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解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
从理论层面,从诗的整体角度要把握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和处理方式。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解题精要
考生答题时,要做到: ①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
②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如“江风引雨入舟凉”(江苏卷)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③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典例精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绣岭宫词 李 洞
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注】 ①绣岭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修建的一座行宫,是唐代中期皇帝东巡的行宫之一。②李洞:唐末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③野棠:棠梨,唐玄宗精通音律,曾在京城“梨园”(因广栽梨树而得名)培训乐队。玄宗临幸华清宫,乐队居绣岭,也曾想于此广栽梨树,但梨树必须由棠梨(俗名杜梨)嫁接方成,棠梨栽后,未及嫁接,安史之乱起,这些棠梨此后便漫生起来,再无人管理。
③②①
【问题】请赏析本诗第一、二句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新奇在于:诗人写李唐的衰朽,不着一字,而以“绣岭”小景写之。
“春日迟迟春草绿”,“迟迟”,描写阳春的舒缓,可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此句写游绣岭宫的季节、天气以及满眼新绿的景致。我们知道,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遂成开元盛世,后期沉溺于声色犬马,倦于政事,酿成“安史之乱”。但这些具体过程及其前因后果是无法写到一首小诗中去的,诗人便抓住了绣岭野棠来描写,使读者思而得之,手法是高妙的。原为御地之树,今为无主之林;原为笙管之地,今为无人之境;弟子散尽,香玉(棠梨花瓣)惊风;“野”“尽”“飘”三字,写出了多么令人慨叹的意境!只迷声色,不理国政,梨未成,梦已绝,君主的荒淫享乐带来了多么深重的国灾民难!
为了申足此意,尾联又写出一位耄耋老人的举动:“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自玄宗的开元盛世,至僖宗的衰朽之朝,时历一个半世纪有余,活动在开元时代的人,自然一个也没有了。“犹唱”二字,表面似讥老人爱翻陈年老历,唱得不合时宜,实则感慨遥深。诗歌通过鹤发老人对太平盛世的缅怀,寄寓着诗人自己对时政的深沉叹惋。诗歌四句全是写景,但字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命运无限关切的真挚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 谩:徒然、空自。
【问题】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
[注]
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解析】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再结合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答案】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碧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路转陡,疑无地。”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其下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下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不由己,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结尾四句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 精讲精练
一、(2017—2018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一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蒿里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嵩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室,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E.全诗使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用明快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风格质朴,豪放飘逸,引人慨叹。
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二、(2017—2018学年山东省寿光市寿光现代中学高二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雨后赠斯远 赵 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是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定。 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2.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 答案解析 一 1.CE
二 1.BD
【解析】 B项,“看黄菊”“听玄蝉”并没有表露出诗人的“高洁自守的情怀”,而是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D项,颈联“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 “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表现了豪情万丈、自强不息的精神。
2.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诗人却
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三 1.AD
【解析】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说法错误,从下文中的“春其渐起”“莫嗟”“细寻”可以看出诗人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D项,尾联“待君诗”是指期盼等待着对方的诗,希望得到友人的音信和鼓励,并没有说“连忙回诗相赠”。
2.(1)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2)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
【解析】写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宋人写诗,喜欢在诗歌中融入个定的哲理,这点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需要注意。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诗歌,答出其中所蕴含的警策和哲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