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完本词,犹觉意味深长,不能自拔。 人称辛弃疾是“词中之龙”。抱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理想,从二十三岁南归到此时已经十二年了,三十五岁的辛弃疾,虽有凌云壮志、一身武艺、满腹经纶,仍一无所成。登上建康赏心亭写下《水龙吟》,不正如一困龙在无奈沉吟。
再看“建康”(南京),六朝古都(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不也正告诉我们,这地儿凝聚着“汉”这个民族的无限耻辱吗!待在这与短命王朝及偏安朝廷纠结一起的建康,辛弃疾怎能不会时时触景生情呢?
登上赏心亭,来到高处,就是想浇浇胸中块垒呀! 刚登到高处,触目即是“楚天千里清秋”,“千里清秋”透出无限的苍凉、凄清与萧索,这“楚天”不正是南宋偏安的范围么?而这凄凉与萧索不也正是弥漫在南宋这个朽落的王朝的气息么?你感觉得到堵在作者胸口凝重的悲凉么?
你若体会不到,再看“水随天去秋无际”。这绵绵不绝的水正是作者为此而生的绵绵不绝的愁哇!“秋无际”实则是“愁无际”呀,“有心人”到了秋天怎能不生愁!
无边无际的秋水带着“我”的心和眼延伸到了远方。远方是什么地方?是南宋的伤心地,是“我”牵肠挂肚的地方!“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其实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遥看远处如美人头上玉做的簪子和海螺样的发髻一样的山峰,象满腹忧愁的怨妇向“我”诉说着无限怨恨。是真的看到了那些沦陷的江山吗?未必吧,也许是想象!想象那沦陷的锦绣山河,正如蒙羞的美人含恨向自己倾诉心中的无限愁怨。而这无限的愁怨其实来自作者的心。这移情于景兼以比喻,再隐含借代的手法,将这份感情表达得含蓄、深沉、细腻且淋漓尽致,着实耐人寻味!
“恨何时已?恐怕绵绵无绝期,为什么?“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落日”残照,岂不是这“扶不起的南宋”的真实写照!只剩下作者这只失群的孤雁在渐渐隐去的余辉中无力地哀号。
为什么要自称“江南游子”?自然有那思念被金人掌控的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的味道;可也是有家不能归的无奈呀!这不能归的原因有两层,一是自己的家不属于是自己的国家,二是,收复旧土的志向已经深深植根在作者的心中,不可能放弃;这“江南游子”的滋味其实还有一层,南渡归依南宋,本以为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可是南宋王朝却贪求苟安,不敢要回那半壁江山,也无视他的存在,即使是生活在自己的民族里,仍没有归属感,不得不生出“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样深沉的低吟!
何去何从?何去何从?报国之志欲申无门,欲诉无人。上片其实还含着作者这样一个心结。且看下片如何回答。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请不要告诉“我”,家乡有多美好,秋凉了,秋凉了,该回家喽!“我”怎么能学季鹰什么也不管了,只想着快快回家贪图安逸呢?还有,“我”也是有家难归呀。何况,如果“我”这样做,岂不是会象许汜这样只谋私利,不管社稷安危,那还有什么脸面去见象刘备这样为兴复汉室努力终身的北伐英雄呢?不,“我”不能回去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我所忧惧的,还是国事飘摇,只是时光流逝 ,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恐难实现。再者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也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连个擦眼泪的人儿都没有,只落得自古多情空余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