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修模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习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对前面知识的回顾、总结以及深化和提升学生认识化学研究及应用价值的双重任务;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以及从数据中获得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同时,化学反应的限度是认识化学反应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必修2》中已经学习了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关知识,只从定性角度研究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定量分析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本节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一个个数据最终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规律和概念。
三、设计思路:
“化学平衡常数”是纯理论课,比较抽象, 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平衡常数,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及其方法,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的主动探究法,对每一知识点,按照“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认知层次:
一、整体感知概念,通过学生计算交流研讨及思考和老师的点拨先对化学平衡常数有个整体的认识,得出任意反应的化学平衡表达式;
二、深入理解概念,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及巩固练习的分析强化化学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
三、迁移应用概念,会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然后让学生对本节课做个小结,做训练题来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四、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2、会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平衡常数”的讨论,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分析问题中能够体会到研究的乐趣,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并最终了解热力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 什么是可逆反应?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
2、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有哪些?我们经常根据哪些特征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课前复习为新授课做准备
(二)、创设情境
【投影】联想质疑:在19世纪的英国,炼铁工业快速发展,但是化学家们发现炼铁高炉排出的废气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刚开始他们认为是因为铁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反应时间不够长,导致反应不完全,于是他们把高炉建的非常高,以增加反应时间,后来发现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气体并没有减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FeO(s)+CO(g) === Fe(s)+CO2(g)
要求:先独立思考1分钟,自由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情绪高涨,引出新课。
(三)、具体学习化学平衡常数
环节一:整体感知概念-从具体反应入手,让学生感性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存在。
[交流研讨]:P42表格课前安排学生分组计算数据,课堂上每组代表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在表格中逐一填入答案,要求学生记录,分析。
[师生互动]:上述五种情况的平衡状态是否相同?平衡常数是否相同?
[概括总结]: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平衡状态有多种而平衡常数只有一个。
【设计意图】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合作意识。 环节二:深入理解概念-全面认识化学平衡常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2最后两段,P43资料在线以及表2-2-1。然后回答问题:
1、如何书写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
2、书写平衡常数表达式时应注意什么?
3、平衡常数(K )的大小与反应限度间有何关系?
[师生总结]: 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及平衡常数的简单应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环节三:迁移应用概念-应用概念,加深理解。
[交流·研讨] :让学生板演P43表格中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并推导单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并小结。
[师生概括] 依据实例,师生共同总结平衡常数的特点: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因此,不能笼统说某一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及简单应用
(四)、课堂小结及达标训练
六、板书设计
一、化学平衡常数
1、概念:
2、表达式
3、单位:(mol/L)c+d-a-b
4、注意事项:
(1)有纯固体或溶剂参加的反应,它们不列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2)一个化学反应的K 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3)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单位与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有关。
(4)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七、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 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 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