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骑楼老街,领略南洋风格建筑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在南洋复古风格的咖啡店,品尝一杯味道浓郁的咖啡;在香气氤氲的斑兰农庄,感受南洋美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有着120万海外华侨的知名侨乡,海南文昌拥有积淀深厚的南洋文化,无论是骑楼老街的韵味,还是舌尖上的美食,无不让人感受到南洋文化从岁月沉淀下来的独特魅力。
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漫步文南老街,时间仿佛凝固,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整条老街百米之余,街道两旁一栋栋古老质朴的骑楼建筑,融合了南洋风格、巴洛克风格与中式传统元素。雕刻着精美图案的廊柱、造型各异的女儿墙,尽显南洋建筑的格调;而中式的传统图案和雕刻,又散发着浓浓的本土韵味。
文南老街骑楼建筑。新华社记者 周慧敏 摄
文南老街位于文昌市区,兴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那时,从南洋归来的华侨们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在这里建起了一栋栋两三层高、中西合璧的南洋风格骑楼。
历经百年风雨的骑楼建筑,不仅见证了小城的岁月变迁,更承载着侨乡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文昌人对南洋岁月的记忆。这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的目光。
来自广东的游客欧女士与同伴在文南老街边走边拍,将眼前的美景定格成一张张照片,留下属于她们的“南洋时光”。
“这里的建筑风格很有特色,很有年代感,跟我们生活的地方完全不一样,走在街上能感受到别样的历史文化韵味和气息。”欧女士说。
藤编座椅与吊灯、木质装潢与旋转吊扇,黑白绿棕的复古色调交织出宁静气息……走进文昌迈号咖啡文化产业园的咖啡馆,仿佛推开一扇通往南洋旧时光的门。馆内一角,陈列着由华侨捐赠的老物件:老式电视、收音机、电话机、打字机、皮箱与照相机……每一件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
“我们在这里做咖啡,是想还原华侨文化与南洋文化的历史,再现文昌厚重的百年咖啡文化底蕴。”文昌迈号咖啡文化产业园执行董事蔡超荣说。他介绍,迈号咖啡的历史可追溯至1898年,当年文昌华侨从马来西亚带回咖啡种子,在家乡种下了咖啡树。如今,在产业园内,仍能看到百年树龄的咖啡树。
图为经过烘焙的不同种类咖啡豆。新华社记者 李玥 摄
与海南其他咖啡产地以中粒种为主不同,文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合种植利比里卡大粒种。这种咖啡豆果实大、果浆厚、风味足,是文昌咖啡的一大特色。
当下,文昌迈号咖啡文化产业园正以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咖啡产业,从种植、加工、品鉴到文化体验,将“南洋风味”根植于家门口。“我们希望游客一走进产业园,就能感受到南洋文化的韵味,感受到咖啡背后华侨的情感传承。”蔡超荣说。
椰林之下,碧绿的斑兰随风摇曳,香气清新,令人驻足。在文昌重兴镇的斑兰农庄,游客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品尝斑兰红茶和糕点,在轻松惬意间,感受那一份独特的南洋味道。
斑兰原产于东南亚,因其清香宜人,被誉为“东方香草”,在东南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香料植物。多年前,重兴人远渡南洋,又怀着希望将斑兰带回故乡。如今,斑兰已在这里生根发芽,融入当地人的饮食与生活。
重兴斑兰农庄里种植的斑兰。 新华社记者 李玥 摄
“农庄最受欢迎的是千层糕,是东南亚比较传统的小吃。”重兴斑兰农庄总经理刘一磊介绍,在传承南洋美食文化的同时,农庄还创新推出斑兰红茶、斑兰巧克力、斑兰曲奇等特色产品,受到游客青睐。
除了被用于糕点、饮品制作外,斑兰种植也成为当地发展林下经济、传承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想做的,不只是把斑兰种出来、卖出去,而是让更多人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刘一磊说。
从穿过百年的骑楼、咖啡树,到清香悠长的斑兰红茶和甜点,时光中让人感怀的不只是温暖的日常,还有文昌华侨们对故土的守望与期盼。
策划:王黎、李欢
记者:周慧敏、李玥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海南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