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别名血吸虫_裂体吸虫_日本裂体吸虫,为吸虫纲、裂体科、血吸虫属爬行动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1904年命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三种:即流行于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虫、流行于拉丁美洲及非洲中部的曼氏血吸虫以及流行于亚洲的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主要传染源。尾蚴侵入的数量与皮肤暴露面积,接触疫水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成正比。人与脊椎动物最易受害,人类则以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列入2B类致癌物清单。注:不属爬行动物,因同种类介绍很少,暂列于此。
我国唯一发现过的血吸虫,曾经危害我国最严重的寄生虫病,因在日本首次发现,故得名。它随患者粪便进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钉螺为血吸虫水中的唯一中间宿主。人通过游泳、洗澡、洗衣、洗菜、淘米、捕鱼捉蟹,进入钉螺受染区后,再次感染人体。
科目分类:其他 ;生存环境:农田 ;颜色分类:粉色_褐色 ;居住环境:两栖 ;最大体型:2.5cm ;性情分类:危险 ;寿命年限:30年 ;适宜温度:37℃±1℃ ;食物饲料:寄生
日本血吸虫形态特征:
体长1-2.5cm。虫体呈圆柱形,似线虫,雌虫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雄虫较粗短,乳白色,虫体扁平,发达的口吸盘和腹吸盘位于虫体前部,腹吸盘大于口吸盘。虫体自腹吸盘以后,两侧体壁向外延展并向腹面卷折而成沟槽,称抱雌沟。睾丸常为7个,串珠状纵形排列于腹吸盘后的虫体背侧。因虫体肠管内含有红细胞被消化后残留的黑褐色色素而呈暗褐色。一个长椭圆形的卵巢位于虫体中部,子宫开口于腹吸盘下方的生殖孔。
日本血吸虫生活习性:
成虫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系统中。雌雄虫合抱,交配后,雌虫产卵于肠黏膜下层小静脉末梢内,虫卵主要分布于肝脏及结肠壁组织,少部分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日本血吸虫饲养方法:
毛蚴在钉螺体内经过母胞蚴、子胞蚴无性繁殖阶段发育和增殖,产生大量的尾蚴。尾蚴自螺体内逸出后,借尾部摆动,遇到人或易感染的动物而从皮肤钻入,脱去尾部,变为童虫。童虫随血流或淋巴液到达右心、肺,再到达左心,进入肝内门脉系统继续生长、发育,直至性器官初步分化时,雌雄童虫开始合抱,然后移行到肠系膜静脉定居,逐步发育为成虫并交配产卵。成虫在宿主体内生存2-5年即死亡,有的成虫在病人体内可存活30年以上。
日本血吸虫雌雄分辨:
雌雄异体。雄虫体长长1-2cm,雌虫体长2-2.5cm。雌虫较细长,呈圆柱形,前段较细,后段较粗。
日本血吸虫繁殖方式:
雌雄合抱,性器官成熟,产卵。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交配产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每虫每天产卵2000-3000个。卵呈椭圆形,壳薄无盖,色淡黄,侧方有一小刺。虫卵在血管内成熟,内含毛蚴,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透过卵壳入肠粘膜。由于肠的蠕动,腹腔内压力与血管内压力的增高,使虫卵与坏死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即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动的毛蚴1-2天内,遇到钉螺(中间宿主)即主动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