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体验未曾涉足的另一种生活,也是把自己的故事,带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世界旖旎,文字瑰丽,故事动人,有多少人,曾是因为那些触动灵魂的句子或影片,一次次出发走向千山万水,留下生命的足迹,探索自我的栖息地。
早在纸媒时代,作家三毛就一直在流浪,她住在撒哈拉沙漠,活在潮湿的雨季里,去不知名的地方,也让后来的许多人跟着她的文字,追随她的足迹。
远天边冻结的一大排雪山,
便是粉红色的霞光也暖不了它们。
那么明净的一片高原,
洗净了人世间各样的悲欢。
——三毛《走遍万水千山》
当我们用MBTI去试图解析这样的一位行者,我们想,三毛一定是一个P人,一个I人,还是一个F人。她带着独特的感知世界的眼光,带着勇敢与自由的灵魂,实现了一种很超前的solo trip。
确实,通过旅行,我们可以照见每个人独特的性格:有人是三毛这样的流浪者人格,希望找一个有风的地方去感受平静与灿烂;有人则四处寻找“旅行搭子”,难耐一个人的孤单寂寞,渴求多人同行的热闹欢乐;有人不做攻略就不上路,大到游玩路线,小到每日穿搭,用缜密的规划安排顺遂心意的旅途;有人不强调目的地,想起来就去,没想起就算了,以随性的态度自在享受过程中即时的欢愉......想来不同的MBTI人格们,都有自己的旅行哲学,就让我们随着一场旅行的开始,去聆听不同旅行者的心声,来看看不同MBTI的他们都是如何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的吧。
J &P:就此启程
“我是一定要做规划的,没有规划会让我大脑空白。”当被问到更享受精心策划的旅行还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时,小羽斩钉截铁地选择了前者。她将没有规划的旅行概括成“未知的恐惧”,而为了给自己提供能握在手中的“确定性”,典型的“J”人小羽在每一次旅行前精心策划,大到机酒、景点,小到当天要几点起床。她在备忘录里认真记下想到的每一个细节,并带着它们安心启程。精心的规划犹如一把时间与细心铸成的钥匙,带着熟悉的温度,为一个又一个旅人打开通往未知的大门。
除了提供一种有所掌控的确定性,“策划旅行”对于“J”人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认真翻看资料、畅想旅行中的无限可能的过程,仿佛为自己添上想象的双翼,已先一步到达目的地畅游。而规划过程中默默积累起的期待感像是节日的惊喜糖果,偶然一尝却异常难忘。有着丰富旅行经验的启明星十分享受从前慢慢研究旅行攻略的过程。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年代,攻略并不像现在一样触手可及,他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台式电脑前一点一点研究着哪个酒店更好,一晃一个下午就已悄悄逝去,探索的热情和对旅行的期待却沉淀得愈发丰厚,做攻略也由此成为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把旅行视做生活必需品的Evan同样享受规划旅行的过程,对他来说,“规划旅行”和“旅行”同样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策划的时候特别自由,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条件做规划,这种感觉很让人享受”。同时,规划仿佛是一场对旅行的模拟演练——你规划得越细致,旅行过程也会越精彩。
有人把规划当做开启一场旅行的钥匙,但对于有些人来说,却恰恰相反。
“我真的不喜欢做规划。”即将开启新一次solo trip的君君是个不折不扣的“P”人——出发前两天才想起来要买车票,点进12306发现只能乖乖候补;人到了目的地却还不知道第一站要去哪,于是背着包在大街上随处乱逛......“我不太愿意给自己贴‘J’或者‘P’的标签,我觉得自己纯粹是懒或者记性差,而且我确实更享受随心所欲的生活。”君君把不做攻略视做一种对探索欲的纵容,尽管这样的随性曾带来大大小小的问题,但让她感触更深的往往是那些不被计划束缚的人生体验。目的地不一定要是某个景点,她有时会坐在素未谋面的街道旁听歌,静静观察陌生城市中的人们如何生活;又或者阴差阳错之中乘上一趟绿皮火车,意外地与邻座的乘客交谈甚欢......这些未经规划带来的惊喜瞬间,构成了她旅行中的美好体验。
“没有规划也没关系。只要出发,一定会是好天气”,对君君来说,旅行的魅力在于自由地探索她不曾了解的世界,至于其他的事情——“我有时候懒得去想”。
在对规划的不同态度里,我们能窥见不同人的天性。强烈的秩序感催生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的文字,随心所欲的人们偏爱那些插曲中的精彩。坐在台式电脑前仔细规划的那个下午,也有着不输旅行本身的光芒。但无论爱做规划或者不做规划,我们心中一定有一份共同的向往,通往远方,链接世界。
我们就此启程。
E &I:世界和我
在旅途中,我们见山、见水,世界从脚底延伸,将自由与包容写在地底,而在其上,文化穿越时空的呼吸余温尚存,引游人眼眶湿润、心灵震颤。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去体验、去爱这个世界。对身为I人的阿平而言,旅行也是一个反复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旅行会把我的感官放得无限大,看到、听到、触碰到的皆是新鲜,我时刻保持思考。”
旅行的目的地是从不同的远方而来的人共同停泊的此岸,因此,旅行也是在看世界各地的人,观察他们的生存状态。说起旅行时最为难忘的经历,Ck目光温柔,“我最难忘的是在泰国水族馆看到一位老爷爷推着坐轮椅的老奶奶,老奶奶坐在轮椅上仰着头看玻璃后的海洋生物,老爷爷站在她的身后拿出相机给她拍照。尽管年迈,行动不便,他们依然陪伴着彼此出来旅行”,Ck展示当时拍下的两位老人的照片,拱形的玻璃下,折射入水底的波光照耀在他们金色的头发上,在昏暗的隧道内熠熠生辉,“即使时间带走了很多,他们仍然恩爱如初,看上去和普通的年轻情侣没什么两样,这一幕让我很感动。”
未曾谋面的“故乡”,素昧平生的“朋友”,对于E人来说,旅途正是和他们建立起联系的契机,E人们往往也能从中汲取很多能量。启明星说,无论是一面之缘,还是以此为契机成为一段“常来常往”的友情,都是宝贵的经历。
“旅行中认识的朋友很纯粹,没有利益牵扯,都是偶然遇到的温暖,能够聊得来也是缘分,回忆起来也会觉得是很美好的经历。之前在洋楼洞的‘老街味道’吃蒸鸡,那鸡做得特别好吃,我去了三次。后来他们店从巷子里面移到了更好的位置,我再去的时候,老板还认识我,跟我聊最近生意怎么样,特别亲切。”
S&N:此在彼在
旅行是观察的过程,也是感受的过程,在更注重实感的S人看来,“此时此刻”即旅行的巅峰状态。
把自由、随遇而安视为旅行最理想的状态的启明星,谈起了自己的一段“真正的旅行”。“回武汉的路上,我临时决定去九宫山,没走高速,我把车停在客运站后去吃早点。那里的早点摊很简陋,只有牛肉面、三鲜面、肥肠面,我点了碗15块的肥肠面,没想到特别好吃,糯中带嚼劲,还配着他们自己做的擂椒酱,特别香。后来从九宫山玩完回来,车开过了,我特意往回开了30公里,就为了再吃一碗,当时就是觉得‘好吃,想再吃一次’,其实往来的油钱都超过了面钱。”在他看来,旅行本来就不用太计较“划不划算”,只要自己开心、想做,就去做。
“那晚最后在山顶露营,风景特别壮观,我晚上在车里泡面吃,还放着音响,感觉很舒服。对面来了一台车,是两对湖南来的夫妻,他们自己烧烤,有三文鱼、牛排、啤酒,还拉了闪闪的小灯泡,看到我一个人,就喊我一起吃。我把音响拿过去放,氛围特别好,我们三个聊到晚上十一二点,那种轻松又温暖的感觉,让我很沉浸,完全享受当下。”
比起完全沉浸的实感,N人往往对事物的可能性更感兴趣,旅途中新的风景和体验,为N人漫无边际的思考和想象注入新的活力。阿平提到自己在路途中阅读的新鲜体验,“在路途中阅读,既不需要完全的专注,物理上所处的新鲜环境也能让我的思维和头脑更活跃,我能够联想到很遥远的人和事物。”
对热爱音乐的小a来说,路途上的时光总与音乐相伴。因此,每次乘坐载具快到终点时,小a都会有一种失落感,这来源于她对乘车赋予的意义。“平时想欣赏新专辑很难将其与‘干正事’一同完成,然而‘只听音乐’这件事似乎又单调、给人一种浪费时间的压力,同时身边又有那么多能分心的东西。所以我很喜欢在路程中听音乐,头靠在窗边,一边乘着载具看着窗外风景,一边去欣赏音乐的细节,顺便放飞思绪,实在是一种享受。”
T&F:风光存档
当飞机的轰鸣彻底隐没在城市天际线后,行李箱的万向轮终于在玄关停稳,发出熟悉又略带陌生的滚动声——一场旅行的真正余味,从来不是停在最后一张景点照片里,而是在这样归于沉寂的瞬间,悄悄在心底漫开。
你会在旅行后产生戒断反应吗?
F人小羽说,自己的幸福从来带着点延迟,当下的旅行里大脑一片空白,要等结束后回味,才慢慢尝出乐趣,就像初三毕业在迪士尼悬于索道时的心悸,后来想起却成了带着暖意的印记——对她而言,戒断是情感的惯性,是身体与灵魂的时差,是异乡的笑声、同伴的分享还没从心里褪去,是哪怕回到日常,也会因想起那天的风好暖而忽然扬起嘴角。而小a的戒断,更像思维边界拓展当中暂时的宕机,她很少刻意整理旅行照片,却总在回程后反复琢磨路上的观察:景区里一排卖一样东西的店,到底怎么才能赢?是该从选址入手,还是得避开创意被模仿的陷阱?每一程路,她走在脚下,也走在心理,常常随景色变换出现新的思考,等待在下一次大的旅途中进一步验证。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戒断。旅行之外的时间,你也可以在日常中收获发现和创造的丰盈。Evan说,他从不会因旅行觉得现实无味,因为那些路上的观察早成了养料,旅行教会他发现美的能力也会延伸到生活里。或是带着情感的温度回望,或是抱着思考的好奇梳理,都是旅途留给自己的、最诚实的回响。
而这些回响最终沉淀下来的,从来不是单薄的回忆,而是能带着走的礼物,是让我们找到更理想生命形态的线索。F人君君总说,旅行后偶尔会有落空感,但很快会被那些收获填满——陌生摊主递来的热饮、徒步时遇见的同路人,这些细碎的善意,最后都变成了回到工作里继续前行的勇气;她偏爱说走就走的旅程,不是不爱规划,而是更在意那些突如其来的美好,就像在陌生街道转角遇见的小书店,比任何攻略里的景点都更让她心动。
T人小a则在旅行里找到了人生的流动感,从成都的舒适里萌生旅居一个月的想法,到在英国街头陶醉异国人文气质而闪过原来可以活得更国际化的欣喜,她把每一次观察都记在心里,一整套城市运行的逻辑、一个文化现象的模型,慢慢拼成了一张清晰的愿景:先赚够经济自由,再去不同的地方试试,让新鲜的体验一直陪着自己。那些旅途里冒出来的疑问,最后都变成了理解自己的钥匙——原来自己既需要日常的安稳,也渴望偶尔的心跳。君君心里藏着故事的抒情诗、小a手里绘制着辽阔版图和流动生命的地图,本质上都是一场向内的抵达:我们走出去看风景,从来不是为了逃离现实,而是为了在回到现实时,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怎样活着。
到最后你会发现,旅行落幕时的心情,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记得的是异乡的温度,有人记得的是思考的答案;有人把回忆酿成诗,有人把观察绘成图。但这些不同的选择里,藏着的都是对生活最真诚的期待——T人用逻辑为世界赋形,在梳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F人用情感为世界赋意,在回味里丰盈自己的内心。
仰望同一片星空下,有人追问万物运转的规律,有人感受万物连接的温暖,最终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把旅途的收获变成日常的力量。或许某天再想起某段旅行,你会突然明白:那些归途里的心情,那些沉淀下的礼物,从来不是为了留住过去,而是为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清晰与温柔,更好地走向接下来的日子。
最终,所有的远行,都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好比每个人的瞳孔倒映着同样的风景,却对于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感知;人格的不同也会让每个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而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给自己人生增加的书页。
对于出发上路的我们来说,MBTI仅仅是诸多符号,它可以大致摹下旅途中的某个剖面,却难以真正涵盖个体的种种差异。今日做一个随心而行的P人,明日也许就愿意做一个规划周密的J人;当下希望一个人到处走走看看,转念也许就期望三五好友能在身边陪伴......有人说,“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旅行不在于为何而出发,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而是那时那刻的心境,谁都留不住,谁也放不下。
有一天,我们都会为这个世界停下,热泪盈眶。
武汉大学学生会新闻宣传部(新闻宣传工作)倾情出品
文字:钱善美 潘佳奕 徐屹彤 吕佳蔚
排版:汪宇彤 吴俊宝 周利亚
图片:受访者 魏桢 翁锐 刘瀚弘
小帮形象设计:珞珈创意设计工作室