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和:关于发挥教育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议案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义所在。20xx年11月下旬,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了到20xx年扶贫开发的总目标,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最为重要的渠道。通过发展教育,提升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水平、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重大意义。多次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在这次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就包括“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落实中央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教育肩负着重大使命。
近年来,虽然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而言,我国教育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仍十分显著。许多贫困地区,同时也是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最为薄弱的地区。不少贫困家庭的子女,既难以接受公平且有一定质量保障的基础教育,也较少机会获得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这一贫困群体而言,由于教育的差距,直接导致思想观念保守陈旧和就业创业能力严重不足,在人生的起点上就种下了贫困的“种子”,完全依靠自身努力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面貌。为确保如期完成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建议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将治愚、扶智作为扶贫开发的长远之策和根本大计,对各地教育扶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系统部署,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扶持力度,着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一、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特别在一些边远山区,有的学校连课桌椅等最基本的办学条件都难以保障,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当地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仍面临诸多困难,失学辍学现象十分突出。有调查显示,一些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初中辍学率超过20%。大量贫困家庭子女,在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就在家待业或进入廉价劳动力市场。“十三五”期间,应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和项目整合,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确保贫困地区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有机会接受有一定质量保障的义务教育。
二、大力支持贫困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加快构建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体系。“”期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乡村学前教育普及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总体上看,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绝大多数贫困地区乡村都没有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严重紧缺。国际国内的大量研究显示,接受学前教育对于儿童智力开发和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代际传递的问题,必须从学前教育抓起,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机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大力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从最贫困地区、最贫困人口做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切实减轻贫困家庭学前教育负担。
三、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支持力度。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城镇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已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落实五中全会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和部署,关键是普及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历史深远意义的扶贫举措。普及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一方面中央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扩大高中教育资源,完善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健全学生资助体系,着力化解普通高中债务问题。另一方面,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就业导向,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避免将高中阶段教育完全办成升学教育。
四、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就业创业能力。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最近,直接面向就业特别是青年人就业,在扶贫脱贫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接受职业教育是贫困家庭子女获得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力价值的最便捷途径。做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应当格外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的特殊作用,支持贫困地区办好一批职业院校。要指导贫困地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重点建设一批特殊优势专业。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支持贫困地区学生到东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努力使贫困地区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学会一项实用技能、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
五、进一步调整完善保障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政策措施,拓展贫困家庭子女纵向流动的通道。长期以来,接受高等教育是贫困家庭子女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从根本上实现脱贫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针对农村寒门子弟上重点大学机会减少的现象,国家实施了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机会明显增多,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效应已初步显现,得到全社会普遍赞誉。但这项政策还不够完善,在一些贫困地区,存在非贫困家庭子女也享受了这一政策的现象。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在贫困学生精准识别、完善监督机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确保这项政策真正惠及贫困家庭子女。
六、加强贫困学生信息与贫困家庭人口信息的对接,实现精准资助。学生资助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学前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因贫失学、辍学。下一步,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资助政策的同时,要在精准资助上多下功夫,贫困学生信息要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有效衔接,精准识别贫困学生。既要做到“应补尽补”,又要尽可能避免资助非贫困家庭的学生,将有限的资助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资助经费的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