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穴位贴敷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来源:好走旅游网
针灸临床杂志2O09年第25卷第o4期 ・35・ 腧穴应用 穴位贴敷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 李菊莲 ,费新明2,范娥2 (1.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兰州730020;2.甘肃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于夏季初伏、中伏、末 伏第1日给予穴位贴敷白芥子泥丸,3次为1个疗程。于治疗完成后次年4、5月间进行综合疗效判定, 并于治疗前后测定肺功能。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6%,愈显率为77%。且患者VC(%)、FEV1/FVC (%)、MVV(%)均有日日 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O1)。结论:白芥子泥丸穴位贴敷治 疗COPD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可明显改善肺功能。 关伊词:白芥子泥丸;穴位贴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图分类号:R2a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09)04—0035—02 伊幛阳察性l肺疾病(COPn)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 荷脑等伶共研幸I乏卿末,备喟。 疾病.其以气流受限为特征,且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2.2贴芬方法(1) 双伊。肺俞、心俞、膈俞,常规 呈进行性发展。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 高,社会经 消毒后,用1寸30号毫汁直刺约0.5寸,施以补法或 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颗。其患病 平补平泻,不留针。针毕,将A方药饼蘸适量C方药 率高,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占3%。中药穴 末分别放置干上述穴位处,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分别 位贴敷法治疗COPD是一种确有疗效的中医传统疗 固定。(2)取穴膻中、神阙,咽痒者加天突,用1寸30 法,甘肃中医学院针灸学教授、名老中医杨廉德继承此 号毫针针刺膻中、天突穴(神阙禁针),向下斜刺约0.5 法,经40余年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在药物配制、穴位 寸,施以补法,不留针。针毕,将B方药饼蘸适量C方 选择、治疗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近年来笔者 药末分别放置于E述穴位处,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分 应用杨廉德教授所研制的白芥子泥丸穴位贴敷为主治 别固定。部分病稗长、病情重者,可于贴药前在穴位撒 疗COPD,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麝香 I>诈,借甘垴千涌窍之力,尽快引药直达病所,以 1临床 謇斗 大限度的发挥药效。A方药饼贴敷12 h后去之,B 1.1一般资料 本文共观察病例150例,均来自我 方因无白芥子,刺激性比较小,可贴l2 24 h。部分患 院2004年6月~200"/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 者皮肤对药物过敏,贴后不久既感灼热疼痛或瘙痒难 男性89例,女性6l例;年龄最小者32岁,最大者8l 耐,可槔前取捕。如果皮肤起泡可按烫伤处理。第2、 岁,平均57岁;病稗最短者3年,最长者3O年,平均13 3次治疗时著局部专损未愈,可取与背俞穴相应的足 年;冬春季好发病青117例,夏季好发病者11例,无一 太阳膀咣经第2删线腧穴或对症选取其它穴位以治 定好发季节者22例。 疗。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华 学会呼哪病学会《慢性阻 2.3 药时间 疗程 于夏季初伏、中伏、末伏第1 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规范(草案)》[ 。 日各贴药1次,3次为1个疗程。西北地区鉴于末伏 2治疗方法 日天气已开始变冷,第3次治疗放在中伏后十13进行。 2.1药物配制A方:白芥子、洋金花、甘遂、辽细辛、 鉴于COPD多于冬春季发作,于治疗完成后次年4、5 元胡、百部、百合各适量,按比例共研为极细末。上述 月间回访患者,进行疗效判定。 药物加入鲜姜汁拌匀,并加适量羧甲基纤维素为赋形 3疗效观察 剂,苯甲酸钠以防霉变,和匀搓成圆柱状备用。用时切 3.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 成小圆饼。为增强药物透皮吸收作用,可适量加入二 究指导原则》制定如下疗效标准[22。] 甲基亚砜。B方:上方去白芥子,余同。C方:樟脑、薄 3.1.1 综合疗效判定痊愈:咳、痰、喘症状完全消 作者简介:李菊莲(1964一),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临床研究工作。 失,肺部哮呜音消失,生活完全能自理;显效:咳、痰、喘 症状明显好转(+++一+),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生 JCAM.Apr,2009,Vo1.25,NO.04 活自理能力改善2/3以上;有效:咳、痰、喘症状明显好 转(++一+或+++一+),肺部哮呜音减轻,生活自 理能力改善1/3以上;无效:咳、痰、喘症状及哮鸣音无 变化或加重,生活自理能力改善1/3以下。 3.1.2 肺功能测定 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数 (VC%);第1秒用力肺活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疾,子病及母,脾气亦亏。脾虚则水湿不化,聚而为痰 为饮,阻于肺道,影响气机,则肺失宣降。古人云:“脾 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由虚致实,虚实夹杂,痰 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肆虐,从而使咳嗽、咯痰、喘促等诸 症蜂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是在中医“治未病”和“春夏 养阳”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预防、治疗疾病的传统方 (FEV1/FVC);每秒钟最大通气量实测值的百分数 (MVV%)。 3.2治疗结果 3.2.1 综合疗效 150例患者中,痊愈32例(占 2l%),显效84例(占56%),有效28例(占20%),无效 6例(占4%),总有效率达96%,愈显率为77%。 3.2.2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见表l。 表1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牙±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O1。 表1显示,治疗后患者VC(%)、FEVI/FVC(%)、 MW(%)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 4典型病例 患者陈某,男,69岁,退休干部。有发作性咳嗽、 咯痰、气喘病史30余年,多在冬春季受寒以后发作。 就诊时症见:咳嗽时作,喘促气短,动则益甚,痰多色 白,乏力纳差。查体: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双肺叩诊呈 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可闻及喘呜音。舌质淡,苔 白腻,脉沉滑。胸部x线拍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 乱,双肺透光度增强。肺功能检查:vc(%)为58.83, FEv/EFv(%)为35.77,MVV(%)为36.13。西医诊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咳喘(肺肾气虚,痰湿内 蕴)。经白芥子泥丸穴位贴敷法治疗3次后,诸症明显 改善,当年冬季未发病。肺功能检查:VC(%)为 76.88,FEv1/FvC(%)为59.11,Mw(%)为61.76,肺 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5讨论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 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 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 有关。COPE)属中医“咳嗽”、“痰饮”、“肺胀”等范畴。 其特点是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患者呼吸功能 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其病 位虽在肺,但与脾肾关系极为密切。因“肺主呼气,肾 主纳气”,肺气赖肾气以完成呼吸功能。久患肺疾,肾 气必亏,所谓“久病及肾也”。“脾为后天之本”,久患肺 法。早在清代张璐著的《张氏医通》中既有在夏月三伏 日用白芥子涂法以治冷哮的记载:“冷哮灸肺俞、膏肓、 天突,有应有不应。夏季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 获效。方中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 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 百劳等穴,涂后麻蝥疼痛,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 去之,十13后涂一次,如此三次。”因夏月三伏之时气候 炎热,人体腠理开泄,此时在穴位上贴药,药物容易透 过皮肤进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到达有关 脏腑,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且三伏天人体气盛,此时 用药有助于振奋人体阳气,所谓“春夏养阳”之意。 在脏腑经络学说指导下,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笔 者选择双侧肺、心、膈俞为主穴,此3对穴位均为背俞 穴,均匀地分布于靠近肺脏的背部,用之有“阴病引阳” 之意。因病位在肺,故取肺俞;心肺同居上焦,且 COPD病程久者,常发展至肺心病,影响循环功能,故 取心俞。膈俞亦位于上焦,且为血会,诸穴合用,可疏 调气血,改善心肺功能,抗御疾病。若有明显脾虚、肾 虚或肝郁症状者,可适当换用脾俞、肾俞、章门等穴。 气会膻中,而神阙为人体元气之源,贴敷此2穴,可以 培补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所用药物白芥子、洋 金花、甘遂、辽细辛、元胡、百部等均为性味辛温、理气 化痰、止咳平喘之品,百合补气润肺,且可减轻上述药 物对皮肤的刺激。樟脑、薄荷脑有通窍之力,且可促进 药物的吸收。 白芥子泥丸穴位贴敷治疗法是穴药结合,既有穴 位的物理刺激,又能通过这些特定药物在特定穴位上 的吸收而发挥化学刺激双重作用,很好地发挥经络穴 位和药物的综合作用,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 阴阳,培补正气,祛逐寒痰,终至阴平阳秘、邪去正安的 目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法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改善肺通气功能,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 治疗COPD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疾病(COPD)诊治规范(草 案)[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1997,20(4):199 e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I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02:54—58 收稿日期:2008一l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