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完善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不断延伸,目前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固定监测点126个和若干个临时采样点;食源性疾病监测点2260个,已覆盖全省11个地市117个县(区)。监测食品的品种、数量逐年提升,共检验检测食品38269份,超额完成国家监测计划,其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完成率125.0%,食源性致病菌完成率110.90%,为全省食品安全风险形势分析研判,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
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县乡村一体化工作”,食源性疾病监测范围延伸到乡级医疗机构及其所辖村卫生室,力求做到信息全维度、工作无死角,有效解决了“卫生系统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该项工作在国家卫健委《卫生健康经验交流》上刊登。主动监测食源性病例7827例,采集生物性标本7827份,从病人就诊、诊断环节入手,“医院-县疾控-市疾控-省疾控”层层把关,主动寻找暴发线索,比对、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聚集,追踪落实1503起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疑似聚集性病例与暴发事件吻合率居全国前列。
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在稳定的食品安全经费支持下,我中心及时更新换代检验检测设备,加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和食源性疾病特定病原体检测能力显著提升。一是配备了QE Focus和uplc-QTOF高分辨液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基因测序仪等“高精尖”仪器设备。二是具备了农兽药、禁用药物、非食用物质等9个大类229种污染物检测能力;食物成分监测样品全项目检测,食品放射性污染检测能力;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能力。三是实验室通过国家认监委和认可委认证认可,质量控制体系完善,食品领域能力验证及实验室间比对40余项次结果满意,确保检测结果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四是创新性地开发了“山西省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与病因性食品溯源平台”,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实现了全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化管理和监测数据共享。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设备装备达标率、检验检测能力考核满意率等工作赶上了发达省份水平。
发挥全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龙头作用,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帮扶市县疾控中心,全省疾控系统食品检验检测、食品安全事故卫生学处置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能力大幅提升,监测质量得到了保证,快速准确查明事件原因。按照年度监测计划的特点和检测项目的难点,通过理论授课、试验带教、影像示教、圆桌讨论等各种形式,开展一对一,手把手的示教培训;深入基层现场指导,以当地工作中的困难和发生的暴发事件为例,以案说法,针对性帮助真正掌握实验室操作和流调技能。每年还开展各级实验室间比对和盲样考核,促进能力提升,加强质量控制,保证数据可信,从定性考核到定量考核,考核难度逐年增加,近五年来各市的盲样考核成绩都达到合格及以上。
三、及时发现报告食品安全隐患,为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重要目的之一,在监测发现,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样品超标率4.54%,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检出率10%左右,为此我中心建立了风险监测隐患报告机制,一旦检出,第一时间报告。报告食品中检出禁用药物3起,食源性致病菌污染50余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916起,为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精准实施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完成20余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病原体的分子溯源,为事件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20__年对某县市上送样本进行了致病菌的溯源,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分析结果证实,从食品分离到的(鸡肉)沙门氏菌与从病人粪便中分离的沙门氏菌PFGE条带完全一致。20__年某市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从食品、环境及人员的样本中分离到11株肠炎沙门氏菌,通过PFGE同源性分析,确认了菌株的高度同源性。
在多起突发食物化学性中毒事件检测分析中,争分夺秒,及时精准检测出有毒成分,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20__年2月10日晚9时(大年初三),接到某市多人中毒有人员死亡的紧急通知,立即联系当地疾控中,电话指导采集可疑食品和呕吐物,同时派车接回了外地过年的3名检测人员,全力以赴检测毒物成分,7个多小时检测,首先排除了有机磷中毒,此时已到凌晨,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对其他高浓度成分进一步检测,次日中午在油炸鸡腿、呕吐物中检出农药呋喃丹,随即通报当地,尽管有了结果,但检验检测还不没有结束,3名检测人员又开始了定量分析,昼夜不息,连续工作48小时。
四、加大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力度,阻断新冠疫情由“物”传“人”
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针对冷链物流、农贸、海鲜市场等风险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疫情防控有机结合,主动出击,关口前移,早监测、早发现新冠病毒污染风险点和燃点,防患未然。
自6月12日起,我中心早于国家安排,组织了飞行监测队,并在全省疾控系统组织了690名专业人员监测队伍,冷链物流新冠病毒监测一刻不停息,每周一次,风雨无阻,对冷链食品、农贸市场以及从业人员进行全面新冠肺炎病毒核酸采样检测,截至11月30日累计采集冷链及农贸市场样品98816份,其中食品样品35126份,环境样品47136份,从业人员手部涂抹样品2276份,咽拭子14278份;检出冷链食品阳性样品5份。
发现厄瓜多尔冷冻白虾等阳性冷链食品后,无害化处理阳性冷链食品;同时,快速排查相关批次食品以及运输、搬运、经营管理等密切接触人员,并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全面消杀货物流经的市场冷库、水产经销部、配送中心和餐饮场所等场所,清除风险点和燃点,及时阻断新冠疫情由“物”传“人”,为全省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五、全力支持山西药茶产业发展壮大
我中心系统开展地方特色食品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为制修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20__年我中心申请科研课题对山西省食品原料用连翘叶中矿物质元素开展研究,课题组深入我省安泽县、陵川、平定、古县、5县39个采样点,共采集野生连翘叶样品189份,对我省野生连翘叶中28种金属的检测技术、含量水平、时间差异等进行研究,获得检测数据6000余个,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山西省首个药茶原料食品安全地方标准DBS 14/001-20__《连翘叶》的制定。
我中心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山西药茶”产业的战略部署,成立“山西药茶”检测工作组,主动作为,开展了“山西药茶”的营养成分、重金属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量等26个项目的检测工作。20__年检测流苏叶、流苏花、红枣叶、黄芩叶等药茶原料样品278份,出具检测数据2875个,为我省药茶原料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提供可信的数据依据。20__年将实施党参、黄芪、杜仲叶等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风险监测,助力我省食药物质管理试点工作,全力支持“山西药茶”产业发展壮大,为山西转型发展贡献疾控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