x0.10costm
3(2)在t=0.5s时,该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x0.10cos0.5
3v0.10sin0.5
3a0.102cos0.5
3(3)在x= -5.0cm处,且向x轴负方向运动时
0.050.10cost,∴πt-π/3=2π/3或4π/3
32而v0.10sin t0,∴tt333该时刻的速度为:v0.10sint
3该时刻的加速度为:a0.102cost
332t't 3323所用时间为:t’-t
12.4 质量为0.1kg的小球与轻弹簧组成的弹簧振子,按
2x0.1cos8t的规律做简谐振动,其中t以s为单位,x以m为
3单位。
(1)振动周期、振幅、初相及速度、加速度的最大值;
(2)求最大弹性力及振动能量;
(3)画出此振动的xt,vt,at的曲线图。 解: (1)设振动方程为x由x—t图可知:AAcos(t0)
2cm;
t0,12cos0;v02sin00403 443tt; t1s,
3234x2cos(t)cm
63(2) 设振动方程为xAcos(t0);
6
vAsin(t0); 由v—t图知:
42vmA10cms;T5rads1
10TvmA2cm.
3t0,1010sin0,0
23x2cos(5t)cm
2
12.5 如图所示,弹簧振子水平放置,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弹簧振子质量为m。假定从弹簧的原长处开始对振子施加一常力F,经一段距离x0后撤去外力。试问在外力撤去后,振子将做何种运动?试求系统的总能量,并写出弹簧振子的振动表达式。假定从xx0处开始计时。 解:撤去外力振子作谐振动
Efx0
12kAfx0 A22fx0 kk m2211mvkvfx22000
2fkvxxmm0020
v tgx1002fkxxk2fxmxAcostcosttgmkkmxm001020
12.7 如图所示,把液体灌入截面积为S的U形管内,已知管内液体质量为m,密度为,液注的振荡是否为简谐振动?若是,则周期为多少?
解:该总质量为m,截面s,密度ρ
sy2gmy12c
2sy1ymy1y20
12y2T2sgy0 m22m 2sg12.11 劲度系数为k,弹簧振子质量为m,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振动的振幅为A,有一块质量为m0的粘土从高为h处自由下落与弹簧振子做完全非弹性碰撞。
(1)弹簧振子在 -A处,粘土块落在弹簧振子上,其振动的周期和振幅又各为多少?
(2)弹簧振子经过平衡位置处,粘土快落在弹簧振子上,其振动的周期和振幅各为多少?
解:(1)粘土未落在物体上时系统的振动周期为:
T02m k粘土落在物体上时,系统的振动周期为
T2mm0,T>T0 k当x=-A,x方向速度为0 此时振子仍处于最大位移,振幅不变。
(2)Vm mm0111212kAmm0v2,且kA0mv2 2222AmA0 mm0T2mm0 k12.13 已知两个简谐振动的振动表达式为
53x13102cost, x21102cost
71422其中,x1,x2以m为单位,t以s为单位。求其合成后的振动表达式。
解:对于两个相互垂直的同频率的简谐运动合成
12A2
2A12A22102m
2,3323 144223x2102cost
42212.14 图中两曲线a和b分别表示两同频率、同振动方向的简谐振动
xt关系,求其合成后的振动表达式。
解:3
0.25 2TT0.2521.5s 4x12102cost63 24x22102cost33A22102m 46
54xx1x222102cost
123
12.15 两同频率、同振动方向的简谐振动的合成运动振幅为0.20m,合运动的相位与第一振动的相位差为,已知第一振动振幅为
60.173m,求第二振动的振幅及第一、第二振动的相位差。 解:设
x10.173sint x2Asint
合运动: x0.2sintx1x2
6A=0.1 Φ=π/2
13.9 已知一沿x轴正向传播的平面余弦波在t=1s时的波形如图所
3示,且周期T=2s。
(1)写出O点和P点的振动表达式;
(2)写出该波的波动表达式; (3)求P点离O点的距离。 解:(1)40cm0.4m uT0.2ms
设波方程y0.1cost5x 当t=1/3 s时,对O点:
y0.050.1cos; v0.1sin0
333
即:O点振动:y0.1cost
37对于P点振动相位落后O点振动相位
65P点振动:y0.1cost
6(2)由于40cm0.4m,
该波的波动表达式
y0.1cost5x
3(3)P点离O点距离为x
x7 xm
223013.9、13.10(11.10)、13.12(11.12)、13.20(11.20)、13.21(11.21)、13.23(11.23)、13.24(11.24)、13.25(11.25)、13.27(11.27)
13.10一平面波在介质中以速度u已知在a点的振动表达式为ya的单位为m。
(1)以a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表达式;
(2)以距a点5m处的b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动表达式。
20ms1沿x轴负方向传播,,
t的单位为s,y
3cos4t,其中
21解:(1)4s,T (s)
421T2010
212a点为坐标原点的波动表达式
x3cos22t
10(2)波的表达式(以b点为坐标原点)
x3cos22t
10
13.12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简谐波,已知t1=0和t2=0.25s时的波形如图所示
(1)写出P点的振动表达式; (2)写出此波的波动表达式; (3)画出O点的振动曲线。
解:
(1) A=0.04 m,0.4m
0.080.2Hz
0.4u2
波动表达式
x0.04cos20.2t
0.42T(2)t,波形前进
8Ttxt, x80.40.05m
TTT 13.20
1设S和S为两相干波源,相距,S412121的相位比S2的相位超
前。若两波在S、S2侧各点的强度如何? 解:
连线方向上的强度相同均为I0,且不随距离
变化,问S1、S2连线上在S1外侧各点的合成波的强度如何?又在S2外
(1)221rr21224
∴A=0, I=0.
(2)221rr212240
∴A=2A0,
I2A.
2013.21如图所示,A、B两点为同一介质中的两相干波源,其振幅皆为0.05m,频率为100Hz,但当A点为波峰时,B点恰为波谷,设在介质中的波速为10ms,试写出由A、B两点发出的两列波传到P点时干涉的结果。 解:
设A、B两波源至P点的距离分别为r1和r2.
1r15m
1r152025m
222101m
10010则两波在P点激起的两振动相位差为:
u221rr2125152201
110
13.23如图所示,两列平面简谐相干横波,在两种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在分界面上的P点相遇。频率为
v=100Hz,振幅
AA1.0010m,S的相位比S的相位超前,在介质1
231212中波速u1400ms1,在介质2中波速u2500ms1,
SS2P=r2=3.75m,求P点的合振幅。 rP==4.00m,11解:S1在P点引起振动的相位为
r22u11,
1S2在P点引起振动的相位为
r02u22
2两者的相位差为
rrrr02220 2uu2uu1212121212所以两波在点相干加强,合振幅
AAA21.00102.0010m
3312
tx13.24设入射波的yAcos2,在x=0处发生反射,反
T1射点为一自由端。(1)写出反射波的表达式;(2)写出驻波表达式;(3)说明哪些点时波腹?哪些点是波节? 解:
反射点为自由端, 则在反射点无半波损失。
(1) 反射波的表达式
txyAcos2()
T2(2) 驻波的表达式
tyyy2Acosxcos2
T122(3)cos2x1,或
2k时,即
xk
2, k=0,1,2,……各点为波节。
13.25在一根线密度l10kgm31和张力F=10N的弦线上,有
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其频率v=50Hz,振幅A=0.04m。
A已知弦线上离坐标原点x=0.5m处的质点在t=0时刻的位移为+,
2且沿y轴负方向运动。当传播到x=10m处固定端时,被全部反射。
12试写出:
(1)入射波和反射波的波动表达式;
(2)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的合成波在0x10区间内波腹和波节处各点的坐标;
(3)合成波的平均能流。 解:
弦线上传播简谐波波速
uT1010ms10231
(1) 入射波的表达式
x0.5y0.04250t
1003当x=10 m时
100.5y0.04cos100t2
23反射波表达式
100.543y0.04cos100t2
2300即
x283y0.04cos100t
50300100(2) 波长2m,且x=10 m处为波节,相邻两波节
50相距半个波长,则: 波腹坐标:
0.5,1.5,2.5,3.5,4.5,5.5,6.5,7.5,8.5,9.5. 波节坐标:
0,1,2,3,4,5,6,7,8,9,10.
13.27一弦线的振动表达式为
uy2.0cos0.16xcos750t
式中x,y以cm为单位,t以s为单位。试问: (1) 组成此振动的两列波的振幅及波速各为多大? (2) 相邻两节点间的距离为多长?
t(3) 2.0103s时刻,位于x=5.0cm处的质点的振动速度是多
大? 解:
(1)采此弦线的振动表达式:y表达式y2.0cos0.16cos750t与驻波
2Acos2xcos2t比较,可得
75022750,A=1.0 m,即又因119.4Hz,0.16,
22所以39.3cm,故得波速
0.16u119.439.34.710cms
31(2)相邻两节间的距离为
39.319.65cm 22dy(3)振动速度u2.0750cos0.16sin750t
dtt=2.0x10-3s及x=5.0 cm代入
u1.0410cms31
14.4 用白光垂直照射间距很小的双缝,在屏上测得第一级色彩条纹
的宽度为7.2102mm,求第三级彩色条纹的宽度。
DkD解:dsink,xk,x1,
aa3Dx33x12.16101mm
a14.5在杨氏双缝干涉装置中,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D=2.00m,所用光的波长为=589nm,测得第10级明纹到零级明纹中心的距离为3.44cm,求双缝的间距,如果把整个装置浸入折射率为1.33的水中,相邻明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x解:(1)dsinkx,dk,dDk.
xD10258910943.4210m0.342mm. d23.1410DkDkD,x,x2.59mm. dxdndn14.7 有一劈尖,折射率n=1.4,夹角104rad,用平行光垂直照射,
测得明条纹间距离为0.25cm,求: (1)此单色光在空气中的波长;
(2)如果劈尖长3.5cm,那么总共可以出现多少条明纹?多少条暗纹?
解:(1)设明纹间距为l,有sin2nl 2nl20.25101.410700 nm
241,
(2)明条纹条数N3.50.2514条
因半波损失存在,劈尖处为暗纹,因此暗纹数为15条。
14.9 在牛顿环装置中,如果在透镜与玻璃平板间充满某种液体后,第10个明环极大的直径由1.4cm变为1.27cm,求该液体的折射率。 解:牛顿环明环公式
rk2k1R ①
2n当为充介质时 r1k2k1R ②
2nrk21.42将①、②平方后2n1.215. 2rk1.2714.10 一束白光垂直照射到空气中一层厚度为380nm的肥皂膜上,设肥皂膜的折射率为1.33,试问该膜在正面呈什么颜色,在背面呈什么颜色?
解:平行平面薄膜干涉,2ne102k 加强
本题:21.333800101k,
2可见光:在400nm~760nm.
21.33380010101/k.
2k112.0216106m. k226.739107m, k334.043107m,
可见,反射加强的光有紫色3,红色2,
2ne22k12 减弱
2ne6,k111.010810m, kk225.054107m,
k333.37107m,
反射减弱即透射加强为25.054107m为蓝绿色光.
14.11 白光垂直照射在空气中厚度为0.40m的玻璃片上,玻璃片的折射率为1.50,试问在可见光范围内,(1)哪些波长的光在反射中加强?(2)哪些波长的光在透射中加强? 解:平行平面薄膜 (1)2ne2k,反射加强.
2ne ,k1,12.4m,
1k2
k2,20.8m,
k3,30.48m, k4,40.301m.
可见光范围内,只有0.48m的光反射加强. (2)2ne22k12,反射减弱即透射加强.
2ne, k1,11.2m, kk2,20.6m,
k3,30.4m,
在可见光范围内,2
14.14 在用白光做单缝夫琅禾费衍射的实验中,缝宽a=1104m,透镜焦距f=0.5m,测得波长为的第三级明纹中心与波长=630nm的红光的第二级明纹中心相重合,求: (1)波长;
(2)波长衍射中央明纹的宽度; (3)波长第二级明纹宽度。
''0.6m,30.4m透射加强.
27解:(1)32,4.210m.
3Dkx1 (2)a明暗及位置 k,x1aD2D中央明纹宽度=2x1
a0.57 2 4.2104110
4.2103m4.2mm
(3)次级条纹宽度为中央明纹宽度的一半,则
Dxx1
a
0.546.3107 103.15103m3.15mm14.15 一单缝a=0.1mm,在缝后放一会聚透镜,其焦距为50cm,平
行光(=546nm)垂直照射单缝,求透镜焦平面上第二级衍射明纹的宽度。如将此装置放入水中,该宽度变为多少?(假设水的折射率n水=1.33)
0.57Dx5.46104a解:如上题: 1102.73103m2.73mm当放入水中时,
,
nxx2.053103m2.053mm.
n14.16 一单色平行光(=600nm),垂直照射在一单缝上,在缝后放一焦距为f=2.0m的会聚透镜。已知位于透镜焦平面上的衍射中央明纹宽度为2.4mm,求该单缝宽度。
x解:利用公式:asink,a,
DD261073 a10m1mm. 3x1.21014.18 波长=400nm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光栅上,测得第二级主极大的衍射角为30,且第三级是却级,求: (1)光栅常数a+b; (2)透光缝宽度a;
(3)可能观察到的全部主极大的级次。 解:(1)
dsink,dk1.810m6sin24.51070.5
(2)da3,ab3a,a0.610m
6 (3)kmax1.8104 4.510670d所以有0,1,2,(4k3缺级),而4在90方向上,事实上无法观察到。
14.19 白光通过一个每厘米5000条刻线的光栅,问能看到多少级完整的光谱?(可见光范围400~760nm) 解:d=1/5000=2*10-6m
kmax2102 7.61067d K1λ1=K2λ2则光谱重叠
K1*4*10-7=K2*7.6*10-7 ,K1/K2=1.9
即第二级光谱将有重叠,故最多看到一级完整光谱 14.20 (1)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的实验中,垂直入射的光有两种波长,A=400nm,B=760nm。已知单缝宽度a=1.0103cm,透镜焦距f=50cm。求两种光第一级衍射明纹中心之间的距离。(2)若用光栅常数d=1.0103cm的光栅替换单缝,其他条件与上一问相同,求两种光第一级主极大之间的距离。
解:(1)asin=(2k+1)λ/2 ,明纹中心。 a x1/D=(2+1) λ/2 , x1=D/a(3*λ/2)
D3xxx(7.64)10a2
0.533.6100.027m102 (2)dsink ,明纹中心。
'1175'1'17
x dkx xD
dDD1.5 xxx3.61010018m
d10''7111514.22 将两个偏振片叠放在一起,此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一束光强为I0的线偏振光垂直入射到偏振片上,该光束的光矢量振动方向与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皆成30角。 (1)求透过每个偏振片后的光束强度;
(2)若将原入射光束换为强度相同的自然光,求透过每个偏振片后的光束强度。
3解:(1)IIcos30I420100
013 IIcos60II
4161 (2)II
211 IIcos60II
48221101020211014.23 两块偏振片叠在一起,其偏振化方向成60。有自然光和先偏振光混合而成的光束垂直入射在偏振片上。已知两种成分的入射光透射后最大强度相等。
(1)若不计偏振片的反射和吸收,求入射光中两种光强之比; (2)若每个偏振片对透射光的吸收率为20%,再求透射光与入射光的强度之比。
解:(1)混合光束中线偏振光通过两个偏振片后的透射光强为:
Icosacos6022线0 ,
自20I自然光通过两个偏振片后的透射光强为cos602I 最大光强相等:Icos60cos602I:I1:2
20自2线线自 。
当a=00时,线偏振光经两个偏振片透射后的透射光强为最大值。
0
(2)由于透射后最大光强相等:
IIcos60(120%)cos60(120%)2I:I1:2
202自20线线自2
14.24 一束自然光以起偏角i0=50自水(n=1.33)中入射到玻璃表面上,反射光是完全偏振光。求: (1)该玻璃的折射率; (2)折射角。 解:(1)tgi0
tg500波水n波n
水0nntg501.585
(2) nsin50nsin012nsinsin5040n
11020000
0或(90i)(90)9090i40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