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质勘查报告

地质勘查报告

来源:好走旅游网


地质勘查报告

目 录

1 前 言 ................................................................. 1 1.1 工程概况 ........................................................... 1 1.2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范围 ............................................... 1 1.3 本工程执行的工作规范及依据 ......................................... 2 2 地理位置、地形及地貌 .................................................. 2 2.1地理位置 ........................................................... 2 2.2地貌单元 ........................................................... 3 3 场地岩土层分层及工程地质条件 .......................................... 3 4 地下水 ................................................................ 6 4.1 地下水概况 ......................................................... 6 4.2 水质及其腐蚀性 ..................................................... 7 5工程地质评价与建议 ..................................................... 7 5.1场地稳定性评价 ..................................................... 7 5.2土层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 8 5.3 软土 ............................................................... 9 5.4 砂土液化 ........................................................... 9 5.5 抗震地段划分 ....................................................... 9 6各建筑物基础建议 ....................................................... 9 6.1基础建议 ........................................................... 9 6.2 承载力参数 ........................................................ 10 6.3注意事项 .......................................................... 11

i

Geological exploration report 1 Introduction

1.1 Project Overview

1.2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scope of work

1.3 engineering work performed by regulations and pursuant to 2 geography, topography and landforms 2.1 Location

2.2 geomorphic units

3 venues aquifers with layered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4 groundwater

4.1 groundwater Overview

4.2 Water Quality and its corrosive

5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valu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5.1 venues stability evaluation

The 5.2 soil type and the construction site classification 5.3 soft soil

5.4 Sand Liquefaction

The 5.5 earthquake Lot divided

6 building the basis of recommendations 6.1 basis of recommendations The 6.2 bearing capacity parameters 6.3 Precautions

ii

1 前 言

1.1 工程概况

该场区位于xxxxxxxx旁边,该场地为拟建建筑物厂房用地选址,拟建筑物呈长方形,约为337m×303m,占地面积约98058m2,拟建项目有:办公楼和车库等其它设施。

拟采用桩基础或复合地基。

1.2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范围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勘察等级为乙级。

本期勘察阶段属于详勘阶段。

① 钻探:场地内钻探91个孔,其中46个技术孔和45个鉴别孔。 ② 勘察目的和要求:

◎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要求进行勘察,试验并提供报告。

◎ 钻孔深度不小于36m,或进入中等风化岩层2m。

◎ 提供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特征值。

◎ 提供桩基沉降计算所需的各土层的变形参数。

◎ 勘探点的布置及勘探孔深度可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上部建构筑物情况及当地经验调整完善。 ③ 要求提供内容:

◎ 钻孔平面图 ◎ 工程地质剖面图 ◎ 钻孔柱状图 ◎ 土工试验报告

◎ 岩石抗压强度试验报告 ◎ 软土三轴剪切试验报告 ◎ 水质分析报告

◎ 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及承载力参数 ◎ 地下水概况

◎ 推荐基础形式及提出注意事项

1

我院于2007年10月16日接到通知,派出7台XY-1A型钻机进场施工,于2007年10月23日完成现场勘探工作,并经我方技术人员现场监督和验收。并按合同和甲方要求完成环保取土孔5个(D1~D5)和环保水质试验孔2个(C1~C2),详见钻孔平面图。实际完成总工作量如下(插表1):

实物工作量表 插表1

钻孔(个) 完成 技术孔 鉴别孔 总进尺 (m) 取样及试验数量 标准贯入测量地下钻孔测量岩样(组) 土样(个) 水样(件) 三轴(组) 试验(次) 水位(孔) (孔) 备注 91 46 45 3428.20 20 161 4 3 890 91 91 环保试验孔合计7个,合计:38.00m。 岩、水、土样的室内测试由广东省工程勘察院实验承担。

钻孔孔位测量根据甲方提供的勘探孔平面布置图控制点坐标( G1:X= 547352.524,Y= 352431.614;A1:X= 547470.711,Y= 352224.016,H= 3.933m)进行引测。

勘察质量符合设计、委托方及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提供资料可作为设计施工的工程地质依据。

1.3 本工程执行的工作规范及依据

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国标 GB 50021-2001) ②《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国标 GB 50007-2002) ③《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广东省标准 DBJ 15-31-2003) ④《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标 GB 50011-2001) ⑤《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国家标准GB/T50123-1999) 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

2 地理位置、地形及地貌

2.1地理位置

场地四面较空旷,交通较方便。

2

2.2地貌单元

场区地貌属于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相沉积平原,原为农田,后经人工堆填整平,现地形较平整。

3 场地岩土层分层及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揭露,本场地的岩土层按成因可划分为素填土层 (Qml)、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基岩为上第三系(N),岩性为灰质泥岩。现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①层素填土(Qml):褐黄色~褐红色,松散,主要由花岗岩风化土堆填,局部夹花岗岩块石及碎石,属于新近堆填,场地钻孔均有分布,厚度1.80~5.90m,平均2.91m。

标贯5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5.6~7.5击,平均6.9击。 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80kPa。

②层耕土层(Qpd):灰色,松软,土性为粉质粘土,含植物根系,本层有11个钻孔遇到,场地局部分布,厚度0.30~1.10m,平均0.55m。

标贯1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3.3击。

取土样1组,详见附表3“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汇总表”。按土工e和IL指标,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85kPa。

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70kPa。 ③层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mc):

为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相沉积土,根据土性主要划分为:③1层淤泥、③2层粉质粘土、③3层粉细砂(粉土)、③4层中粗砂、③5淤泥质土、③6砾砂、③7粘土、粉质粘土及③8圆砾、卵石等8个亚层,各工程地质分层详细描述如下:

③1层淤泥:灰黑色,成分由粉粒、粘粒组成,土质较纯,局部夹粉砂薄层,饱和,流塑状,场地均有分布。本层顶面埋深1.90~17.40m,平均3.34m,厚度1.75~16.10m,平均10.13m。

标贯282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0.7~3.3击,平均0.9击,标准差σf=0.339击,修正系数γs=0.347,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0.9击。

取土样72组,详见附表3“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汇总表”。按土工w指标,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44kPa。

3

取三轴样3组,粘聚力Cuu为8.76~9.22kPa,平均为8.97 kPa,内摩擦角φuu为0.39~0.77°, 平均为0.59°。详见“附表6”。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40kPa。

③2层粉质粘土:灰褐色~红褐色为主,土质均匀,粘性较好,含粉细砂薄层,较湿,可塑。本场地有79个钻孔遇到,顶面埋深9.50~28.00m,平均14.28m,厚度0.60~5.80m,平均2.68m。

标贯69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3.5~10.8击,平均6.6击,标准差σf=1.932击,修正系数γs=0.292,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6.2击。按标贯值N值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80kPa。

取土样20组,详见附表3“各岩土分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按土工e和IL指标,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3kPa。

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50kPa。

③3层粉细砂(粉土):灰黄色~浅灰色为主,颗粒均匀,级配一般,含较多粘粒,部分含粘粒较高,为粉土,饱和,呈松散状为主,局部地段呈稍密状。场地较普遍分布本层,且一个钻孔中在垂直深度内分布两层或多层,分布深度不均匀。顶面埋深9.00~34.10m,平均22.66m,单层厚度0.60~10.00m,平均3.35m。

标贯168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2.2~14.7击,平均8.5击,标准差σf=2.378击,修正系数γs=0.278,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8.2击。按标贯值N值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224kPa。

本层取土样25组,其中13个试验结果为“粉土”,12个试验结果为“粉细砂”,详见附表3“各岩土分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粉土按土工e和IL指标,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48kPa。

结合标贯试验、土工试验成果及地区经验,本层粉细砂属液化砂土,建议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40kPa。

③4层中、粗砂:灰黄色~灰白色为主,颗粒不均匀,级配好,含粘粒,饱和,呈稍密状为主,少量呈松散状。场地较普遍分布本层,且一个钻孔中在垂直深度内分布两层或多层,分布深度不均匀,厚度不均一。顶面埋深10.00~34.90m,平均21.48m,单层厚度0.80~15.50m,平均4.57m。

标贯227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3.6~14.7击,平均9.2击,标准差

4

σf=1.943击,修正系数γs=0.209,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9击。按标贯值N值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240kPa。

取砂样22组,详见附表3“各岩土分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结合标贯试验及地区经验,本层属液化砂土,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取160kPa。

③5层淤泥、淤泥质土:灰黑色~浅灰色为主,土质纯,含少量粉细砂,局部地段含腐植物及较多腐土,饱和,软塑为主。本层有36个钻孔有揭露,顶面埋深21.30~30.60m,平均26.10m,厚度0.60~7.70m,平均2.29m。

标贯试验18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1.4~3.5击,平均2.5击,标准差σf=0.588击,修正系数γs=0.229,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2.3击。

取土样3组,详见附表3“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汇总表”。按土工w指标,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90kPa。

结合标贯试验、土工试验成果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50kPa。

③6层砾砂:灰黄色为主,主要成份为石英,砾径约2mm不等,颗粒不均匀,级配好,含粘粒,饱和,呈稍密状为主,局部呈松散状。本层有57个钻孔有揭露,顶面埋深12.30~34.60m,平均22.60m,厚度0.80~11.00m,平均4.65m。

标贯72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6.3~16.8击,平均10.5击,标准差σf=2.133击,修正系数γs=0.201,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10.1击。按标贯值N值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262kPa。

取砂样6组,详见附表3“各岩土分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结合标贯试验及地区经验,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240kPa。 ③7层粘土、粉质粘土:灰黄色~浅灰色为主,土质均匀,粘性好,含少量砂质,稍湿,呈可塑状为主,局部呈软塑状。本层有37个钻孔有揭露,顶面埋深22.00~33.80m,平均29.07m,厚度0.8~7.00m,平均2.96m。

标贯33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2.1~10.8击,平均6.9击,标准差σf=2.386击,修正系数γs=0.343,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6.2击。按标贯值N值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80kPa。

取土样12组,详见附表3“各岩土分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按土工e和IL指

5

标,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02kPa。

结合标贯试验、土工试验成果,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50kPa。 ③8圆砾、卵石:褐黄色为主,主要成份为石英,粒径约25~35mm,呈亚圆状,混夹中粗砂及砾砂约50%,含较多粘粒,中密状为主。本层有41个钻孔有揭露,顶面埋深29.00~35.00m,平均32.54m,厚度0.5~4.30m,平均1.58m。

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280kPa。 ④ 基岩(N)

本建筑场地基岩为上第三系(N),岩性为灰质泥岩。钻探深度范围内,按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中风化等二个岩带,详细描述如下:

④1层强风化岩带:深灰色,岩石结构大部份破坏,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多呈半岩半土状和碎块状,手易折断,岩质软。本层仅有40个钻孔揭露,顶面埋藏深为31.00~36.60m,平均34.08m,厚度0.40~4.50m,平均1.75m。

标贯9次,经杆长修正后的标贯击数N=37.1~56击,平均为43.2击,标准差σf=6.160击,修正系数γs=0.142,计算标贯击数的标准值Nk=39.3击。按标贯值N值查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660kPa。

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500kPa。

④2层中风化岩带:深灰色,泥状结构,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岩质较硬,锤击声哑。岩石具水泡软化,失水后干裂的工程特征。本层有88个钻孔揭露,顶面埋深为32.40~37.70m,平均35.31m,揭露厚度0.7~4.10m,计算平均2.36m。

取岩样20组,岩石抗压强度fr=4.6~19.5MPa,平均10.8 MPa,建议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frm为9.0MPa。(岩石抗压试验统计详见“附表7”)

推荐本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取1500kPa。

4 地下水

4.1 地下水概况

场地地下水除靠大气降雨补给,还受径流和珠江水系潮汐的影响。场地粉细砂、中粗砂和砾砂层及卵石层为含水层,水量较丰富,且透水性较强,淤泥呈饱和状,其透水

6

性差,基岩赋水性差,透水性能弱。总体来说,场地属强透水性地层。

钻探期间测得各钻孔静止水位0.2~1.70m。地下水与珠江水体有直接的水力联系,钻孔地下水位与潮差涨落而变化。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附录G,判断本建筑场地的环境类型分类属Ⅱ类。

4.2 水质及其腐蚀性

本次勘察取水样4个,水质分析结果,主要指标如下插表2:

插表2

项目 HCO3-Cl- 侵蚀CO22-SO 4(mg/L)(mmoI/L) (mg/L) (mg/L) 孔号 ZK6 ZK28 ZK43 ZK83

3.26 0.25 0.46 6.83 496.83 365.25 11.6 635.73 108.95 42.42 13.39 48.65 16.08 42.83 8.68 22.80 腐蚀性评价 pH值 对混凝土 对砼结构的钢筋 对钢结构 6.01 弱腐蚀 无腐蚀 中等腐蚀 弱腐蚀 弱腐蚀 5.42 中等腐蚀 无腐蚀 6.30 6.57 无腐蚀 弱腐蚀 无腐蚀 无腐蚀 中等腐蚀 5工程地质评价与建议

5.1场地稳定性评价

①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② 通过本次勘察,基本查明了场地岩土层序、岩性、分布、埋深、厚度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此外还对场地地下水的水质进行了分析,并对水的腐蚀性作了评价。

③ 本次钻探未见断裂构造,场地稳定,宜于建筑。

④ 砂土液化问题:本场地存在粉细砂及中粗砂层,砂层呈松散~稍密状,经理正勘察软件系统液化计算和人工计算(附表5),90个为轻微液化,占72%,4个为中等液化,占11%,20个为不液化,占17%。按不利因素考虑,因此场地砂土属轻微液化砂土。

⑤ 软土问题:场地普遍存在淤泥类软土层,软土埋藏深度1.90~17.40m,厚度

7

1.75~16.10m,厚度较大。淤泥属于软土,属于高灵敏度、高压缩性,易触变软土,极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及变形等问题。

⑥ 软岩问题:场地岩性属于上第三系(N)灰质泥岩,属软质岩类,中风化岩层面埋藏深度较深,顶面埋深一般为32.40~37.70米之间。该类岩具水泡软化,失水干裂等的工程特征,桩基施工应引起注意。

⑦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国标 GB 50011-2010),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属7度区,请按有关规定设防。

5.2土层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① 各岩土层的剪切波速:场地的剪切波速按经验值推荐各土层的波速如下(插表3):

剪切波速表 插表3

注:Vsi为经验值。

② 钻孔等效剪切波速:

剪切波速测试结果综合表

插表4

孔号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m/s) 岩性 素填土 耕土 淤泥 粉质粘土 粉细砂 中粗砂 状态 松 散 松软 流 塑 可塑 松散 稍密 软塑 稍密 可塑 中密 强风化 覆盖层厚度dov(m) 场地土类型 建筑场地类别 地质代号 Qml Qpd 工程分层号 ① ② ③1 ③2 ③3 ③4 ③5 ③6 ③7 ③8 ④1 ④2 分布情况 均有分布 局部分布 均有分布 普遍分布 均有分布 均有分布 较普遍分布 普遍分布 普遍分布 局部地段 较普遍分布 均有揭露 剪切波速Vsi (m/s) 130 120 90 160 150 180 100 200 160 300 500 950 软弱土 Ⅲ 备注 Q 淤泥、淤泥质土 砾砂 粉质粘土 圆砾、卵石 N mc灰质泥岩 中风化 ZK39 112.62 计算至20m 8

ZK69 122.82 计算至20m 软弱土 Ⅲ 因此,本建筑场地土属软弱土。 ③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场地覆盖土层厚度以强风化岩面为界(剪切波速Vsi≥500m/s),总厚度为31~36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4.1.3条规定,本场地土的类型属软弱土,根据该规范4.1.6条建筑的场地类别划分标准,建筑的场地类别属Ⅲ类。

④ 地震基本烈度:本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值Tg为0.45s。

5.3 软土

本次钻探,场地钻孔均发现淤泥类软土,淤泥质土属于软土,属于高灵敏度、高压缩性,易触变软土。应进行软土处理。

5.4 砂土液化

本次钻探,本场地存在粉细砂及中粗砂层,经液化计算,场地砂土层属轻微液化砂土。(详见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判别资料表“附表5”)

5.5 抗震地段划分

本场地均存在填土层及淤泥软土层,厚度较厚,总厚度为9.00~19.50m;粉细砂和中粗砂层厚度一般为0.60~15.50m,为可液化的砂土层,本建筑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

6各建筑物基础建议

6.1基础建议

通过本次勘察,建筑区内岩土层的分布、厚度和变化的情况,场地普遍存在软土及填土和液化砂土层,其厚度较大,性能较差,据拟建建筑物荷载要求及场地地质情况,不宜采用天然地基方案,建议采用预应力PHC管桩,道路及地坪可采用复合地基。

根据各区工程地质情况,提出各建筑物基础选型建议,供设计参考,可选择的基础形式有: ① 预制桩基础方案

位于场地上部覆盖土层较厚,基岩埋藏较深。拟建建筑物可选择PHC高强度预制应力管桩基础,选择④1层强风化岩或④2中风化岩为桩端持力层,预计桩长32~37m

9

不等(现地面起算)。通常可以静力压入方式或打入方式施工,单桩承载力可采用摩擦桩公式进行估算,设计承载力应通过静载试验来确定,如无静载资料时, 静压桩可采用终桩压力的1/2为单桩承载力。

预制桩在穿过较厚的砂层或③8层圆砾、卵石时,会有困难,请考虑施工措施。 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按广东省标准(DBJ15-31-2003)规范第103页(10.2.3)公式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uqsiaLiqpaA

式中代号详见规范,qsa和qpa取值见插表6。最终应以静载试验来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

场地冲积层下伏直接为中风化岩层,这种地质情况往往在桩基施工时容易造成断桩或偏桩,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措施,应引起重视。

管桩数量较多且密度较高时,会出现挤土效应,原土隆起或已施工的桩上浮,请设计和施工采取预防措施。 ② 复合地基基础方案

对于道路、地坪及其它附属设施等可采用复合地基基础,应对上部填土层和淤泥质土层进行加固处理,处理可采用搅拌桩、旋喷桩或钢管桩等方法处理,以③2层粉质粘土或③3层粉细砂(粉土)作持力层,桩长约18~22m(现地面起算),有关复合地基的设计可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进行考虑,承载力参数见(插

表6)选用。

6.2 承载力参数

① 关于管桩基础

选择高强度预制桩基础时,通常可以静力压入或打入方式施工,单桩承载力可采用摩擦桩公式进行估算,设计承载力应通过静载试验来确定,如无静载资料时, 静压桩可采用终桩压力的1/2为单桩承载力,打入桩应满足最后三阵击的每阵击(10锤计)的贯入度e<2cm的收锤标准。

根据广东省地区高强度管桩试桩资料,常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如下插表5,供设计参考。

预制桩承载力参数表 插表5

桩 型 PHC高强预应力规格 (mm) φ400 壁厚 (mm) 90~95 砼强度等级 C60~C80 常用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 1200~1300 备注 10

管桩 φ500 φ550 φ660 100 125 10 125 110 C70~C80 C70~C80 C60~C70 C70 C70~C80 1800~2200 2400~2600 1800~2200 2000~2500 2500~3000 *1同一承台的桩间距建议不小于3倍桩直径。

*2群桩承载力特征值可用估算承载力特征值的总和乘以群桩效应长0.8来确定或桩其它计算公式估算。

②承载力参数

下面提供本场地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如下插表6,供设计选用。

各工程地质层基础力学参数表

插表6

地质代号 岩性 状态 工程 建议弹性天然地基层号 模量Es 承载力特(MPa) 征值fak (kPa) 复合地基 预制桩 备注 桩侧阻力 桩端承载桩侧阻力 桩端承载特征值qsia 力特征值qpa 特征值qsia 力特征值qpa (kPa) (kPa) (kPa) (kPa) Q Q pdml素填土 耕土 淤泥 粉质粘土 松散 松软 流塑 可塑 ① ② ③1 ③2 ③3 ③4 ③5 ③6 ③7 3 2.5 2 3.5 4.5 5.0 3.0 6.5 4.5 80 未完全固结,不计。 未完全固结,不计。 70 40 150 140 160 50 240 150 280 500 1500 10 8 15 16 25 8 45 16 47 60 // 1500 450 2000 800 14 8 20 18 30 10 50 25 58 75 // // 6000 3500 6000 粉土、粉细砂 松散 中、粗砂 稍密 软塑 稍密 可塑 Q mc 淤泥、淤泥质土 砾砂 粉质粘土 圆砾、卵石 中密 N ③8 20.0 7.5 // 强风化 半岩半土 ④1 中风化 裂隙发育 ④2

6.3注意事项

① 桩基施工前,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程、规范, 加强施工管理及成桩质量监控,并在全面铺开施工前, 先进行试桩(可利用工程桩结合进行),以取得相关成桩参数,指导全面施工。

11

② 由于场地存在填土及淤泥,埋藏较浅,厚度大,施工桩基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桩的垂直度。

③ 采用预制桩基础时,预制桩在穿过较厚的砂层或③8层圆砾、卵石时,会有困难,请考虑施工措施。由于场地冲积层下伏直接为中风化岩层,这种地质情况在桩基施工时容易造成断桩或偏桩,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措施,应引起重视。

④ 本建筑场地的管桩基础施工,应以贯入度控制为主,地质剖面指导为辅助,建议最后的三阵击(每阵击以10锤计),每阵击的贯入度e≤2cm。桩基础开工前进行试打,试打机械按设计要求或地区经验确定(建议φ400mm管桩采用50型柴油锤施工,落距为1.80m),由试打结果来确定终桩条件,指导桩基础全面施工。

⑤ 场地存在较厚的填土及淤泥软土,地坪道路应进行加固处理,处理采用搅拌桩、注浆等加固措施,防止日后地面下沉,引起建筑物变形或开裂。

⑥ 桩基础施工完毕后,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对桩基础检测。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