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好走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范文(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范文(3篇)

来源:好走旅游网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戎 .诸”等字。

  2.理解文言文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文中故事,体会文中启示。

  二、教学重难点:1.朗读停顿。2.得出启示。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2.分角色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说说文中故事。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完这篇文言文有何感想?

  (点名说说:文中主要人物王戎与朋友出去游玩,正巧看到道旁长着一些李子,多的把树枝都给压弯了,伙伴们看到这场景便争先恐后的去摘,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

  2.王戎为何与他人不同,他是发现了什么吗?

  (生答:王戎认为这李树长在道路边上,竟然还能有这么多的果实,一定是苦李。)

  3.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推断吗?

  (生可按自己的理解作答:道路上人来人往,假设李子真的好吃,估计早就被摘光了,又何来压断树枝之说。)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点人逐句翻译。

  2.多媒体出示本文翻译。

  引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把课文相关图片给学生展示,以此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给时间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字词的理解:

  尝:曾经。

  诸:众多。

  游:嬉戏玩耍。

  李:李子。

  折枝:压弯树枝

  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信然:确实这样。

  文章的翻译: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学完这篇文言文后有什么感受,收到什么启示?

  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xx小学本期教学工作计划为指针,以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71人,根据与前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深入交流,了解到本班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较浓。但期末语文学习成绩在全年级占中等水平。学生上课学习习惯较差,心浮气躁,上课铃声响了还迟迟不回教室。上课玩东西、讲小话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保留在语文教学上,更应该从他们的学习习惯、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文、语文园地三大部分。全册教材按专题分组,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4、养成读书的习惯。

  5、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我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6、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7、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措施:

  1、营造自主学习的情景。这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A、学生与文本对话B、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C、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D、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2、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以略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在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学会学习。

  3、完善学习管理制度。学习小组分工明确,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及时检查组员的作业,及时汇报,老师及时处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重视指导后进生的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积累,教给其学习方法,分析原因,增强学习语文的信心。扶放结合,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知识掌握实而不浮,因材施教,积极反馈,及时查漏补缺,让学生一点一点进步,慢慢迎头赶上。

  六、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1第1课

  2第2———4课

  3语文园地一、第5课

  4第6———8课

  5语文园地二、第9课

  6———7第10———12课

  8语文园地三、第13课

  9第14———16课

  10语文园地四、第17课

  11———12第18、19课、语文园地五

  13第20———22课

  14第23——————语文园地六

  15第25———27课

  16第28———语文园地七

  17第29———31课

  18第32课———语文园地八

  19———20期末复习、考试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范文

  一、 导入

  1. 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重点交流:

  ⒈ 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 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 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 “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

  提示: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 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周恩来的话。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4.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总结

  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齐回答:能。

  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

  学生齐回答:能。

  5.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老师期待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aog.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